关于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
告
根据市委组织部要求和市委党校统一安排,XX市第XX 期县级干部进修班第六组全体学员组成专题调研组,分别到 XX市、XX区相关乡(镇)和村(社区),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 走访、考察、查阅资料等方式,就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情况进行深入调研。
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呈现出数 量增加、类型多元、规模适度、产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持 续提升的新态势,对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 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起步较早。资料显示,2011年我市就成立了由分管副市 长任组长的XX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出 台了《XX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认定运行管理办法》,建 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为新型农业经 营主体申报、认定、运行、管理奠定了政策基础。各县(市、 区)也因地制宜出台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措施。
发展环境较好。全市各级相关部门积极整合现有资源, 着力提升服务质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在信息服务上,借助益农信息社平台,为合作社发布产品供
需信息,提供招商引资服务,开展对外推介宣传。在融资服 务上,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创新信贷产 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新模式。
覆盖范围较广。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逐步形 成多产业、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发展格局。从经营范 围看,涉及花卉、优质小麦、中药材、蔬菜种植,以及畜禽 饲养、“三粉”加工、蜂产品加工等,基本实现了主导产业、 特产业全覆盖。从服务内容看,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 泛参与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已由过去向农户提供单纯生产、 技术合作,逐步向综合服务方向发展,合作层次不断提高。
辐射效应较强。一方面,部分合作社发挥信息、技术、 资金、渠道等方面优势,探索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模式,带动 当地贫困众就近就业、脱贫增收。另一方面,部分合作社 以产品或产业为纽带,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跨区域、集 团式发展,带动全市相关产业发展,带领从业人员增收致富。
制约因素
人才短缺与人员过剩并存。短缺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社需 要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市这种人才短缺。如果合作社的发展 只有政策支持,没有人才支撑,那只能是昙花一现,缺少持 续发展动力。过剩是指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产业 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的一般性岗位越 来越少。
土地制约问题在农村同样存在。一是土地流转价格过高, 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经济作物种植,收益可能还不
够租金,使耕地非粮化问题日趋明显。二是个别村民坚决不 流转土地,影响周边地块的连片流转。三是工业用地紧张, 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能从事种养业相关产业。四是配套设施 用地较少,且审批、监管不到位,制约了大型农民专业合作 社的生产、储藏。
支撑合作社发展的配套还不够优。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 作社大多从事种养业,产业附加值低,抵御风险能力弱,产 业链向前缺少研发的配套,向后缺乏市场推广的配套,制约 合作社做大做强。合作社缺资金的问题也普遍存在,错过了 发展壮大的机遇。面向农业的服务业滞后,导致合作社发展 需要顾及方方面面,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相对分散,效率 不高。
另外,调研中发现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不规范,抵 抗风险能力较弱,对农民、农村的带动作用不大。有的合作 社只是个“空壳”,完全没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建议
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引进和扶持力度。一方面要注重引进, 利用“XX英才计划2.0”,着力引入一些热爱农业、从事农业 的专业人才,特别要聚焦农业院校和农业企业,引入更多有 知识、有技术、有视野、有抱负的大学毕业生,以及一些在 外从事农业产业、有经验的本土人才,支持他们投身农村、 返乡创业,以他们的专业和经验带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另一方面要注重服务,栽好“梧桐树”,留住“金凤凰二同 时,要整合各类培训项目资源,为合作社发展提供更多“拿
来就能用”的标准化农业工人,培育更多爱农业、懂技术、 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 政府的作用,解决土地问题。土地流转虽属于市场行为,但 是也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属地党委、政府要加大相关政策落 实力
度,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下大力气解决土地租金过高、 个别村民坚决不流转土地、工业用地指标短缺、农业设施用 地较少等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企业,要真实反映 众期盼,切实保障众利益;对众,要耐心做好解释工 作,引导达成“我愿意”的共识。
做好“围墙外的事”,解决配套问题,为合作社发展保驾 护航。要抓好“放管服”改革,“放”的方面,该放的必须放 彻底,让合作社轻装上阵;“管”的方面,该管的必须管得严, 营造规范公正的竞争环境;“服”的方面,该服务的必须服务 到家,为合作社发展添柴加油。要引入金融服务,政府和金 融部门要加大协调力度,整合资源,多方探索,以政府资金 撬动社会资金,增强农民发展的信心。要扶持生产性服务业 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点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 “星星之火”,助推形成“燎原之势”。要大力推动农业保险 发展,支持相关机构积极开发农产品保险、保价等新险种, 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不断提升经营服务水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