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古河道证据及河道整治研究
历史地理第十七辑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古河道证据
及河道整治硏究"
吴,忱许清海马永红阳小兰梁文栋
编者按:历史地理工作者根据历史文献复原了西汉以前、东汉、北宋时期黄河下游故道,并在地图上标出其具体流经,说明历史文献在恢复历史时期地理景观方面的重要性。地貌学家吴忱等所著《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古河道证据及河道整治研究》的系列论文,首次从古河道的角度论证了历史文献记载复原古河道的正确性,另历史地理研究中历史文献考证和现代地理学方法相结合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有很重要的学术意义。现将该系列论文刊登于此,以飨读者。
第一编从古河道看西汉以
前的黄河下游河道
西汉以前,黄河下游有山经河、禹贡河、汉志河三条河道,已被一些学者用文字记载资料所认可①。但除去文字记载以外,有没有古河道的直接证据,各河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演化,演化的原因是什么,
则较少有人研究。本文从古河道及卫片影像的角度证明上述河道的存在,从地貌演化的角度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地理环境变化的观点解释其演化的原因。
1.从浅埋古河道看史前时期的黄河下游河道
所谓史前时期是指中全新世。其古河道砂体在华北平原的顶板埋深5〜10米,底板埋深10〜20米。相对于地面岀露的古河道来说,属于浅部埋藏古河道,简称浅埋古河道②。
从《中国华北平原古河道图》中可看出,中全新世时,黄河在该平原有三支较大的河道。它们从河南省黄河北岸的原阳始,向东北经延津至濮阳,以下分为南、中、北三支。南支自濮阳东向东北,经山东省范县、东阿、禹城、商河、惠民至无棣;中支自濮阳东向东北,经山东省莘县、聊城、夏津、德州至河北省孟村彳北支自濮阳西向东北,经南乐,河北省大名,山东省冠县、临清,河北省故城、景县、东光至沧州③。三支中,以中支砂体厚度大,其余二支厚度小。如在距原阳同等距离的惠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49771012, 49771072)。
①谭其釀:《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地理》
创刊号,1981年,第48—64页。中国科学院《中
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
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3-86页。
②Wu Chen,Xu Qinghai*Zhang Xiuqing,Ma
Yonghong,Palaeohannels on the North China
Plain:types and distributions,Geomorphology,
1996,18,5—14.
③Wu Chen,"Map of Ancient Channel on North
China Plain w and Its Directions,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91.何乃华、朱宣清:《华
北平原浅埋古河道带的分布和沉积特征》,《华北
平原古河道研究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年版,第64—77页。
民、孟村、沧州的古河道横剖面中,其顶、底板 埋深及厚度,南支惠民分别是6. 11米、9. 16 米和3. 05米,中支孟村分别是9. 30米、
16. 15米和6. 85米,北支沧州分别是8. 15
米、10. 50米和2. 35米①。从而可看出,中全 新世时,黄河最早行中支河道在孟村入海,后 分出一股汉流行北支入海,最后又分出一股
汉流行南支入海。
通过河型计算及沉积物粒度分析可知,
华北平原中全新世河流的河型属于顺直(山
前)一弯曲(平原)型②。河流含沙量较小,颗*
粒较细③。河流改道以裁弯取直为主。
① 吴忱、朱宣清、何乃华等:《华北平原古河道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168页。
② 吴忱、王子惠:《河北平原n 2(i )B 古河道带河型特
征与沉积环境初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校庆增刊(二),1986年,第1-8页。
③ 吴忱、刘国宝:《华北平原n 2(i )B 古河流沉积的粒
度分析》,《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年14卷增 刊,第87—92页。
④ 吴忱:《河北平原的地面古河道九《地理学报九
1984 年,39(3),第 268—276 页。
⑤ 顺直水利委员会《顺直地形图h  <1 J  5万),
1921—1927。
⑥ 谭其釀:《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人1978年,
《中华文史论丛》第7辑,第173-192页。
2,从地面古河道及遥感影像看西
周至战国时期的黄河下游河道
地面古河道,是指其河道砂体从地面开 始至埋深5〜10米、地面尚有遗迹保留的古
河道。它是晚全新世以来形成的河道④,因
而比较容易复原。
2・1汉志河道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所谓汉志河,是指《汉书・地理志》中记
载的黄河。它于战国中期在河道两岸筑堤而 最后形成。因而,也代表了西周至战国时期 的蒂河下渺沐】首一
-
从1 : 5万顺直地形图⑤中可看出,河道
两岸的古堤自黄河北岸的河南省武陟至入海 口处的河北省孟村断续分布,代表了西周至 战国时期的黄河下游河道。关于该河道及其
在西汉以前的分布大势将在下文论述。这里
•从略。
2.2山经、禹贡河道
位于太行山前的山经、禹贡河,史书中已
有简单的文字记载。其河道,有的段落还有
少量遗迹残留,有的段落又被其他河流流经,
有的段落则被太行山前的河流冲积扇掩埋。
本文首先依据前人研究的成果确定其大致流
经范围,再依据地面古河道和遥感影像复原
出具体流经地点。
2. 2.1山经、禹贡河的文字记载
谭其釀根据《山海经.北山经》和《尚 书•禹贡》记载,复原岀山经、禹贡河在河北
省深县以南是同一条河。大致在河南省浚县
以南同中全新世黄河河道,自浚县起离开中 全新世河道北行,经河北省广平、曲周、巨鹿、
新河至深县,叫山经、禹贡河。在深县南分为
二支:东支向东北经献县,至青县东北入海;叫 禹贡河;西支向北经安平、蠡县、高阳、安新、雄
县、霸州,至天津附近入海,叫山经河⑥。
2. 2. 2山经、禹贡河的古河道证据
若利用古河道复原山经、禹贡河,首先要
了解山经、禹贡河的地貌、沉积物特征。由于
山经、禹贡河是地理环境从中全新世向晚全
新世转变时期的河流。因而,其含沙量,沙的
粒径,侵蚀与堆积状况等,均介于中全新世顺
直一弯曲河型与晚全新世分汉一顺直河型之
间,表现在地貌上是以槽状洼地古河道为主, 但两岸已有雏形自然堤发育。沉积物介于粉
砂与细砂之间,主要为极细砂。由于流经黄
土高原,所以沉积物的颜主要呈黄,与流
经红土地区的漳河沉积物的红和流经片麻
2
岩地区的淖沱河沉积物的灰截然不同①。
据徐福龄等人考证,今河南省原阳以北河段,在康熙末年(约1720年)未筑堤防前,似为历史上大河北行时的老河身,当地众仍称为“禹河故道”②。
叶青超等人也发现河南省滑县、浚县一带有西南一东北方向延伸的砂堆,显然是黄河长期流水作用所带来的丰富物质,后经风力吹蚀堆积而成,并认为“这条实地留有的古河道与《禹贡》中的故道是一致
的”③。
从1:5万顺直地形图中可明显地看岀,自河南省浚县往北,有一条正北向的古河道,长约35公里,宽1〜3公里,低于西侧地面1〜2米,东侧地面2〜5米,标记为“黄河故道”。据历史记载,战国以后的黄河均未流经过此地。从地势上看,该古河道低于东面的战国至宋代的黄河故道。可见该河道要老于战国河道,并未被战国以后的黄河河道全部掩埋。因此,推测其是山经、禹贡河道。
笔者1986年调查,河南省安阳以东的老农有黄河流经此地的传说,并且在地面下半米左右仍能挖出河床沙。在河北省的广平、巨鹿一带,仍有“大河道”等地名存在。“大河”一般专指西汉以前的黄河而言④。
笔者1964年调査时发现,在河北省深县的东南有一条西南…东北向的古河道,当地众叫做“大河”,但顺直地形图中标记为清河。仔细判读该图发现,该河自西南向东北长约40多公里,宽0.5〜1.5公里,两侧有古自然堤残存,因而形成了古河道高地,高出两侧平地1米左右。该古河道在武强县城附近叫朱家河。由武强向东北穿过浚阳河后便是后来淖沱河流经的河道—
—厚池河。组成该古河道的物质为灰黄亚砂土,紧密而坚实,河道两侧的地面虽然仍波状起伏,但已为树木、草地固定。其形态、物质与淖沱河古河道的灰白沙地•而且沙地未被固定、风吹沙动的景观截然不同。该河道与《尚书•禹贡》中记载的河道完全相同。该河道位于淖沱河冲积扇前缘,宋代以
前的浦沱河在其北流经,以后在其南流经。因而,该处基本未被冲积扇埋没而得以保留。
在白洋淀的西部和东部有两条古河道高地残留。西面的一条由蠡县向北,经清苑东、安新南,向东穿过白洋淀后至大清河消失。东面的一条由肃宁向东北,经任丘,在任丘北分为二支:一支向北至雄具与大清河道合;一支向东,在文安县城北消失于洼地中。两条古河道中均有新石器和春秋战国遗址埋藏,地面上有战国古城和长城分布⑤,说明该古河道形成于西周至春秋。谭其釀认为,山经河“……北流至今清苑县东折而东流,经今安新县南、霸县北。此下是《水经》中的巨马河……”的河道⑥,与本文中的西道吻合。东道则很可能是山经河的分支河道。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天津市南郊有一条东西向的古河道。该河道的特点是:(1)古河槽两侧有自然堤发育,堤顶高出两侧地面0.5〜1.0米,古河道高地长约30公里,宽0.5〜2.5公里,其上村庄密布;(2)古河槽为曲流型,河道弯曲系数1.5〜2.0,个别段落
3
①吴忱:《华北平原河道变迁对土壤及土壤盐渍化的
影响九《地理学与国土研究九1999年,15(4),第
81—86页。
②徐福龄、张洪模等:《应用遥感资料编制黄河下游
古河道变迁图》,《黄淮海平原水域动态演变遥感
分析》,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5-50页。
③叶青超、陆中臣等:《黄河下游河流地貌》,科学出
版社1990年版,第44—45页。
④吴忱、何乃华等:《应用遥感信息研究海河平原的
古河道》,《黄淮海平原水域动态演变遥感分析》,
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6—41页。
⑤朱宣清、弓冉等:《白洋淀环境演变及预测》,西安
地图出版社1994年版,第63—65页。
⑥谭其藥:《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九
可达3.0;(3)古河道的西端呈西北向终止于南运河东岸,并与南运河以西《水经》中的巨马河道遥相对应,东端呈东北向与海河曲流
古河道高地衔接;(4)古河道由粉砂组成,1976年唐山地震时,出现了大量沿河道方向延伸的喷水冒砂①。从上述特点可看出:(1)具有雏形自然堤的曲流型河道比较符合山经河的时代特点,而且该古河道从未见诸文字记载,推测其是比较老的河道;(2)该故道不可能是南运河决口所致,因为南运河在此决口,必然是适应地势向东流,而不能逆地势向东南流,同时,其下游也必然是向东汇入渤海,而不能向东北汇入已成为高地的海河;(3)—般地震时引起喷水冒砂的砂体都埋在地下2〜5米以下,其上有比较密实的土层覆盖②,否则是不会引起喷水冒砂,从而也证明是老河道。可见该古河道要早于南运河和海河,而早于南运河和海河的东西向河道,在此只有山经河道,没有他道。由此可推测,山经河经《水经》中的巨马河道自西向东流,经过该古河道后,丢天津以东与北来的胡灌水会合,又东流入海。后来,南运河以西的河道——巨马河道被永定河清代冲积扇埋没而不见其形迹,以东因南运河的阻挡未被冲积扇埋没而保留其形迹。
2.2.3山经、禹贡河的影像证据
据试验,遥感图像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埋深10米以内的地物③。由于土壤质地和
湿度的不同,遥感影像也不同。在美国陆地
卫星MSS图像(1972〜1980年春季成像)的假彩合成片中,一般沙质土(大于极细砂)
高地古河道,质地粗,湿度小,多呈白;粘质土洼地古河道,质地细,湿度大,多呈浅蓝;介于二者之间的壤质土(粉砂)微高地古河道多为褐,被埋藏时仍为浅蓝④。
用上述卫片对山经、禹贡河流经地域进行了肉眼判读。结果,在河南内黄以南,主要呈白影像,白背景上有棕斑点,表明是沙质高地古河道及其上面的林地,这是山经、禹贡河道又被以后的黄河流经而覆盖了沙质土所致。在内黄至河北曲周之间的漳河冲积扇地区,在棕(麦田)与白(漳河的沙质高地古河道)的背景下,隐伏着南北向的浅蓝条带,似乎为埋藏不深的山经、禹贡河道「在曲周至新河间,南北向的棕条带较为明显,表明是已垦为麦田的壤质土微高地古河道。它虽然不是山经、禹贡河形成的,而是其断流后又被漳河流经所形成,但它却指明了山经、禹贡河的流路。因为史书记载,山经、禹贡河断流后,漳河又流经其上。在新河与安平间,山经、禹贡河被濾沱河冲积扇覆盖,卫片上又隐约出现了类似漳河冲积扇地区的浅蓝条带。安平以北至蠡县间是杂乱无章的棕条带,可能是淖沱河、沙河、唐河等河流,在此多次交会冲蚀的结果。蠡县以北又显现出南北向的棕条带。其中,最主要的是前面所说的东、西两条古河道高地。至于天津以南的东西向古河道,彩红外片影像呈蓝、灰、黄、白斑块,组成了一个弯曲的条带。该条带在两侧田野的红背景衬托下,显得格外壮观⑤。
4①高洪兴:《天津南部地区古河道遥感影像特征及其
反映深度》,《遥感文选》,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0—168页。
②吴忱:《唐山地簾区的喷水冒砂及其与冲积砂体的
分布关系》,《地理学报X1980年,35(3),第251—260页。
③高洪兴:《天津南部地区古河道遥感影像特征及其
反映深度》。
④吴忱、何乃华等:《应用遥感信息研究海河平原的
古河道》。
⑤李涛:《天津地区古河道的遥感图像分析》,《天津
渤海湾地区环境遥感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53-257页。
献县以东北的禹河故道,由于又被后来的淖沱河流经而成为壤质土微高地古河道,所以,棕条带也比较明显。
总之,从地面古河道、古堤防和遥感影像均可初步证明,山经河、禹贡河与汉志河同时存在于西汉以前的华北平原上(附图)。
3.从华北平原环境演变看山经、禹贡河与汉志河的关系
山经、禹贡河和汉志河同时存在于战国以前的华北平原上。但它们之间如何变化,则众说不一①。笔者认为,若解决该问题,必须从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变化说起O
研究表明,中全新世的华北平原是以落叶阔叶林为主的森林一草原景观,气候温暖湿润,海平面高于今海平面②。当时的太行山前是晚更新世晚期黄土状物质堆积的洪积扇形平原,其前缘大致在新乡、安阳、邯郸、邢台、宁晋、藁城、定州、保定一线。该线以东直至海滨是湖泊沼泽平原③。湖沼平原中有数条早全新世古河道高地残迹,同时还流淌着蜿蜒曲折的中全新世河流。河流裁弯取直后的牛觇湖中积水成湖。河流挟沙能力较小,颗粒较细④。大约在中全新世早期,黄河以流经中支河道为主,在孟村入海形成了三角洲⑤。晚期,黄河又分出两股汉流,先后行北支和南支入海。此时,漳河、淖沱河也行其北支河道向北流⑥。
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约在4.OKaBP左右的夏商时期,是地理环境由中全新世向晚全新世开始变化的时期,气候逐渐凉干,海平面开始下降。表现为山区河流侵蚀、切割加剧而开始形成第一级阶地⑦;平原堆积旺盛,开始在洪积扇前缘以下地区建造冲积扇和泛滥平原⑧。随之,中全新世
的湖沼洼地自西向东逐渐被埋没,春秋、战国古城也陆续往东迁移,河型逐渐由顺直一弯曲型变成分汉一顺直型。中全新世黄河下游河道中的南支、中支南段和北支北段大概也于此时陆续消失。黄河主要流经于北支南段和中支北段河道中。这就为后来汉志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而招致了河流决口改道的频繁、灾害增加,因而,当时的人们便以为“河所从来者高冰湍悍,难以行平地擞为败,乃釀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⑨,即从浚县黄河北岸引一部分黄河水北流。从此,便开始有了山经、禹贡河。其实,山经、禹贡河也不是全部开挖形成的,而是适应了太行山前洪积扇前缘低洼的地势•并将漳河、淖沱河等中全新世末期的北支河道疏浚、连通而成。因而,连通成功后,确实起到了分杀黄河水势的作用。尤其是在2飞〜2.5KaBP的春秋时代,黄河的大部分河水可能都流经在山经、禹贡河道里。加之此时气候又相对较
5
①胡渭:《禹贡锥指》卷十三中之下。史念海:《论〈禹
贡〉导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陕西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1期,第45-66
页。
②④吴忱、陈萱、许清海等:《华北平原四万年来自然
环境演变》,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
34一138页。
③⑧Wu Chen,Xu Qinghai,Ma Yonghong,Palae­
ochannels on the North China Plain:palaeoriver
geomorphology,Geomorphology»1996,18,37—-
45.
⑤吴忱、陈萱、许清海等:《黄河古三角洲的发现及其
与水系变迁的关系》,《华北平原古河道研究论文
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237-
253页。
⑥吴忱、何乃华:《二万年来华北平原主要河流的河
道变迁》,《华北平原古河道研究论文集》,中国科
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32—148页。
⑦吴忱、马永红、张秀清等:《华北山地地形面地文期
与地貌发育史》,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第126—128页。
⑨《汉书・沟油1志》J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