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田中学校史专题教育材料
河田中学校史专题教育材料
一、学校简史
河田中学位处粤东海陆丰革命老区,是陆河县重点中学、广东省一级学校。
河田中学创办于一九三四年,原名陆丰县立第二中学。建校初期,是一间规模较小的初级中学,首任校长彭史饶(字元宇)等热心教育人士,惨淡经营,因陋就简,将名为新庵的神宫改建为校舍(该校址现属河田小学)。一九四一年春,旧校舍遭日寇飞机轰炸,几乎被夷为平地,彭以珍校长为重建校舍多方奔走,殚精竭虑。
学校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解放前,共产党员潘思奇等人曾在校任教,进行地下活动,点燃革命火种。一九四九年二月二十一日,河田解放,当天上午校长庄铁民即在众大会上表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于是河田中学成为广东东江南岸最先为人民政权接管的中学。接着,上级委派谢非同志(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兼任学校政治指导员(政治校长),学校办学目标乃随之改变,新校歌旗帜鲜明地号召同学们“学好本领为工农”,师生如火如荼地掀起参加革命队伍热潮。解放战争时期闻名广东的江南青年公学,初址就在河田中学,曾为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革命干部和人才。
五十年代中期,为适应形势发展,学校迁至县城西北(现河城中学),一九五六年改名为陆丰县河田中学,一九五八年增设高中班,从此逐步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完全中学。一九八八年三月陆河置县,归属陆河。一九九九年秋脱开初中,成为全市第一间高级中学。
2000年冬季,县委县政府为解决我县初中毕业生升高中难的突出矛盾,作出了迁建河田中学发展高中教育的决定。2002年秋季迁至县城南郊咸塘埔的新校。新校依山傍水,草绿花香,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是培育英才的胜地。
二、学校现状
学校环境幽雅,占地总面积18.8万多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绿化总面积817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94.2%,是汕尾市占地面积最大、校舍最新和绿化覆盖率最高的一所高级中学。校园分为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风景区四部分,布局合理、建筑壮观、设施较为齐全、信息网络较为先进。校门新颖别致,校园广场宽阔。教学区有1幢行政办公楼、4幢教学大楼、2幢实验大楼、1幢图书馆和1幢电教楼,楼宇通廊相接,浑然一体。运动区有400米环形跑道附加110米直跑道的运动场1个、篮球场6个、羽毛球场3个、网球场2个、排球场2个、健身场所1个、观礼台1个。生活区有7幢学生公寓、3幢教师公寓
1幢师生饭堂。现有课室64间,理、化、生仪器室、实验室、语音室、器乐室、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阅览室、展览室、档案室、党建室、电脑室、地理室、历史室、卫生室、团队室、广播室、软件制作室等各种教辅功能室较为齐全。学校常规教学仪器设备、音乐、美术、劳动技术及体育卫生器材均按国家或省级标准配齐,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图书馆藏书8万多册,生均30册以上;师生阅览室有报刊资料120种,教参工具书220种。电教多媒体阶梯课室2间,座位全国知名高中1000个;教学平台25个,计算机总台数347台,计算机监控室、口语试室各1间。为充实教育教学资源,学校网站由100M光纤接入了国际互联网,建立了卫星远程教育接收系统、有线广播和无线电台发射系统。
学校拥有60个班,学生3600人,教职工250多人。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创新”为校训,以德治校,以质立校,科研兴校,确立“创建山区名校、争当教育名师、锻造现代人才”的工作发展思路,形成了“朴实、勤奋、守纪、进取”的校风、“谦虚、好学、刻苦、向上”的学风和“敬业、爱生、严谨、团结”的教风,初步呈显出“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特。
近几年,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文明办学成果显著。中共中央
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省长黄华华、省委副书记欧广源、省老促会理事长林若、原广州军区副司令欧金谷将军、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育民等领导同志,曾先后莅临新校视察,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三、管理机构
我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管理架构合理,各科室分工负责,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学校行政班子成员共16人。其中,正、副校长4人,均为中学高级教师职称。中层干部大多为县、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1、行政管理架构
校长室→办公室、德育处、教导处、总务处、后勤服务中心
    党支部→教工会、团委会、妇女会
2、德育管理架构
校长室→德育处→团委会→年级组→班主任
3、教学管理架构
校长室→教导处→年级组和学科组→备课组→科任
4、后勤管理架构
校长室→总务处和后勤服务中心→年级组、宿管组、班主任
四、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200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86人,高级职称教师70人、中级职称教师85人;教师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2人次;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模范教师1人、南粤杰出教师1人、省级劳模2人、南粤优秀教师5人。学校重视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每年投入10多万元,支持教师提高学历,参加国家、省、市各类骨干教师培训。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业务知识,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育教学基本功。通过“结对子”、“搭台子”、“压担子”等途径,帮助教师由勤奋型、经验型向学习型、科研型、学者型转变,做到老年教师当模范,中年教师作示范,青年教师上规范,对脱颖而出的青年骨干教师压担子,挑梁把关。
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课题研究和校本开发取得一定成绩。我们在各科组开展常规教研活动的基础上,以科研探索课、公开课为突破口,形成了一套以“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课例(论文)”为主线的将课题研究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得到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物理组和信息组的《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有效性研究》课题,获得了全国教育科研“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子课题立项。语文组《高中语文读写说一体化课堂模式实验》省“十五”教育科研立项课题,正在结题。政治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省级教育科研课题硕果累累,已经结题。一些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挖掘校本资源,已开发了《语文读本》、《客家文化》、《几何画板》、《VB上机教程》等4个校本课程。
五、业绩情况
高考成绩是我校教学质量的一个亮点。搬迁到新校以来,高考成绩实现跨越飞跃,前三批应届生录取率分别为75%84.5%86%80%2004年高考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我校应届生上三批A线的315人,创下市个人总分、第一批入围率、高分层百分比、三A以上入围率、本科入围增长率“五个最高”,考生叶宣华以874的总分摘取了市状元,创下建市以来最
高总分记录,2007年高考唐志广、彭晋锐分别获得汕尾市理科状元、探花,2008年高考应届生本科、三A、总入围人数分别突破300500800大关, 2010年高考本科上线428人,重本78人;2011年本科上线467人,重本64人;2012年本科上线516人,重本63人。
学生参加各类艺术比赛均获得优异成绩,如舞蹈《燃烧的火把》获省中小学文艺展演优秀奖
几年来,教师在国家、省、市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多篇,在国家、省、市教学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3人次、省级奖励13人次,市级奖励36人次。
近几年,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成果显著。先后获得省推普先进单位、市教育先进集体、市县普法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支部等多项荣誉。2003年,被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分别授予省、市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2004年校团委被评为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优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6年被评为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广东省党员电化教育先进单位,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2008年被评为汕尾市绿学校、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学校,2010年被评为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2011
年被评为汕尾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六、发展方向
按国家级标准配备教学仪器、电脑室、语音室、多媒体平台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加强校园绿化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后山公园——桃李园,创建成为广东省绿学校、广东省山区高中教育名校和国家示范性高中
七、知名校友和学子榜样
七十多年来,河田中学这个文化摇篮培育的人才遍布五湖四海,涌现了一批批革命者、专家、学者、企业家、英雄模范。如现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欧金谷中将,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主任彭武厚,原潮州市委书记黄福永同志,全国教育战线劳模温惠恩教授,全国农业小麦研究专家罗洪溪、广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彭国文等等,不胜枚举。莘莘学子中的骄傲,如96年考入清华大学的余任泓,98年以844的高分获得高考全市第一名、全省外语类第一名彭金彪,2004年以876分获得当年高考全市第一名、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叶宣华,2000年发明应急电弧电烙铁,获得国家专利邓台添等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