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汇总
(⼩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必考知识点汇总
考点⼀:教育研究基本⽅法【出题类型:单选题】
(⼀)教育观察法
1.概念
教育观察法是指⼈们有⽬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对处于⾃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系统感知和考察,从⽽获取经验事实的⼀种科学研究⽅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泛的基本的研究⽅法。
2.类型
(1)根据对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控制和改变,可以分为:⾃然情境中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
⾃然情境中的观察包括⾃然⾏为的偶然现象观察和系统的现象观察,能搜集到客观真实的材料,但材料往往是观察对象的外部⾏为表现。
实验室观察是在对观察对象发⽣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的观察。这种观察有严密的计划,有利于探讨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
(2)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可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是凭借⼈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的感知和描述,因此直观具体。
间接观察是利⽤⼀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段作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考察。
(3)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可以分为:参与性观察和⾮参与性观察。
参与性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体和活动中去,在参与活动中进⾏隐蔽性的研究观察。
⾮参与性观察是研究⼈员以“旁观者”⾝份观察,⾮参与性观察结论可能⽐较客观,但易限于表⾯化,难于获得深层次的材料。
(4)根据是否对观察活动进⾏严格的控制,可分为:结构式观察与⾮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的⽬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观察,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资料进⾏定量分析和对⽐研究。
教育观察法的基本步骤⾮结构式观察则是没有预先确定,亦⽆具体记录要求的⾮控制性观察。其⽅法⽐较灵活,但获取材料不系统完整,多⽤于探索性研究,多⽤于对观察对象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的观察。
(⼆)教育调查法
1.概念
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式,有⽬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资料进⾏整理和分析,从⽽揭⽰事物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案的研究⽅法
2.教育调查法的类型
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教育调查分为:全⾯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全⾯调查就是⽤来调查某⼀事物和现象的全⾯情况,如对某⼀地区学龄⼉童的普查,对某⼀学校全⾯情况的调查;重点调查是选择⼀部分能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单位进⾏调查,如为了了解农村中学学⽣的流动情况,可选择学⽣流动较多的
调查是选择⼀部分能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单位进⾏调查,如为了了解农村中学学⽣的流动情况,可选择学⽣流动较多的农村中学进⾏调查;抽样调查是从总体所包含的全部个体中随机抽出⼀部分个体作为调查的对象,借以推断、说明总体的⼀种调查,如要研究全国⾼等学校⼊学考试的数学成绩;个案调查是对⼀个单位、⼀个事件或⼀个学⽣的情况进⾏调查。如果这种研究是长期的调查研究,⼜叫跟踪调查。
3. 教育调查的基本⽅法
调查的⽅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的主要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1)访谈法
访谈法是通过与研究对象或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进⾏⼝头交谈的⽅式来收集研究资料的⼀种⽅法。
(2)问卷法
问卷法是采⽤书⾯问答的⽅式,要求被试回答研究者提出的问题,以获得被试⼼理和⾏为表现资料的⽅法。
(3)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对调查对象(明确总体和样本)的各种作品,如笔记、作业、⽇记、⽂章等进⾏分析研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把握特点和规律的⽅法。
(三)实验法
1.实验研究的含义
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理活动的变化,从⽽揭⽰特定条件与这种⼼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法。它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在实验室内借助于各种专门仪器设备进⾏教育⼼理实验的⽅法。现场实验是在⾃然情境下,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些条件,以引起学⽣某些⼼理活动的变化从⽽进⾏研究的⽅法。
(四)历史法
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历史法的第⼀步是史料的搜集,史料分为⽂字和⾮⽂字两种。历史法第⼆步是对史料的鉴别。第三步是对史料进⾏分类。
(五)⾏动研究法
⾏动研究法是教师和研究⼈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各种有效⽅法,以改进教育⼯作为⽬的的⼀种教育研究活动。⾏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环节:计划、⾏动、考查和反思。
(六)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指对某⼀现象、事件或某个⼈进⾏深⼊、系统的研究。教育领域中的个案研究是指个案研究应⽤于教育情境解决教育问题或建⽴理论的⼀种研究⽅法。
(七)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是指通过⼝头或书⾯讲故事的⽅式开展的研究。叙事研究中的⼀种特殊形式是教师⾃传型叙事,即通过教师个⼈叙述⾃⼰的成长经历来对⾃⼰教学实践进⾏反思和改进,以促进⾃⾝经验的积累和⽣长。
包括:教学叙事、⽣活叙事、⾃传叙事
【2016上真题】有⽬的、有计划地对事物或现象进⾏感知以获取资料的研究⽅法是()
A.历史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献法
答案:C
【2015上真题】7.教育研究主题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觉()
A.经验研究法 B.调查研究法
C.⾏动研究法
D.叙事研究法
答案:D
考点⼆: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出题类型:单选、简答】
(⼀)遗传
1.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2.遗传的作⽤具体表现在:
(1)遗传素质是⼈的发展的⽣理前提,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的发展有⼀定的影响
(⼆)环境
1.环境泛指个体⽣活其中,影响个体⾝⼼发展的⼀切外部因素。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
2.环境对⼈的作⽤主要体现在: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如“近朱者⾚、近墨者⿊”。
(3)⼈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时的主观能动性。如“出淤泥⽽不染”。
(三)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在⼈的⾝⼼发展中起主导作⽤,其原因如下:
(1)学校教育是有⽬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的,相对⽽⾔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影响⼈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其原因如下: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从活动⽔平⾓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第⼀层次是⽣理活动,第⼆个层次是⼼理活动,最⾼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个体社会实践是影响⼈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016上真题】1.“近朱者⾚,近墨者⿊”,说明在⼈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的因素是()
A.遗传
B.环境
C.个性差异
D.个⼈努⼒
答案:B
考点三:⼩学⽣⾝⼼发展的⼀般规律【出题类型:单选、简答】
(⼀)教育要适应年轻⼀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的发展
⾝⼼发展顺序:⼉童从出⽣到成⼈,他们的⾝⼼发展是⼀个由低级到⾼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如⾝体的发展:从上到下;⼼理的发展: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
(⼆)教育要适应年轻⼀代⾝⼼发展的阶段性
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盾,⾯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因此,教育要适应年轻⼀代⾝⼼发展的阶段年龄特征和主要⽭盾。
(三)⾝⼼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先是同⼀⽅⾯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和体重有两个⽣长的⾼峰期。其次是不同⽅⾯发展的不平衡性。⽣理⽅⾯: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殖系统成熟在后。⼼理⽅⾯: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
(四)⾝⼼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全⾯和谐发展的⼈
互补性反映了⼈的⾝⼼发展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先指机体某⼀⽅⾯的技能受损甚⾄缺失后,可通过其他⽅⾯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其次,⼈的⼼理机能和⽣理机能之间也具有互补性。
(五)教育要适应年轻⼀代⾝⼼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年轻⼀代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作应该注意学⽣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
【2015上真题】1.⼉童⾝⼼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特点决定了教育⼯作要()
A.遵循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求同存异
答案:B
【2014下真题】1.⼉童发展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教育⼯作要()
A.循序渐进
B.有针对性
C.因材施教
D.抓关键期
答案:B
考点四:教师劳动的特点【出题类型:单选题】
(⼀)⽰范性
教师的⽰范是学⽣最直接的表率,是引导和规范学⽣成长不可缺少的⼿段。
(⼆)创造性
1.⾸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
2.表现在对教育、教学的原则及⽅法的运⽤和选择上;
3.表现在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加⼯上;
4.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
(三)复杂性
1.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复杂的;
2.教师的职责是多⽅⾯的;
3.教师劳动的过程是复杂的;
4.教师劳动的能⼒需要是复杂的。
(四)空间的⼴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五)长期性(延续性)
长期性指⼈才培养的周期⽐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主要表现在两个⽅⾯:
⼀是,教师的劳动成果是⼈才,⽽⼈才培养的周期⽐较长。
⼆是,教师对学⽣所施加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果。
(六)劳动效果的隐含性(间接性)
教师的劳动效果作为⼀种潜在的价值,隐含在学⽣⾝上,体现在学⽣⾝⼼的健康发展和学⽣成长的“德”“才”之中,⽆法直接观察到,需要等学⽣⾛上⼯作岗位之后才能显现。
【2015下真题】5.优秀运动员的成功,往往要追溯到启蒙教练的培养。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