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名词解释
1—3章
所谓研究设计:就是研究者在遵循科学认识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对具体的课题的研究活动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工作和活动过程进行构思和计划,协调科研活动的各种要素,以便正确有效地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获得科学结论的活动。
研究假设教育观察法的基本步骤:是在科研活动中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研究者所要具体探讨的问题的本质或规律所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的解释,是研究者针对某一研究课题在研究活动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研究结论。
文献:是泛指运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切有价值的典籍,包括手稿、电脑软件等。
学前教育文献:则是指记载了有关学前教育知识和信息、对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有价值的各种文献,它是对人类从事教育活动,尤其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客观记录。
研究能力:决定研究工作的成败或价值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研究者自身的主观条件,即~~~~
档案资料:是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并具有原始性和保存价值,其种类和内容都极为丰富有价值的信息较多。主要种类年鉴、学术会议文献等。
文献检索:研究者运用科学的方法从图书馆和资料中心查文献资料的活动。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全面搜集和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和比较,就一定时间内出版发表的有价值的文献的主要内容所撰写的评述。
抽样:是从总体中选取样本的过程,是科研活动中选取研究对象的方法。
所谓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部分个体就称为样本。
总体:又称研究总体,它是指在课题适用的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体,即全部研究对象的总和。
随机抽样:也叫概率抽样,就是在抽样样本时,严格遵循随机性原则的抽样,即通过某种
随机化过程以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个体(单位)都有同等被选人样本的机会。
系统随机抽样:也叫等距抽样,这种抽样方法是先将总体中各个个体按某一标志或顺序排列并编上号码,然后计算出抽样间隔,从第一间隔中选出一个号码作为样本号,尔后按数量的相等间距从每一个间隔中抽取一个个体,直至抽满规定的数目为止。
基础研究:又被称为基本理论研究,它是以建立和发展某门学科的理论体系为目的的研究。
应用研究:是将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应用于特定的实践活动,寻求有效的途径行业方法来解决教育活动现存的实际问题的研究。
定性研究:是着重运用描述性分析来试图理解某种现象或问题的性质或意义的研究。这类研究较多运用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来从整体上探索研究内容的“内在的”、“本质的”性质、特点、意义等,着重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理解。
定量研究:主要是运用数据和量度来描述研究内容的特征或变化的研究。它较多注重对客观事物产生或变化的原因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进行考察。
纵向研究:是指研究者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对学前教育中的某种现象和问题进行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横向研究:是研究者就某一教育现象或问题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行为表现进行考察和比较的研究,也叫横断研究。
实验室研究:就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研究。实验室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所专门设置的研究场所。研究者设置实验室的目的是要排除或控制某些无关因素对活动的干扰,以提高研究活动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现场研究:是指人们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开展的研究。现场研究在研究某个教育现象或问题时,不改变该现象和问题所存在的条件,有利于研究者从更广阔的视野或更深的层次中来揭示或认识现象或问题的性质和特点。
个案研究:是研究者选取一个特殊个体或典型案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察的研究。
成组研究:是研究者为了提高研究的效度,选取较多的研究对象组成若干被试组,对被试组中的每个个体都进行系统考察的研究。
科学/ 科学方法: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理性认识,表现为系统化得知识体系。
科学研究:是人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范,探究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便发现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社会活动。
客观性原则: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以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妄自论断。它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学前教育科研活动中运用系统的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以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水平,要求研究者在教育活动内外,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工作中的相互关系,优化研究活动的各种因素,追求研究活动的整体功能。
伦理性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给他们造成身心伤害。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研究者以科学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学前教
育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的研究。
教育性原则:要求研究工作者要以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研究活动的宗旨,在研究过程中使研究活动符合学前教育的基本要求,并尽可能做到研究活动和教育活动的和谐统一,防止和避免研究工作对儿童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科研课题:科研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科研活动的主题。它是科研工作者在专业学习或实践活动中经过反复思考或一系列的操作步骤,从业已出现和形成的理论或实际问题中挑选出来并确立为某项研究活动所要具体解决的课题的问题。
理论性课题:又称基础性研究课题,主要是指旨在探索和揭示学前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学前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丰富学前教育的基础理论,扩展新的研究领域的课题。
价值性原则:就是要求研究者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应具体分析和衡量课题的研究价值,尽可能地选择有较大研究价值的课题开展研究工作。
可能性原则:就是研究者应根据主客观条件来选择研究课题,以保证课题的研究工作能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研究方向:研究者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研究活动在内容上的取向,它规定了研究者选择课题的领域或范围,使研究工作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积累性。
创新性原则:要求研究者选择的课题时该领域中前人或他人所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使研究过程或研究的结论能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认识,为人们提供新的知识。
课题论证:通过搜集和运用各种理论和事实依据对课题的科学性及课题研究活动的价值性和可行性进行确认和评估。
应用性课题:是指以改造学前教育实践活动为目的,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具体的各种学前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的课题。
描述性课题:是指对学前教育的某种现象进行具体描述和分析的课题。
因果性课题:是探索和揭示学前教育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课题。
预测性课题:是指在认识某些学前教育现象及其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或发展状况的课题。
研究计划:是研究者在研究设计的基础上对研究活动各方面的工作和研究活动的过程所作的全面规划,是指导和规范研究活动的纲领性文件。
随机性原则:就是指抽样时应使总体中每个个体都有同等被选人样本的机会或概率。
观察法:是研究者运用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对处于自然状态中的客观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探索,从而获取科学事实、探索科学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时间取样观察法:就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的时间特点确定具体的观察时间,对选定时间内研究对象的特定行为表现和相关事件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