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总结范文
确定课题的步骤与方法
确定课题就需要集中性(辐合性)思维
1.分析课题价值,确认研究的必要性。概言之,基础性研究(理论研究)的衡量标志,侧
重于发现新知、深化认识的学术价值;应用型研究的衡量侧重于转换理论,直接指导时间的社会价值;开发性(发展性)研究侧重于他们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即经济价值。在确认有价值后,还要进一步确认其价值的大小。
2.考察主客观条件,确认研究的可行性,客观评估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和兴趣。
4.考虑研究者的本职工作性质和环境。
怎样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在文献检索之后进行。既是为课题评审人提供重要参考信息,也有助于研究者自己进一步理清思路。
1、当研究者认为一篇报告可以利用,或至少大部分内容是可以利用的,那有关的信息就应
该综合起来写进文献。
2、综述的长度可以依据正在准备的研究报告的类型而定。
4、如果不考虑综述长度的话,研究者应尽可能在综述中包含最新信息,综述应超前于时代。
5、具体:
(1)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说明有关主
题的现状和争论焦点。
(2)主体部分: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照不同的观点
进行比较综述.
(3)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最好提出自己的见解。
(4)参考文献。
李秉德先生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将其分为三个层次:
1、作为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及逻辑学是第一层次;
2、独立应用于教育科学研究的那些主要的具体方法为第二层次,如调查法、实验法、经验
总结法等;
3、为这些方法服务的那些辅助性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如统计法和列表法、图示法等则为低三
个层次。
1、教育价值和教育事实,即教育研究中的事实问题和价值问题。“是什么”和“应该是什
么”
2、大卫·休谟在《论人的本质》中就定下了“一个人不能从是中推论出应该是”,即认为
教育观察法的基本步骤
纯事实的、描述性的论述本身只能赋予或暗示着其他事实的、描述性的论述,而永远不会得出标准、伦理见解或做某些事情的规定。——休谟的铡刀
3、这一命题不断受到来自学界的各种批评。波普所举的著名的例子:当人们观察了100只
天鹅均发现其为白后,便得出天鹅是白这一结论。这显然是一项有关事实问题的研究,通过客观的观察而归纳出结论。
4、对教育领域中“事实问题”的研究,通常采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例如研究某一地区小
学生的毕业合格率问题;对“价值研究”的问题,基本上采用理性思辨的方法。例如研
究中学生应有的道德观念是什么,这是一个典型的教育价值评判的问题。
5、断然将价值与事实问题分开研究,仅有休谟的论述还不够。于是有了更进一步的解析式
6、在毕业合格率这个例子中,毕业合格率的标准问题、统计指标的设置问题、统计手段的
可靠性问题、后期解释性研究中贯彻的逻辑准则问题,这些都摆脱不了“价值阴影”,但都属
于与研究方法有关的价值问题,与评价性特征的价值问题有根本性区别。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按照研究方法划分的
1、定性研究
(1)注意不同教育事物、活动、行为的意义及其特征,不关心它们在数量上的变化;
(2)多采用非控制的方式,深入到教育行为产生的自然情境中观察(学校、家庭、街道
等)
(3)定性研究这种特种决定了它只能选取较少的样本进行研究;
2、定量研究
(1)在非控制条件下对宏观教育问题的研究;
(2)在控制条件下进行教育实验研究,追求深入的、精细的理解和解释;
(3)在(1)的情况下,由于不可能实施控制,选择变量和测量哦能够做的难度要大很多,
研究结果的体统误差较大;
(4)在得到有较高确定性结论方面,比定性研究有优势;
(5)在实施控制的过程中,会破坏原有的“情境”,干扰研究对象、影响测量的客观性;
(6)在筛选变量、加权选择的过程中,往往会损失部分信息。
3、二者最基本的区别:定性研究对影响研究对象行为的因素种类及其意义较为关注,而定
量研究则关注这些因素在数量上的变化对对象的影响。
4、二者紧密结合:定性研究提供丰富的学术信息量,但往往因样本数量太少,有些缺乏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