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躯闺阁的豪情丈夫
----李清照迩谈
近来翻翻易安居士的词,有种突然地感动,不是因为女子温婉动人的情怀,亦不是因为李词丰富典雅的内容,而是由于从文字中汩汩溢出的气质。这个气质是矛盾的,一如中国古典文化中洋溢的矛盾情感,陶诗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自得其所,亦有“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的痛苦挣扎,太白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放荡不羁,亦有“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的谄媚卑微,苏轼有“左牵黄右擎苍”的坦荡豪情,又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幽愁情思。而易安的词里流露的有她少女春心萌动“眼波才动被人猜”的天真慧聪,亦有她私阁无事“倚楼无语理瑶琴”的春情闺怨,既有人妇“徒要教郎比并看”的幸福甜蜜,又有寡女“独自怎生得黑”的孤苦凄凉。
王灼在《碧鸡漫志》言:“自少年便有诗名,才有华瞻,逼近前辈。”《月堂诗话》亦:“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断肠诗集序》有“尝闻辞藻丽句固非女子之事。间有天资秀发,性灵钟慧,出言吐句,有奇男子之所不如,虽欲掩其名,不可得耳,如蜀之花蕊夫人,近时之李易安,尤显显著明者。”对于一个中国古代的妇女来说,如此高之评价李
易安当属第一人。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指导思想和“三从四德”的妇女教育方针的引领下,究竟如何造就这样一个奇女子的呢?这必然要谈及他的家世。
李清照之父祖皆有名当世。其父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与当世名士往来密切。她在父亲的影响下,很小的时候就已出口成章,锋芒毕露,才气过人。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亦善文辞。在这样一个文化世家里,卷帙浩繁,经史子集,凡是欲学无不存者,加之父母又十分开明,这应该使李清照自小时候便有其他女子所没有的治学条件。其父李格非多与当世名士交游,这给李清照提供了一个与诸多大家的学习机会,又兼其母善文,这使同为女子的李清照耳濡目染,在其熏陶之下,李的词作也没有不才的理由。
早年的李清照,自是少女的天真烂漫,同时还是春心蠢蠢,对于自己心中完美的感情抱着一丝期许。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一个“慵”字将一个蹴罢秋千的少女嬉戏之后薄汗轻衣透的的倦意写的淋漓尽致,而就在此时,见到一个风流倜傥的男子的身影,匆忙和羞走,但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可见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子对于心中情感的企盼,而作为大家闺秀的她却又和羞走,可见李清照小的时候便是伶俐之人,和其浣溪沙中的“眼波才动被人猜”,便见一个羞涩的小女子跃然纸上。
如果说“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是薛涛在春日感怀花开同赏花落同悲的知音犹远在天涯的幽怨哀吟,那么“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则是易安在早年闺中无事,闲来的伤春之作。比起薛涛和许多女词人,李清照虽然晚年伤慨甚多,但是早年的李清照便是更加幸福的。李清照在十八岁的时候遇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赵明诚。当时身为太学生的赵明诚意气风发,气度不凡,不仅热爱文学,而且对金石学颇有研究。两个文学青年一见钟情,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二人意气相投,惺惺相惜,幸福美满的婚姻自然羡煞旁人。明人江之淮说“自古夫妇擅朋友之胜,从来未有如李易安与赵德甫者,才子佳人,千古绝唱”。二人婚后,本爱文学的他们便对金石字画,古籍文物满腔热忱,沉浸在对金石文物的“相对展玩咀嚼”中,夫妇相笃风雅相深,自然甜蜜。“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婚后的嬉笑之中可见一斑。然而,婚后也有别日,虽
然“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但是即在相思之中足以见二人情深意切,虽愁但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赵李二人携手走过的二十七年光景里,对于二人都是难忘而且不舍的。而对于李清照来说,应该是更幸运的。赵明诚字德甫,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之第三子。著名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赵明诚21岁尚在太学读书时,与李清照结婚。家学的渊源,加上赵明诚自小时候对金石的深爱,让赵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意气风发,气度不凡,也和李清照有共同的爱好和理想。这对李清照成为一代奇人提供了不少帮助。婚后二人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可见二人共同的探讨研究对于李清照无论是词的语言,还是词的理论评价,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李清照遇到赵明诚之后应该是一个转变,一个转折。
二十七年的幸福,对于旁观人来说,应该是满足了,但是对于李清照来说,这二十七年之后的生离死别似乎又来得太突然。志趣脾性相投的二人,婚后的生活一如恋爱时的温情。而就沉在这种温情里的李清照,真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李清照四十五岁时,赵明诚便乘仙鹤西去。此时李清照面临的是双重打击,四十五岁,对于女人来说是难过的,而赵李又无嗣,丈夫生前一起搜集的金石古董随着战乱,迁移,辗转已经所剩无几,这可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夫死,家亡,国破,加上“忍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才”的忧思愁惨,李清照虽然伤心,孤独,忿恨,这同样使李清照的词发生了很大转折。同时也应该是李词真正达到了她一直追求的一个高度。虽然这个高度是用她的辛酸悲苦作为代价的。“枝上流莺和泪闻”“玉箫声断人何处”“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一个悲情女子晚年经历世事之后的一种来自心底的悲吟。我们从李清照的字里行间中,寻到一条条线索,这些线索引领我们进入李清照的浅滩急流、高山大川。一路上,我们陪着李清照欣赏风景,也经历磨难。世界和人生是存在两种版本的——崇高版与卑微版。而毫无疑问李清照选择的是崇高版。她在悲情中也会乐观昂扬,“春生百子帐,喜入万年殇”。虽为应酬之作,但是依然能够用很欣喜的话入诗,若非苦中真存,亦应酬不得显现。和常人一样,她也会为自己寻求一种解脱的方式。对于常人来说,感时而作,道出悲苦,自是作词言愁愁更愁,但
是在我看来,李清照写愁则是一种对自己的宽慰,“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对于往昔的浓情蜜意的回响虽然给李清照带来“如今憔悴,风鬟雾鬓”的感伤,但也给她带来一种憧憬与希望。她是一个永远都不会服输的人,纵使厌世,纵使欲死,但是依然有驾驭生命的大将之风。李清照是一个闺阁流水楼前的守望者,她一直抱着对生活的一种期许,对感情的期许。而这种期许和回忆,便是她晚年的支撑动力。
在我的眼中,李清照虽是一介女子,但她又是一个狂士。狂应该是李清照一生的生活态度,应该是她最喜欢的自在自为的状态,而不是装出来样子给别人看的。所以易安之狂,不尤在当下。她评
“江南李氏君臣,文雅,语虽奇甚,所谓王国之哀思也”。“柳屯田永者,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和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
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可见她的言辞犀利和一种李太白式的不屑与豪情。而其关于“词别是一家”的理论的提出对后世又有着不可抹杀的巨大影响。从中不难看出易安丈夫式的思维方式。她的狂,狂的有理有据,让人虽不服,但着实无可辩!打马图序中“夫博者无他,争先术耳,故专者能之。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一个争强好胜的李清照又不得不让天下奇男子而低头自愧。
“齐驱骥騄,疑穆王万里之行;间列玄黄,类杨氏五家之队。崎岖峻坂,未遇王良;跼小女子不才歌词促盐车,难逢造父。平生不负,遂成剑阁之师;别墅未输,已破淮淝之贼。今日岂无元子,明时不乏安石。又何必陶长沙博局之投,正当师袁彦道布帽之掷也。辞曰:佛狸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徙。满眼骅骝杂騄駬。时危安得真致此。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若非看标题,真可谓一大丈夫之用兵沙场的豪迈,虽为闺阁末技,也能让这女子写出大丈夫顶天立地之气概。“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不肯过江东即
是不愿投降。由此可以看出到了晚年,她的胸襟气魄,依然如此,是个大英雄。以学佛来说,具有大勇猛金刚菩萨的气概。这是南怀瑾先生的评价。真正成熟的审美观是知道它的丑陋而能看到它的美,并依然挚爱着它。就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认识这个世界,而后爱她”。龙应台说的“我无可救药地爱着这片我深恶痛绝的土地”,其实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爱而知其丑”,也就是鲁迅所说的“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李清照就是这样对待她的生命的。
风落,恍若回到摩肩接踵挥汗如雨的宋朝汴京,然而熙熙攘攘之中,竟有一佳人,有林下风度,遗世而独立之姿。温婉细腻,倔强而坚强。与苍苍劲竹相守,同寂寞傲梅为伴。
秀躯闺阁真女子,蹴罢斗草待情思。
人来回首青梅嗅,对影空拨瑶琴丝。
独盼锦书对雁字,愁人不起过寒食。
玉人香脸妆露晓,云鬓斜簪戏君姿。
打马赋里讲见地,词别一家说项斯。
寻寻觅觅恨此际,凄凄惶惶守素衣。
梅竹且把风骚逊,添得人间一段奇。
任艺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