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施那贝尔与巴克豪斯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黎明》OP.53的风格对比...
浅析施那贝尔与巴克豪斯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黎明》OP.53的风格对比研究
钢琴已有近300年辉煌的发展历史,世界上许多音乐大师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肖邦、拉赫玛尼诺夫…….他们在钢琴演奏方面的造诣不逊于作曲方面的成就!钢琴就其本身而言又是作曲家必须掌握的一件乐器,因为只有钢琴才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和声和宽阔的音域。进而才会有一批又一批大音乐家为这件乐器谱曲。
使钢琴这件乐器一步步走上了乐器之王的宝座。在浩瀚的音乐史中,或许只有钢琴可以作为一部编年史来记录。
如贝多芬的弟子是车尔尼,车尔尼的学生是李斯特,而李斯特的众多弟子们继承了前辈大师们的衣钵,体现出空前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乐圣”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赫伯特·冯·彪罗誉为“新约全书”,是无数钢琴演奏家成功的试金石,在《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奏鸣曲《黎明》Op.53是贝多芬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高产时期的一部举世闻名的钢琴杰作。
这也许是无数钢琴家们争相演奏的原因之一。继车尔尼之后,欧洲形成了以李斯特和莱舍蒂茨
基为主线的两大钢琴教学体系,在这两个庞大的体系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贝多芬的“演绎权威”,而以严谨著称的德奥学派则更是独占鳌头,最值得称颂两位大师:施那贝尔、巴克豪斯,二者性格各异、各有所长,但却把贝多芬的这部作品演绎的登峰造极,美轮至极。
本文将对两位钢琴大师在这部贝多芬《黎明》奏鸣曲创作于1803年,1804年夏天初步定稿,并于1805年正式出版,标题为《大型奏鸣曲》。这首作品是题献给年长贝多芬八岁的冯·瓦尔德施泰因伯爵的,所以这不作品又被人们称为《(瓦尔德施泰因)奏鸣曲》。
1805年是贝多芬创作最辉煌的黄金时期,《克罗采小提琴奏鸣曲》、《英雄交响曲》、歌剧《菲岱里奥》、钢琴奏鸣曲《热情》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均出自这一时期。这首《黎明》奏鸣曲无论从技巧和音乐表现形式来讲,都是贝多芬最成功的奏鸣曲之一。
但与其他作品不同之处在于,这部作品并不是运用贝多芬惯用的黑暗与光明的对比手法,而是通过三个乐章的依次描写,为我们揭开了一幅绚丽的描写大自然的风景画。作品第二乐章打破了传统的长篇慢乐章,仅用了28个小节便引出了热情洋溢的第三乐章。
二三乐章的完美融合,堪称奏鸣曲的典范之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