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世界经济缓慢曲折复苏。美国经济增长动能持续增强,但面临若干政策风险,全年GDP增长1.9%,失业率从去年1月的7.9%降至12月的6.7%,通胀水平持续处于低位,去年12月CPI同比上升1.5%。欧元区经济微弱复苏,2013年四季度GDP环比增长0.3%,同比增长0.5%,物价全年维持低位,12月综合物价指数(HICP)同比仅增长0.8%,但失业率仍居高不下,四季度以来欧元区失业率维持在12%的高位。日本经济强劲反弹后增速有所放缓,2013年实际GDP增长率(环比折年率)为1.1%,核心CPI12月上升至1.3%,触及5年来新高,就业市场平稳,2013年失业率基本维持在4%左右。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放缓,面临的风险上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4年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2014年全球GDP增长,将从2013年的2.8%小幅度提升至3.1%。
从国内看,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路,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探索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2013年,全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6.9万亿元,同比增长7.7%。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6%,涨幅与上年持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3.7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9.6%。进出口总额4.2万亿
美元,同比增长7.6%。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全国粮食产量达到60194万吨,增长2.1%。猪牛羊禽肉产量8373万吨,增长1.8%。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全国货币供应量增速平稳。2013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110.6万亿元,同比增长13.6%;狭义货币(M1)余额33.7万亿元,同比增长9.3%;流通中货币(M0)余额5.9万亿元,同比增长7.1%。存、贷款增速比上年略有下降。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7.1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各项贷款余额76.6万亿元,同比增长13.9%。社会融资规模创历史最高水平。2013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7.3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51.4%,为年度历史最低水平。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全年,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合计成交235.3万亿元;12月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4.16%,比上月和上年同期高0.04和1.55个百分点。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6%,存款基准利率3%。人民币大幅升值。1美元兑人民币6.0969元,比年初下降1886个基点。
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01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981.5亿元,同比增长8.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9880亿元,同比增长2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
6个百分点。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较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明显加大。2013年全省社会融资规模2172.4亿元,较去年增加682.9亿元。其中,新增本外币贷款10万贷款3年1526亿元,占比70.2%,高于全国15.4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融资166.8亿元,占比7.7%,低于全国4个百分点。
一、信贷投放保持较快增长
(一)存贷款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年末,全省本外币存款余额14885.9亿元,比年初新增2066.9亿元,同比多增216亿元,同比增长16.2%,高于全国2.7个百分点。全年存款平均增速17.7%,高于2012年2.4个百分点。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0805.2亿元,比年初增加1526亿元,同比多增496.4亿元,同比增长16.6%,高于上年同期4.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7个百分点,高于中部地区贷款平均增速0.7个百分点,增速为近四年最高水平。全省贷款余额和今年新增额分别占全国的1.4%和1.6%。金融机构对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各月平均利率维持在7.02-7.49%之间,总体呈现小幅震荡走势。下浮利率贷款占比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
(二)重点领域融资明显加强。一是涉农贷款新增较多。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3426.3
亿元,同比增长28.8%,高于贷款平均增速12.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0.4个百分点;较年初新增767.5亿元,同比多增367.9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50.3%。二是小微企业融资稳步增长。年末,全省小微型企业贷款余额2361.3亿元,比年初增加379.7亿元,增速19.2%,较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2.6个百分点。三是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高速增长。年末,全省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243.5亿元,同比增长30.6%。四是消费需求得到有效支持。年末,全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432.9亿元,同比增长32.1%,高于贷款平均增速15.5个百分点;比年初新增336.2亿元,同比多增127.2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新增265.8亿元,个人汽车贷款新增8.8亿元。
2013年农发行支持国家粮食收储发挥重要作用
2013年3月,国家启动2012/2013收购年度国家临时储备粮政策,农发行累计发放临储玉米收购贷款244.2亿元,收购临储玉米206.5亿斤。11月,国家再次启动2013/2014收购年度国家临时储备粮政策,农发行积极贯彻落实。截至12月末,累计发放临储收购贷款138.9亿元,其中:临储玉米收购贷款137.9亿元,收购玉米110.3亿斤(单价1.12元/斤);临储大豆收购贷款1亿元,收购大豆0.4亿斤(单价2.3元/斤)。2013年农发行累计发放收购贷
款508.4亿元,比上年增加300.4亿元;支持收购粮食535.8亿斤,比上年增加238亿斤,大大支持了国家临时储备粮政策的顺利实施。
(三)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试点稳步推进。截至2013年末,全省有42个县(市、区)成立了物权融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其中,梨树、东丰等25个县(市、区)开展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工作,共为8471户农户发放3.4亿元贷款。养殖业、种植业及其他消费类分别占比54.6%、26.7%、18.7%。据测算,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每增加1万元投放,可实现纯收入不低于3000元。
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取得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肯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地位,赋予了抵押和担保权能,使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融资功能。我省开展的以土地经营权流转为基础,以未来收益作保证的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工作完全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从一年多来的运行情况看,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为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积累了有益经验。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紧扣农民融资难融资贵这个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问题,以发挥土地的财产权能为基本立足点,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最大
限度释放农民土地的融资潜力。这个创新为有效解决我省“三农”融资缺口提供了现实的渠道。我省登记在册的耕地面积约6000万亩,还有近4000万亩册外地,每年可产粮食700亿斤左右,如按玉米每斤1元测算,我省耕地每年的收益为700亿元以上,如按收益的70%放款,每年可增加约500亿元的“三农”融资量,如以三年的未来收益贷款,每年最大融资额可达1500亿元。二是释放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潜能。当前影响农民增收致富瓶颈的核心是资金缺乏。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从贷款的实际用途看,54.6%用于养殖业,26.7%用于种植业,18.7%用于消费及其他。通过对已偿还贷款经营主体的抽样调查,每万元的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可为农民增收3000元以上。三是降低了农民的融资成本。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打开了正规金融机构资金流向农村的“阀门”,源源不断的低成本资金流向农村金融市场,可以有效降低农民的融资成本。以梨树县为例,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试点以来,民间借贷利率从试点前的18%左右下降到现在的12%左右。四是助推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收益保证贷款为广大农民土地权益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提供了全新的渠道;为农村新型经济主体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资金支持,有利于进一步释放农村生产力,有利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转型。五是维护了农村金融和社会稳定。长期以来,我省农村民间借贷利率水平居高不下,民间借贷产生的纠纷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农村金融和社会稳定。从实践效果看,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和社会稳定。
二、资本市场融资能力进一步增强
2013年,资本市场融资309.2亿元。其中,股票市场融资50.1亿元,债券市场融资205亿元,股权投资类企业注册(认缴)资本11.2亿元,股权和产权交易融资42.9亿元。
(一)股票市场融资和债券融资稳步发展。实施“100户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和“300户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工程”。富奥汽车零部件借壳*ST盛润获得通过,已更名为富奥股份。长春燃气、华微电子、均胜电子、通葡股份、利源铝业和吉电股份6家公司完成定向增发,分别募集资金4.9亿元、2.6亿元、4.9亿元、5.4亿元、14.5亿元和17.8亿元,募集资金合计50.1亿元。此外,长春迪瑞医疗通过创业板发审委审核,长白山旅游、西点药业、临江东锋有金属和科龙建筑4户企业已报送首发上市材料。截至2013年末,我省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增至39户,累计募集资金437.7亿元。其中:首发筹资180.3亿元,配股筹资85亿元,非公开发行筹资156.5亿元,公司债券15.9亿元。吉林森工、吉林亚泰、吉林市城市建设集团、吉林省高速公路集团、东北证券、吉视传媒6家企业债券融资共计205亿元。
(二)股权投资基金和基金管理机构体系初步完善。股权投资基金的注册数量、规模显著提升,基金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逐步发挥。2013年,全省新增34家股权投资类企业,注册(认缴)资本11.2亿元,截至年末,全省已累计注册成立股权投资类企业125家,注册(认缴)资本101.6亿元,对省内50多家企业投资近40亿元。基金对于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股权产权交易稳步发展。2013年,吉林长春产权交易中心共完成产权(股权)交易914宗,成交额42.9亿元。6月28日,吉林股权交易所正式运营,首批4家企业挂牌。我省初步形成了企业股权流转的综合性区域交易平台,扩大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
三、保险业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2013年,吉林省保险业继续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着力发挥经济补偿的重要作用。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66.4亿元,同比增长14.6%,比全国平均增速高3.4个百分点。保费增速在全国排名第14位。保险业赔付支出100.3亿元,同比增长40.4%,损失补偿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农业保险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保险业紧紧抓住《农业保险条例》正式实施的有利机遇,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服务能力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真正发挥了富农惠农作用。一是服务领域不断拓展。2013年,全省60个县(市、区)均开办了种植业保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8.5亿元,五大作物参保面积315.8万公顷,达到二轮土地承包面积的81%,是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以来保费最多、承保面积最大的一年。同时,还开展了辣椒、烟叶、人参、奶牛等特农业保险和大棚等农业设施保险。二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农业保险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5种突发、暴发性病虫害纳入责任范围。农村保险服务网络初步形成,覆盖全省624个乡镇。服务手段不断创新,GPS、无人机查勘等新技术得到充分运用。三是服务行为日趋规范。全面贯彻落实《农业保险条例》,规范业务流程,确立操作标准,严格工作时限。制定《吉林省农业保险理赔服务指引》,规范农业保险承保和理赔行为。开展《农业保险条例》宣传年活动,走入田间地头,发放宣传册10万余份,主动接受农户监督。
(二)责任保险服务领域不断扩大。保险业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大力推进高危行业、公众责任、医疗事故、道路交通、环境污染等方面责任保险业务的发展。2013年,责任保险保费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42%,提供风险保障3789亿元。其中公众责任保险保费收入988
8.6万元,同比增长89.8%,医疗责任保险5345.1万元,同比增长165.2%。
(三)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深化。随着新医改持续推进和全民医保逐步建立,我省保险业积极开展城镇职工和居民补充医疗、新农合补充或经办、企业年金投资或托管等多种形式的健康险、养老险业务,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取得重大进展。2013年,吉林保监局与省发改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吉林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施办法》,明确由商业保险公司承办新农合大病保险业务。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人保财险和中国人寿两家公司获得承办资质,承保吉林省1342万农民的大病保险业务,截至2013年末,共计赔付61061次,累计赔付金额2.7亿元。此外,城镇职工和居民补充医疗保险快速发展,中国人寿、人保健康、人民人寿等8家保险公司在全省11个县(市),为169.9万人提供补充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实现保费1.4亿元,为1.1万人提供保险赔付,赔付金额8790万元。2013年,全省健康险业务增长较快,保费收入达到20.2亿元,同比增长65.2%;养老型寿险业务保费收入26.1亿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