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济南市小金小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一.教材特点
(一)思想内容方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有些重点词句如: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上文写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与其他同学的志向对比着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立下大志,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焦点: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点。这里指当时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点地区,是民族危机极其深重的地方。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耀武扬威:课文中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得意扬扬:课文中指那个大个子洋人看到租界里的中国巡警不给受伤害的中国人撑腰而显得十分得意,神气十足。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
铿锵有力:这里指周恩来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诸生:这里是敬辞,总称教室里的所有学生。“诸”是“众、许多”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还有“诸位”等。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
胸怀:胸襟。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二)表达技巧方面
1、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
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2、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3、多用对比,体现“中华不振”
文中巧用对比的手法,例如:
1、“租界内”与“租界外”。文中虽然只写了租界内的繁华与热闹,但租界外的情境不难想象——文中的“大不相同”一词很清晰的表达了这一点。
2、“妇女的哭诉”与“洋人的得意扬扬”。
3、中国巡警“本应惩处洋人”与“反而把哭诉的妇女训斥一通”。
4、“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与“他们又能怎么样呢”。
5、“中国的地方”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学生在对比中会逐步发现“中华不振”,会与少年周恩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教材位置
(一)人文专题位置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课文。这组课文讲述了别人成长的故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现实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的事;《乌塔》讲述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一个人在欧洲旅游的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事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别人成长的故事,使学生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等。
(二)训练重点位置
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
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学情分析
(一)学生已知领域
四年级上学期处于向高年级过渡时,学生对词句已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二)学生未知领域
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 20 世纪初,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 了解比较少。课前应该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学生难知领域
四年级学生但对本文中的一些历史事物的名词如“帝 国主义列强、租界”等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对旧中国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难以理解和 接受。而且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共鸣。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中国不解之谜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12个一类字,认读8个二类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
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小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出示地图:
师:同学们,看这张图,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旧中国时期带有各国租界的中国地图)
那你再仔细看看,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发现中国地图上有外国的名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