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七课
《开国大典》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开国大典》是部编版六年级上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的领袖风采。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展开叙述,突出了场面描写:会场的布置、庞大的众队伍、典礼开始、宣布中华人民共国成立、五星红旗升起、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宣布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盛大的阅兵式、燃放礼花、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突出特点。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理解“汇集、鼓舞、肃静、排山倒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体会课文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体会课文场面描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搜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谈话导入
1.(出示开国大典的图片)1949年10月1日——举世瞩目的日子。这一天,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2.教师板书课题——开国大典,学生齐读课题。
3.解释题意。
“开国”就是一个新的国家诞生,“开国大典”指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隆重、盛大的典礼。
二、初读课文
1.介绍作者。
李普:原名李前管(1918年8月-2010年11月8日)出生于湖南湘乡。抗战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历任北京分社社长,核心小组成员、党组成员、副社长,2010年去世。代表作品有《开国大典》、《我们的民主传统》、《开国前后的信息》等。
写作背景
1949年,新华社特派记者李普和同事李千峰一起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的报道。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聚集了30万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典礼即将举行。李普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刻,并创作了这篇记叙文。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灯盏石栏汇集爆发肃立
宣布旗帜阅兵制服坦克
距离隆隆声林伯渠
(2)词语解释。
擎:举。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迎风招展:随着风飘动。本课指天门广场上的红旗随着风飘动。
排山倒海:把高山推倒,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大,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欢跃:欢腾,形容欢喜得手舞足蹈。
瞻仰:恭敬地看。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文章大意。
课文描述了新中国成立时开国大典的盛况及开国大典的伟大意义,赞颂了人民解放军的
威武雄壮,反映了人民无限热爱和欢庆新中国诞生,当家做了主人的兴奋心情。
2.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按什么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
会场布置→典礼仪式→阅兵式→众游行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文章描写了会场布置、典礼仪式、阅兵式、众游行四个场面,有详有略,但都蔚为壮观。
4.思考课文分为哪几部分,根据每一部分的意思,小组讨论全文的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典礼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会场的布置)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典礼开始,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
立、升国旗、宣读公告。(典礼仪式)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阅兵式的盛况。(阅兵式)
第四部分(第14-15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众队伍游行的情况。(
众游行)
四、总结提高
同学们,开国大典是一场隆重的仪式,它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样
一场有着伟大历史意义的典礼到底有哪些令人激动的场景呢?这节课,我们主要对课文的脉
络进行了梳理,同时对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场景有了一定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就将深入地学习。
同学们也可以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的革命者英勇奋战,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
曲壮丽的英雄赞歌,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迎来了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
2.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开国大典进行时的哪些环节?
会场布置→典礼仪式→阅兵式→众游行
3.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融入到天安门广场的众队伍中去,去感受大典现场的气氛,去感受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
二、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1-4)会场的布置
1.朗读第1自然段。教师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自主学习。
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1949年10月1日
举行开国大典的地点:首都北京
开国大典的参会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外宾。
2.请同学们读第1-4自然段,思考:从哪些方面能看出典礼的盛大?结合每个自然段分别说一说。然后交流哪些场面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明原因。
①第一自然段:人数众多——总数达三十万人;到场人物地位重要。
②第二自然段:会场大——天安门广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
③第三自然段:会场布置热闹喜庆。
④第四自然段:众急切、激动的心情。
3.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是怎样的?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突出了参加庆典的人数之多、人员范围之广。宏大的场面预示着这是一个已经觉醒腾飞的大国,正向世人展示着他朝气蓬勃的面貌。
4.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从“直奔”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参加大典众的激动和热切的心情。
(二)学习第二部分:(5-10)典礼仪式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跟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从“排山倒海、一起投向”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来什么?
阅兵每年都有吗
夸张,声音很大,气势宏伟;三十万人的动作一致,从中可以感受大人民众盼望见到主席的急切心情和对主席的无限热爱。表达出人们想见到的迫切心情。
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①思考:“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从这宣告传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表明的话语传得很远,传到了祖国各地,使全中国人民都激动、自豪。
②从“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感受三十万人听到新中国成立后,无比激动、兴奋的心情。
③人们为什么如此激动、兴奋呢?
危难之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奋起反抗,赶走了侵略者,推翻了三座大山,穷苦人民翻身做主人!
④说一说: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会出现什么样的场景?放飞想象的翅膀,描绘一下。
3.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从“一齐、一齐、瞻仰”三个词语可以看出什么?
人民众都有一颗热爱、热爱祖国的心;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人民解放了,翻身做主人了。
4.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不再受压迫,从此开始了新生活。这句话点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此时人民众的心情是激动的、喜悦的。
5.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
“五十四、二十八”分别代表了什么?
五十四门礼炮代表我国五十四个民族(我国现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四个是当时的统计数字),它象征的是中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二十八响代表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到1949年以来二十八年的奋斗历程。
(三)学习第三部分:(11-13)阅兵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