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傩戏“杠菩萨”剧目研究
粟镜蓉1,向 彪2
(1.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2.怀化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摘 要:湘西傩戏“杠菩萨”是现存的一种古老的傩戏,巫师在行傩仪中演唱,是2000多年前楚地傩祭巫舞的延伸与遗存,距今已有200年以上的历史,主要流播于湖南省怀化市的靖县、会同县、黔阳县(今洪江市)、中方县和邵阳市的绥宁县等,现以会同县高椅乡高椅村为主要传承地,于2006年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杠菩萨”剧目主要来源于巫傩信仰、佛道信仰、民间信仰及民间故事和辰河高腔,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冲傩驱瘟、祈福禳灾、酬神还愿、纳吉迎祥和翻解道场等类型。“杠菩萨”剧目中戏剧情节与宗教仪式相结合、情节结构的模式化和戏剧语言的俚俗化等特征,既反映了一般傩戏的某些共性,也彰显出鲜明的地域文化彩。
关键词:“杠菩萨”;剧目来源;题材内容;文本特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891(2022)01-0014-09
“杠菩萨”是现存的一种由巫师行傩仪时演唱的古老傩戏,是2000多年前楚地傩祭巫舞的延伸与遗存,距今已有200年以上的历史,主要流播于湖南省怀化市的靖县、会同县、黔阳县(今洪江市)、中方县和邵阳市的绥宁县等,现以会同县高椅乡高椅村为主要传承地,于2006年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卷二有载:“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乐鼓舞以乐诸神。”[1]先秦时代“南郢之邑,沅湘之间”盛行的这种原始宗教信仰及其伴生的巫傩文化,在湘西地区一直延续了下来。佛道二教传入后,其又与佛道信仰相融合,形成具有地域性的民间宗教信仰,“杠菩萨”就是这种地域性民间宗教的重要载体与表现形式。“杠菩萨”当地称“搬演菩萨”“降菩萨”。“降”即降临,“降菩萨”就是请“菩萨”降临傩坛之意。湘西傩戏中的“菩萨”,非专指佛教的菩萨,而是湘西南地区民间对所尊奉的一切神明的统称。又因“降”字在会同县一带方言中读作“杠”,故“降菩萨”也被叫作“杠菩萨”。
近年来,“杠菩萨”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著名地方戏曲和傩文化研究专家李怀荪于20世纪90年代访问湘西行傩巫师,根据受访巫师口述后记录整理,或由受访巫师提供家藏抄本,共搜罗得37个“杠菩萨”剧本,辑成《中国傩戏剧本集成——湘西傩戏杠菩萨》[2]一书,这为“杠菩萨”的保护传承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李怀荪《傩戏“杠菩萨”剧目简析》一文从“杠菩萨”剧目的演出类型、在湘西传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戏曲演进史意义等角度,对“杠菩萨”的剧目问题做了专门论析;[3]359-369朱恒夫《论傩戏剧本的现存状况、类型与价值》一文也涉及“杠菩
收稿日期:2021-11-27
作者简介:粟镜蓉(1999—),女,侗族,湖南会同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元明清文学、戏曲文献;向彪(1963—),男,湖南洪江人,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沅水流域文学与文化。
※南方民族研究※
第39卷 (总第140期)
萨”的剧目名称、故事类型、宗教功能及价值问题的探讨。[4]这些研究无疑具有开启山林之功,也给人以多方面启发。本文拟以《中国傩戏剧本集成——湘西傩戏杠菩萨》中辑录的剧目为文本材料,同时结合尚在高椅等地传承的“杠菩萨”剧目为活态材料,试从剧目来源、题材内容和文本特的角度,对湘西傩戏“杠菩萨”的剧目做初步探讨,以期进一步深化对这一古老剧种的认识。
一、“杠菩萨”剧目的来源
“杠菩萨”形成于湘西的沅水中上游地区,是一种戏曲化的傩仪。剧目主要来源于沅水中上游地区的巫傩信仰、佛道信仰、民间信仰和民间故事,也有对当地的大剧种——辰河高腔剧目的吸收。《中国傩戏剧本集成——湘西傩戏杠菩萨》中所辑录的剧目来源列表如表1所示。
(一)源于巫傩信仰
“杠菩萨”作为傩戏之一,其剧目的第一个来源是巫傩信仰中的神祇故事或表现巫傩思想观念的故事。巫傩作为一种原始宗教信仰,已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建构起了庞杂的神祇体系。只不过因地域文化的分野,不同地域所信奉的神灵各有不同。“杠菩萨”流行地区所信奉的神灵主要有玉皇上帝、太上老君、东山圣公(傩公)、南山圣母(傩母)、“三桥皇母”、“三霄”娘娘(云霄、天霄、洞霄三位女神)、四值功曹、“三洞梅山”、开山、先锋、五猖、桃源洞主、那溪洞主等,东山圣公和南山圣母为主神。这些神祇会时不时地进入傩仪中,他们的故事也成为“杠菩萨”傩戏的题材。例如《杠梅山》中的“三洞梅山”,分别为上洞梅山胡大王(司打猎者)、中洞梅山李大王(司赶山狩猎者)、下洞梅山赵大王(司装山套猎者),合称“三洞梅山”。相传“三洞梅山”是湘西一带的三位猎人,均被虎兽咬死,属于“殇亡”(非正常死亡),后成为湘西、湘中地区巫傩信仰尊奉的猎神及“殇亡”的首领,他们的形象常常进入傩仪中,其故事也是“杠菩萨”的题材之一。再如《和神》中的“三桥皇母”,即上桥皇母九十九宫天仙兵马刘九娘、中桥皇母七十二宫地仙兵马彭六娘、下桥皇母三十六宫水仙兵马罗六娘,剧中的“三洞邪家”,即巫傩信仰中的邪神,这些正神和邪神的故事与形象也常常进入傩仪中,成了“杠菩
萨”傩戏的题材。此外《杠阴公》中的傩公、傩母,《划干龙船》中的太上老君,《杠唐氏太婆》中的唐氏太婆(桃源洞主),《杠那溪洞主》中的那溪洞主,《杠开旗》中的插旗女神,《杠泗山》中的泗山坛将等,都是巫傩信仰中的神祇。这些神祇的故事与形象为“杠菩萨”等傩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
(二)源于佛道信仰
“杠菩萨”剧目的第二个重要来源,是佛道信仰中的神祇故事。佛教形成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间的印度(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迄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道教则是中国本土宗教,形成于东汉后期,有近2000年的历史,发展成包括至高天尊、诸天神、地祇、人鬼、仙真在内的神仙体系。宋代以后,种类繁多、覆盖面广的佛道信仰资源,往往成为其他宗教、民间信仰取资的对象。湘西地区的巫傩信仰就吸取了部分与人类生老病死密切相关的佛道神祇,其中以道教神祇为主,这在“杠菩萨”剧目中也有所体现。例如《杠盘古》中的盘古,本是我国南方
表1 “杠菩萨”剧目来源分类剧目来源剧目名称
巫傩信仰《傩娘探病》《和神》《杠唐氏太婆》《杠那溪洞主》《杠梅山》(版本1)①《杠梅山》(版本2)《杠开旗》《杠阴公》《杠泗山》
佛道信仰《杠盘古》《杠五岳》《杠城隍》《杠三元将军》《发功曹》《杠华山》《杠耕田土地》《杠扫台土地》《杠勾愿土地》《土地送子》
民间信仰和故事
《杠飞山》《杠杨公》《杠五通》《杠家先》《杠和利》(版本1)《杠和利》(版本2)《郎君杀猪》《送下洞》《杠梅香》《石三太打铁》
辰河高腔《偷盗遇魔》《扬州带魔》《拷鬼》《告状解冤》
粟镜蓉,向 彪 湘西傩戏“杠菩萨”剧目研究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月25日出版 2022年第1期
少数民族开天辟地的神话人物,东晋葛洪《枕中书》中把他纳入道教神仙体系,湘西巫傩信仰把他吸收为傩神,又发展为“三元盘古”,即上元盘古、中元盘古和下元盘古;又如《杠五岳》中的“五岳”,本指道教所尊奉的泰山山神东岳大帝、南岳山神南岳大(圣)帝、西岳山神西岳大帝、北岳山神北岳大帝、中岳山神中岳大帝,湘西南一带的百姓相信“五岳大帝”可以震慑邪魔魍魉、保佑百姓安宁,当地巫傩信仰遂将“五岳大帝”引入傩坛;再如《杠三元将军》中的三元将军,本是周朝谏官(忠臣)的唐宏、葛雍、周武(一作周斌)三人,分别辅佐了周夷王、周厉王、周宣王三代君王,在宋祥符元年,被笃
信道教的宋真宗封为“将军”,从而成为道教神祇,合称“唐葛周将军”,又称“三元将军”;还如《发功曹》中的四值功曹,也是道教所奉天庭中值守年﹑月﹑日﹑时“四时”的神仙,进入湘西巫傩信仰后,演变为天、地、水、阳“四界”的值班神祇(因为湘西人将傩坛的神祇归纳为“天、地、水、阳”四大落)。另外,《杠城隍》中的城隍,《杠华山》《杠耕田土地》《杠勾愿土地》《杠扫台土地》《土地送子》中的各种土地公、土地婆都是道教神灵,到了“杠菩萨”中发展为能耕田的“耕田土地”、扫除五瘟百鬼的“扫台土地”、专司了愿的“勾愿土地”、送子的“送子土地”以及求子的“华山土地”。《告状解冤》中的佛祖、《杠梅山》(版本2)中的观音菩萨、《杠家先》中的目连(大目犍连)等神灵则来自佛教神祇。这些佛道信仰中的神祇因与民间信仰相契合,故被湘西地方的巫傩信仰吸收,进入傩坛,成为“杠菩萨”傩戏中的神明。
(三)源于民间信仰和民间故事
“杠菩萨”剧目的第三个来源是民间信仰中的神灵及民间故事。流行于湘西南一带的巫傩信仰,作为一种民间原始宗教信仰,其神祇体系中自然包含了一部分当地民间信仰中的神灵以及民间故事中的人物。源于民间信仰和民间故事的剧目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类是根据民间信仰中的神灵故事编创的剧目。如《杠飞山》中的“飞山”,是唐宋时诚州(辖今怀化市靖州、会同、通道等县)一带的少数民族首领杨再思,号称“十洞洞主”,后归服楚王马殷,被封为诚州
刺史。他主政期间,这一地区得以休养生息,经济快速发展,受到当地人的拥戴。杨再思死后,当地人建神庙祭祀,因神庙建在靖州县飞山脚下,故称“飞山庙”,他也因此被称为“飞山公”。由于信奉者众,沅水上游地区广建飞山庙,流行于该地域的巫傩信仰,也将其尊为神灵。为了庆庙②,行傩巫师根据他的传说故事编创了傩仪化的剧目《杠飞山》。再如《杠杨公》中的“杨公”,或称杨五,相传为黔阳县托口人③,幼时曾随母亲为妇人接生,常保母子平安,后来演化为沅水上游即今中方县铜湾镇以上河段的河神,沅水支流巫水、渠水沿江口岸,多建有杨公庙[5]。他的传说故事被编创为傩仪化的剧目《杠杨公》。此外《杠五通》《杠家先》等剧目,也取材于民间信仰中的神灵故事。
另一类是根据民间传说故事编创的剧目。如《送下洞》,民间传说张公家门兴旺,九代不分家,后来张家娶来一位名叫“下洞娘娘”的媳妇,终日吵吵闹闹,还用沸水烫死了张家的摇钱树,张公无奈,只得应允分家,乡间因此称下洞娘娘为“捣家精”[5]。凡是家门不和顺者,常请巫师作法,把作祟的邪神“下洞娘娘”送走,以使家门安宁。再如《郎君杀猪》,相传郎君本是个屠夫,杀猪时在猪肚子里得到了一件宝物,他将宝物进贡给了皇帝,皇帝因此封他为进宝郎君[5]。巫师为庆庙傩仪中杀猪敬神环节的需要,便将他的故事改编为傩仪化的戏剧《郎君杀猪》,为了强化人物的巫傩彩,将他说成是“桃源洞”派到傩坛的使者和监察神。又如《杠梅香》中的“梅香”,在湘西南一带有“歌仙”之称,她以歌声广结四方宾朋。此外,《杠和利》《石三太打铁》等,也都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
(四)源于辰河高腔
“杠菩萨”剧目的第四个来源是辰河高腔。辰河高腔源于明代的弋阳腔,具有400年以上的
第39卷 (总第140期)
历史,广泛流传于湖南省怀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的桐仁、松桃、印江、思南、玉屏、镇远和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等地。相较于“杠菩萨”,辰河高腔是个大剧种,无论在剧目、曲牌的丰富程度上,还是在唱腔及表演艺术上,都要比“杠菩萨”成熟,影响更大,也成为“杠菩萨”取资的对象。据李怀荪先生考证,20世纪30年代,黔阳、洪江等地的巫师班为了丰富巫傩活动演出的剧目,将辰河高腔中的《偷盗遇魔》(又名《鬼打贼》)、《扬州带魔》、《拷鬼》(辰河目连戏“花目连”剧目《耿氏上吊》中的一折)、《告状解冤》等剧目引进傩坛,以便巫师班与当地正一派道士在举行超度殇路亡魂的“翻解道场”法事时搬演[2]381、431。
二、“杠菩萨”剧目的题材内容
“杠菩萨”剧目的题材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当地人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其功能性质上看,大致可分为冲傩驱瘟、祈福禳灾、酬神还愿、纳吉迎祥和翻解道场等五大类。具体分类情况见表2。
(一)冲傩驱瘟类
冲傩是傩戏中的法事名词,指巫师为主东④解除灾殃的傩仪。具体有三种情形:一为清宅,即家宅不
幸、人畜不旺或家中怪异作祟,请巫师来行傩仪以“打扫房子”;二为祛病,即家人患病(包括感染瘟疫),希求早愈,请巫师扎茅人、行傩仪以解除病厄;三为驱灾,即家逢凶事,企望化凶为吉而请巫师行傩仪以驱灾。因冲傩驱瘟是最常见的巫事活动,故“杠菩萨”剧目中数量最多的即属冲傩驱瘟类。例如《划干龙船》,讲的就是巫师李法兴奉太上老君之命前往某人家掳五瘟(即“送瘟神”)的故事。剧中李法兴受命后打点行装,划干龙船前往村舍、傩坛掳瘟,途中遇“五瘟”的化身“游家五娘”而不识,经鼓师提示方才识破,几经周折将五娘驱离,而后李法兴宰杀公鸡,以鸡血在主东家门口的地上划“一”字,阻断五瘟返回主东家之路。再如《送下洞》,讲述下洞娘娘如何祸害张公一家,致使张公家门不宁,巫师与鼓师好言劝其离开,以使主东家安宁,最后巫师宰杀公鸡,行拔公鸡毛抛撒、焚化纸钱、吹牛角等法事,持下洞娘娘神像走出主东家大门,将下洞娘娘送走。此外,《傩娘探病》《杠梅山》《杠三元将军》《杠扫台土地》等剧目皆属冲傩驱瘟题材。
“杠菩萨”中的冲傩驱瘟类剧目,多是以巫师为一方,邪魔鬼魅为另一方,双方发生矛盾冲突。最后,多半是以巫师的胜利而告终。但有时也需要与邪神妥协[6]。如《和神》讲的就是傩坛正神“三桥皇母”、盘古等与邪神“三洞邪家”和解的故事。在湘西南一带的巫傩观念中,世间一切灾难皆源于“三洞邪家”作祟,要消除灾难,就必须驱逐“三洞邪家”,但“三洞邪家”不好对付,因此在剧目中,有时为了求得暂时的平安清吉,不得不与邪神讲和。
东岳什么山西岳北岳南岳什么山(二)祈福禳灾类
祈,指祈祷,即通过祷告神明以平息灾祸、延长福庆,具体包括祈嗣、祈寿、祈财、祈福,乃至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运绵长等。祈神时也常伴随着许愿。禳,指禳灾、禳解,即通过行使法术解除面临的灾难,具体包括驱蝗、祛病、祛灾、祛难以及“和神”等。
表2 “杠菩萨”剧目题材内容分类题材内容剧目名称
冲傩驱瘟《傩娘探病》《杠三元将军》《划干龙船》《送下洞》《杠梅山》(版本1)《杠梅山》(版本2)《杠扫台土地》《和神》
祈福禳灾《杠盘古》《杠城隍》《杠华山》《杠五通》《杠飞山》《杠阴公》《杠家先》《杠梅香》《郎君杀猪》《杠耕田土地》《石三太打铁》
酬神还愿
《发功曹》《杠五岳》《杠开旗》《杠杨公》《杠唐氏太婆》《杠那溪洞主》《杠泗山》《杠勾愿土地》《献果盒》《醮茶》
纳吉迎祥《土地送子》《杠和利》(版本1)《杠和利》(版本2)
翻解道场《偷盗遇魔》《拷鬼》《扬州带鬼》《告状解冤》
粟镜蓉,向 彪 湘西傩戏“杠菩萨”剧目研究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月25日出版 2022年第1期
“杠菩萨”中也存在大量的祈求福祉、禳解灾难的剧目。如《杠盘古》就是在祈求五谷丰登或在庆祝五谷丰登的庆庙巫事活动中经常搬演的剧目。剧目中的情节为:盘古受纠首⑤(或户主)延请赶赴傩坛为地方(或户主)祈求五谷丰登,盘古被请上傩坛后,场面吹打,纠首(或户主)作揖,焚化纸钱;酬恩了愿之后,盘古演唱傩歌自述生平、业绩与神通,然后求阳、胜、阴三筶,以保地方(或户主)清吉太平、远离瘟蝗、发达兴旺。再如《杠耕田土地》,剧述耕田土地受东君户主延请,赶赴法堂,当被请上傩坛后,场面吹打,以示欢迎;然后,耕田土地被请去农耕,带领帮手王二(招财)、王四(进宝)表演了挖田坎、犁秧田、耙田、播谷种、扯秧、清稗、插秧、耘田、打谷、杀禾、晒谷、进仓、封仓等一系列农事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当地水稻生产的全过程;最后唱发财平安词,祈祷主东五谷丰登。《杠家先》《杠城隍》《杠华山》《杠五通》《杠飞山》《杠阴公》《杠梅香》等也是以祈福禳灾为主题的剧目。
(三)酬神还愿类
酬神,指一户或一个地方,或因五谷丰登、渔猎丰收、六畜兴旺,或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设傩坛,作巫事,以谢神明。还愿,指某户或某地方因期望达到某种目的而祈求神灵护佑并许愿,达成后
设傩坛,作巫事,以勾销良愿;或某家先祖许愿,三年或五年,定期敬奉神明,其后人遵守遗训,设傩坛,作巫事,以酬神了愿。如《杠五岳》讲的就是东岳大帝、南岳大帝、西岳大帝、北岳大帝、中岳大帝受纠首延请,同去庆庙地方愿堂,接受主东酬还良愿的故事。当五大帝被请上傩坛,接受了奏乐礼迎、纠首跪拜、上香、焚化纸钱的酬恩后,分别演唱祈愿祝词,由东岳大帝求阳、胜、阴三筶,赐予地方兴旺发达、清吉平安、远离瘟蝗、财源广进。再如《杠杨公》,讲的是杨公受纠首延请,携马夫刘洪同去愿堂,接受地方酬还良愿的故事。“杨公”到达傩坛后要跳神,为表现杨公被神魂(神)附体的样子,其扮演者会拼命地蹦跳,三四个汉子都抱不住他,这被视为吉利。演出此剧时,还要准备一锅滚烫的甜酒,杀一只公鸡,将鸡血淋到甜酒里。在场的观众,都备有一只碗,头工⑥用勺子给每人碗里舀一点鸡血甜酒,让大家带回去给孩子吃,谓之“吃杨公酒”,当地人认为小孩吃了以后会成为勇敢胆大的人[5]。最后“杨公”唱祈愿祝词并求胜卦,保地方(户主)人丁兴旺、财源广进、出入平安。又如《杠泗山》,讲的是泗山坛将大哥、二哥、三哥、四哥受主东(或纠首)延请,同去主东家愿堂(或泗山庙)赶守良愿,匡扶坛界。泗山坛将被迎请上傩坛,接受主东(或纠首)作揖、焚香、化纸之礼后,四兄弟演唱祈愿祝词,祈祷主东家(或地方)财源广进。《杠开旗》《杠唐氏太婆》《杠那溪洞主》《杠勾愿土地》也属酬神还愿题材。
(四)纳吉迎祥类
纳,指收纳、接受、容受;迎,指迎接。纳吉迎祥,即迎纳吉祥之意。“杠菩萨”中有些剧目属纳吉迎祥
题材,如《土地送子》讲的就是土地公、土地婆为求子人家送子上门的故事。剧中土地大婆、土地小婆各抱一襁褓(象征一对双胞胎),在送子土地引领下从土地庙出发,唱着表明送子之意的傩歌到主东家,主东家人接过襁褓放在求子夫妇的床上,表示送子到家。《杠和利》又名《打求财》,讲的则是秦和利为求财人家驮财进宝的故事。其主要内容如下。十三年前秦和利因与妻子吵架离家来到京城经商,但常牵挂家中之事有意归家,鼓师就对他说:“秦和利,既想归家……我帮你打听得一桩差事。张、李二相公下京求名,有一副金担子,一副银担子,绫罗缎匹,十万金条,十万银条,要担到(主东)家中,与他驮财进宝,做一个两全其美。”[2]93秦和利听后欣然应允,然后赶赴主东家傩坛,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来意:“我乃是安江得圣求财买卖四官大神,财神菩萨与你驮财进宝来了。驮财来到你家呀!”[2]156秦和利将金银财宝交付主东家,驮财进宝成功。这些都属纳吉迎祥的仪式。
(五)翻解道场类
翻解道场是湘西地区道教、巫师超度枉死亡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