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治理CASE
易地搬迁社区社会治理研究
——以昭阳区、绥江县、镇雄县为例
云南农业大学 李洁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战略措施之一,是有效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精准举措。目前昭通市仍然是云南省乃至全国的脱贫攻坚主战场,昭通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云南省乃至全国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典型性。此次通过在昭通市的昭阳区、绥江县和镇雄县进行实地调研,希望对这三个搬迁点的易地扶贫搬迁经验进行分析研究,并进一步分析潜藏的问题和矛盾,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现存问题;经验研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3-0162-0002
一、易地搬迁安置点基本情况
(一)靖安新区
靖安新区安置点主要集中搬迁了六个县区,总共涉及9256户、40549人,建档立卡户6976户、31160人。这是目前中国跨县易地搬迁规模最大的安置点。靖安新区异地扶贫搬迁工作坚持“搬得出、稳得住、持续能发展、众较满意”的工作原则,持续关注农户搬迁动态,从迁出到迁入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和服务。
(二)绥江县福兴社区
绥江县兆佳坝安置区(福兴社区)位于县城西北2公里处,建有小高层33栋房屋面积共22.5万㎡,现搬迁入住1766户、6713人(其中,易迁户1318户、4963人,随迁户448户、1750人)。福兴社区创新了“3237”的社区党建治理模式,实现了系统化精准化的管理,提高了社区基层服务水平,通过建立“服务中心+志愿服务队”的服务体系,积极发挥了党员和志愿者的服务作用,让搬迁众切实感受到党组织对众的关心。同时众也反映说,有什么问题反映到了社区,工作人员会在第一时间帮忙解决问题。
(三)镇雄县南苑社区
南苑社区搬迁共计5000多人,每户设立台账,细化管理工作。通过社区工作人员负责到栋,栋长负责到户的方式,把管理服务工作落实到位。针对农民脱贫的内生动力问题,在社区设立表彰机制,从搬迁居民中挑选几个表现优秀的进行奖励,发挥模仿作用带动众。抓牢众的思想教育,教化众,
教育和引导老百姓听党话跟党走,并且对社区好吃懒做人员进行教育批评。
二、主要经验
(1)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建与扶贫在基层治理实践中相互促进,是2012年以来中央和基层积极推进和实践的有效治理模式。“将扶贫工作嵌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内,成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有效契机和得力抓手”,[1]在解决
扶贫问题的同时,锻炼了党性,更强化了基
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2)引进社会工作机构,社工对服务
对象的问题和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提供
有针对性的服务。我们走访了三个搬迁点,
有两个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社会工作人
才队伍。在搬迁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入
户走访,帮助移民众完成搬迁工作,入住
之后,积极帮助居民适应新环境、新生活[2]。
(3)建立村史馆,不仅能让搬迁民众
牢记党恩,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更在一
定程度上保存了搬迁之前农民的生活记忆和
特农业文化。在绥江县的福兴社区,居
民自发组织作词作曲,带领老年众排练演
唱,表达对党的恩情。这些感恩行动表明,
易地扶贫搬迁的战略措施深得人心,切切实
实为老百姓带来了好日子。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四个方面的冲突
(1)生活支出的确定性和收入的不确
异地搬迁定性之间的冲突。农户迁入城市社区之后,
水电、物业管理等费用,以及柴米油盐等饮
食消费支出比例上升,而很多农户没有固定
的工作收入来源。
(2)完全选择和非完全选择之间的冲
突。通过政策措施来动员来百姓搬迁进城,
有一部分人是有抗拒心理的,在一定程度上,
他们失去了选择的自由。
(3)生活适应困难导致的内心冲突。
城市和农村物理环境和文化的差异都将造成
移民众搬迁的不适应问题,有的不愿改变
对土地的依赖心态和原有的生活方式,进而
导致了文化发展的不对等现象。不适应者可
能会对搬迁持怀疑的态度,也会产生诸多抱
怨和矛盾。
(4)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和主体性发挥
的冲突。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政
府在很多方面为贫困户包办代替,导致一些
贫困户产生“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同
时很多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受到限制。
总结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农民
缺乏稳定的可持续的收入保障,面对新生活
的彷徨以及生活支出比例的大幅度提高,更
加突显心理上的矛盾。第二,大部分人是愿
意接受政府的帮助的,但是不免会陷入对新
环境适应的担忧,对未知的生活产生焦虑。
第三,因为搬迁的前期工作没有完善,没有
充分考虑农民主体的意愿,强行搬迁极容易
引发冲突和矛盾。第四,我们总是在用问题
视角对贫困体进行审视,完全忽略了他们
身上的优势。所以农民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
一部分是由于他们自己没有发现自己的潜力
和优势,一部分原因则是政府的过度干预导
致他们失去自我发展的动力。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靖安异地搬迁安置点和福兴社区的搬迁
工作在稳步进行,已经接近尾声。但我们发
现社区周边的基础设施仍然在建设当中,教
育、医疗、娱乐等设施不完备。农民虽然已
搬迁到新社区当中生活,但孩子的教育问题
还没有得到落实,因为周边的学校还没有完
工,居民闲时也只能在社区的路上走一走,
我们看到规划为广场、幼儿园的地盘上还种
着社区居民的蔬菜。在搬迁工作中,很多部
门急于求成,为搬迁而搬迁,只为了达到搬
迁指标,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老百姓的实实在
在的需求,忽视了搬迁的真正目的是为老百
姓谋幸福,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搬迁任务。
(三)农村传统文化的流失
由于居住地转移到城市当中,随之改变
的不仅是几十年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方式,
更是多年所熟悉的乡土文化的变更。特的
农耕文化也在慢慢消失,渐渐接受和融入现
代化的生活。辛丽萍认为,“在民族传统文
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移民搬迁后,移民原有
的民族传统文化遭受一定冲击,主要体现为
民族传统文化在搬迁移民的日常生活中出现
弱化趋势,这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极为不
(下转第164页)
作者简介:李 洁,生于1996年,本科,云南农业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实务以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16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