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实施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与可持续途径
2020年11月
总第35卷第11期
Nov,2020
VOL.35NO.11社科纵横
SOCIAL SCIENCES REVIEW
甘肃省实施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与可持续途径
李宁苟颖萍席永杰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内容摘要】新时新形势新,脫贫是全面建小康社会的。贫困面积大、贫困、贫困人,是全面建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中之,贫困发生贫困具有的区域性。文基贫困问题的地域生,理贫的域模式,一步善域体、建内导、建地体系,域转型发展,发展,贫困人求的基本要求,实现中华民大复兴5
【关键词】贫域模式可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106(2020)11-0058-06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基本要求就是消除贫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1](P83)O2020年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分析当前形势,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叫甘肃国的西北内陆,地处三大的交汇处,贫困面积大、贫困、贫困人口多、扶贫成本、脱贫大、贫,是国家重的贫困,是全国脱贫的主5异地搬迁
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精准扶贫成,全贫困人2018年的111万减少到当前的17.5万,贫困发生率由5.6%下降到0.9%[3],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基5
当,前的贫困分布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干旱地区、高寒阴湿等地区,脱贫基础不牢固,建立长效脱贫机制。消贫困、贫、创新发展途径,仍是当前甘肃脱贫解困需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难题°本文基于甘肃的基本地理省情,准确分析贫困问题的地域生,整合
贫的域特模式,充分借鉴脱贫的经验
教训,因人因户、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提岀精准脱贫后的发展及建议,新时代全面建小康社会背景下的农村转型发展提供新、新模式5
一、甘肃贫困问题的地域生成机制
(一)自然环境与区位地理形成禀赋约束
第一,地理条件和区位因素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甘肃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气候干旱,水稀,水资源短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生存环境严酷,具有强烈的区域贫困特征5贫困人口集中分青藏高原、
*来稿日期:2020-08-04
*本文国社科基金项目“西部贫困地贫性(18BKS101)。
*作者简介:李宁(1994—),女,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苟颖萍(1963—),女,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院教,硕士生导,主要中国近现农村问题;1996,,理工大马克思主义院在读硕士生5
58
经济学研究
黄土高原和秦巴山区西部交汇地带,地理区位偏远,山大沟深,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极为落后,公路、铁路网密度偏低,对外通达能力及便捷程度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不匹配。远离经济社会中心,谋求发展所需的人才、资金、市场等资源很难获得,区位不利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约束。如甘肃典型深度贫困县通位甘肃中部,地处黄土高原沟区,土地资源,土
重,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但2017年通渭高铁站的开通使距离交通,形成经济圈”,带动经济高速发展,为如期实现脱贫奠定基础。,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甘肃地处中国内陆,土地贫瘠,人地资源,,地发,资源与形成经济发展的约束。虽然有些地区资源丰富,但无规划、不合理的开发造成、经济社会等,的资源
阻碍了经济的发展,陷入“资源。如甘肃少数地区地大,土地资源
,,但地高原黄土高原地带,能大,如不理开发建设水利工程设施,极易陷入“资源诅咒”。
策偏加剧区衡
要素的非均衡性产生区域差异性,政府策的颁布施缺针对性,不利进落后地区的转型发展,贫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改革开放后家梯度开发发展战略的影响和限制,家策更倾经济发展前景广阔的地
区,如在沿海设置经济区、发展三大经济等,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东部发达省区相比,较大。2005年,全省
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06%;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980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3255的水平,多年来位居全国倒数叽中西部地区相对缺乏政策优势的持,但也不乏西部大开发,将东部沿海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转移提高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但由于实施时间相对滞后取得的效果相对不。政策施长期偏失导致甘肃政策脱贫的“红利”低。如若区域政策和协同政策缺乏针对性,区发展衡将进一步加剧,偏远区持续深化,将会拖了与全道奔小康的后腿。
(三)工作失职和松劲懈怠导致脱贫艰难
通建,基部理能力加强,、,极高的
进脱贫攻坚,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工作不到位的情。,靶位的不性。如数滞后性、性,对人配收的果能与情存在,能会导致部分返贫人口无法及时享受。为确
靶向定位”,市建网化理平,制动理,
、基础,地区。,的不活性。作层面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势必会导致帮扶不力,致使化工作,低。三,形、
不,、仍发,
防止松劲懈怠、精力转移。
(四)代际传递重复贫困境遇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不利、区位不佳、政策偏失等原因导致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越来落后,进一步加深。甘肃人中布在、基础设施建设不、远离经济社会中心地区,收性、、能力性、性等相交和加,程度深,社会动性,和不利素极由,性的。
区转发展与农,为要素禀赋和制度度大进叫上所述,甘肃落的,建持续发展,
长效脱贫,必须要着控好要素禀赋和制度厚度o要素区域差异性,制度厚度需要区域针对性。甘肃占地广阔,地理区大,
甘肃的区布。要素天性,导致次发展,如若制度度保障,会进一步加大差距。此,必须深入贯彻精准、战略,优化区域模,发挥社会制度优势,提升基部的
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通过区域转型发展增加收入、改变就业改,持制,惠及贫困人口,推动减贫事业,探寻精准脱贫后可持续发展的。
二、甘肃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
59
经济学研究
(一)甘肃精准扶贫区域模式的理论逻辑
基于整体设计和基层实践,针对甘肃不同的区域特征进行精准梳理,组织开展有利于甘肃精准扶贫的具有认可度、代表性、稳定性、持续性的理论概括,探索提岀适合于甘肃精准扶贫的典型模式与途径,促进甘肃不同区域的优化转型发展,在实践中探索出甘肃特的精准扶贫方案,为中国减贫贡献甘肃智慧。
为进一步推进甘肃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步伐,国家颁布实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从贫困地区具体到贫困户、贫人口实现扶持对象精准,从村干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确保因村派人精准,从“五个一批”到探索扶贫、扶贫精确、精、精,续扶持政策支撑脱贫成效精准,精准扶贫+N”创组合扶贫方式,在步、金
政策、土地管理等共性制度与政策的基础上问,以消除贫困作为首要任务,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目的,合贫困区域特征,可持续发展区域模式,贫有的,
,从而充分体现中国特扶贫开发的优性
)甘肃精准扶贫区域模式的基特征2011发布的《中国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全国划分为14个片区,为精准扶贫、精准贫提,甘肃
盘山片区,包括秦巴山片区和部分藏区,集革命老区、少数族地区、深度贫困地区等为一体,是贫困人口最集中、脱贫难度最大、最高的“硬骨头”区带。六盘山片区山地、平原、丘陵、河谷、盆地交错,沟壑纵横,地势陡峭,年降水量少,植被稀疏,水土流失重,但矿产源丰富,水能蕴藏量大,源和文化资源开发潜大。总体来看(表1):一,贫困面积大、程度深、人口、难度大、成本高贫基础不牢固,返贫问题严重。在86县(区)中有4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占全国扶贫开发县的7.280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为591个),占甘肃全省县(区)的50%,基设施建设薄弱,产不便利。第三,环境脆弱,森林覆盖率仅为18.38%,水土流失、荒漠化、沙漠化等生态问题严重,地质灾害频发。第四,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等开发程度低,支柱型产业不强,产业链,难度大,水源,减灾体不健全。第六,教科文卫事业发展缓慢,公服能力欠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结合不同区域的,提高精准扶贫的优势,探讨适合区的精准扶贫区域模式
1.区区面积大,降水量对少,水源,可发展特,、中和的产革命,甘肃一的革命老区,源丰富,式发展,型产水流失重,理对
进行,性
2.区区于秦巴区、藏高原、
高原三大交区域,,
,源、源丰富,大发展植,林、中、、四大
产,特基,设特产利+N”模式,发展扶贫。对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地区通过异地搬迁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优势,源”。
3.少数族区,包括族和甘
藏族区于藏高原和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陡峭,水力资源、风俗民情人文旅源丰富,区面积大,源丰富,但
率,文化水平提高贫人口水平,能,发展方特,
羊肉生产基地和深加工产业,开发水力资源。如临族或节日吸客,推广河州包子、河州彩陶等名优特产的品牌输岀。
4.中区区区,降水量少,国重要的洋芋、、中和羔的产西协扶贫,如对口定西扶贫开发,采用“互联网+”带动产品远销,贫困众实现在家门口挣钱。提高种植业、的技能,促食增产和发展特产品的深。对于贫困家庭和村中危房,采用“小额贷款”的扶贫和扶贫
5.河西地区。该地区位于黄河以西,矿产资源、
60
经济学研究
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丰富,但土地荒漠化、沙漠化严峻,应重点进行土地的综合治理,创新生态补偿机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如重点贫困县武威的天祝县、古浪县大力发展风俗民情人文旅游,推广名优特产。
三、多措并举推进甘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甘肃破解贫困难题,应着眼于不同区域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问题,着力推进区域创新发展,在把控要素禀赋、制度厚度的基础上,注重动、区域动,推进全面脱贫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有效衔接。创建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区域之间对口援助,创新“互联网+”驱动的发展新模式贫发与域发展、新化、中心村镇建设的耦合性叫促进扶贫开发与红文化、民俗风情文化的、和发展合,,可持续发展,接续推进
全面脱贫与,进同富
甘肃贫的区域
甘肃不同地区的贫,着
区域、无政策”的突岀问题,应基地理情况、民生,贫,发展大特优产,基,着重基本生产生,推进基本
化,推进区域越发展,完善区域:1.建立现代旱作农业发展示范
表15个经济区域基本特征与精准扶贫要点
经济区域
分国家
贫发
重点县
(43个)
地理区位特征资源环境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减贫和发展的重点区域模式创新
陇东地区庆阳(5县),
平凉(2县)
丘陵、高嫄、山地
交错;丘陵区,沟
壑纵横;高嫄区,
嫄面平坦
森林覆盖率19%,
水土流失严重;
石油、天然气、煤
炭等资源丰富
陕甘宁三省交汇
处,甘肃唯一的
革命老区,生态
建设任务重
水土流失治
理发展革命老区
红文化旅游;合
理发石油、天
气资源
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优势资源开发扶贫**
红文化生态旅游***
陇南地区天水(5县1
区),陇南(6
县1区)
位于中国阶梯地
形的过渡带,高
山、河谷、丘陵、
盆地交错
森林覆盖率高,
生物、矿产、水力
资源丰富
山地地区,交通
落后;种植业相
对发达;资源开
发利用率低
设;打造特品牌
产业,发展特旅
游;推进异地搬迁
异地搬迁扶贫模式*
土特产品电商模式***
特旅游贫模式**
少数民族地区甘南藏族自
治州(4县1
市),临夏回
族自治州(7
县)
地处青藏高原与
土高过渡地
,山谷,平地
少,地
主要牧区,天然
草场;旅游、自然
资源丰富地
少数民族聚居
区,水利设施建
设薄弱,贫困面
广,程度深
提高受教育率和技
能培训;发展民俗
风情旅游业,打造
名优特产品牌;加
水利基
建设
民俗旅游扶贫模式***
特教育扶贫模式***
优势资源开发扶贫**
陇地区
州1,
1,
61
陇高,
位山
,盆地高,
地形
森林覆盖率低,
全年降水量少,
土地贫,
资源
资源,
发展动力不足,
基薄
加强东西部协作扶
贫,“互联网+”带动
土特产品
基,
推进异地迁贫
土特产品电商模式***
异地迁贫模式***
技贫模式***
河西地区武威(2县),
,,
地处西北干旱
区,分着大
的冲积平原,祁
山,
引以灌溉
灌溉农业区,耕
地面大矿产
资源和生物资源
丰富;荒漠化、沙
漠化严重
少数民族地区,
高原荒漠地区,
生物资源发不
荒漠化、沙漠
化土地综合治
治理发展特旅
游业
民俗旅游扶贫模式***
土地综合治模式***
生物资源发贫**
注:基于“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实地调研资料整理(部分资料来自相应片区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括号内为国家级贫困县位于甘肃市州的具体分布;“)'用于反映创新该类模式的重要度与迫切度G
61
经济学研究
区。甘肃年降雨量整体偏少,水资源匮乏,陇东地区、陇中地区多种植旱作物,应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布局,增强农业效益,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旱作农业,加大旱作物生产补贴力度,提升农作物的深加工,品牌输岀,探索西北地区现代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新路子。2.加大生态恢复修复,创新生态补偿体系。集中治理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续北,黄河流域生态修复重点区,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与恢复的效机。生态工中提高
的参与度,工资。3申业、化业、产品发展。在少
区,输
的点化产品品牌,增加少的。陇东地区,大力推进红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此路化、化、化、化优资源区作
多站式旅游。如大力弘扬古丝绸之路化,创建承东西展发区优
产业发展全路略。4.发展绿、健康、农牧产品,利用“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六盘山片区特有的光热水土资源优势造就了很多品质优良、名闻天下“独一份”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绿、环保、安全、健康生产,完善农牧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链,加强农牧产品质量标准定与安全检疫
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形成内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农业产业产业带,实现自然生态、人民生活、经济生产“三生”共赢新格局。
(二)建立甘肃脱贫解的内传导机制
甘肃无法高效迅速脱贫的原由于传统的开发式扶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无法巩固长期脱并存加剧的可能性;产业升级扶贫往往偏向于扶富不扶穷加剧了贫富差距;社会动性差以及阶层固化问题导致的代传递,归根溯源在于缺乏完善的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农户脱贫解困的传导机区、类、级实准扶贫、准脱的导。实现肃期的固脱可持续发展应力
立脱贫解困的内在传导机制:1.贫困人口参与机制。习近平曾谈到:“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物质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必扶智,治治愚。”聊邸强调要增强贫困人口脱
的、主动性、创发内生动力,增强扶贫开发的实效性。加强的、治提高人口
与精准脱贫。“授人以鱼不人以渔”,由“输血”向由“要我脱向“我要脱
力、、导致自发展能力不足等现实难题。第二,建立健全贫困人口的表达机多向问题及应并问题。提人口与脱的组织保障,如建立村民小组脱贫攻坚基层委员会等其他自治组织,调动民众的参与积极性。2.党员的作用。要区发走出贫困的志向和内生动力,以更加振奋的精神状态、加实的工作作自力生、
能赢脱的强大力量。”问坚持脱的全导重要力量。第立健全脱体系
五级书记抓扶工作格局。二立
扶制度。2019年甘肃7262个贫困村全导267名
到深度贫困县开展扶贫,选派4200名优
区脱贫攻坚一线。I 三,建立健全惩戒约束机制。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队伍作[2],
扶中认不、力不集中、作风不扎实的扶所导致的问题要加大追究力度,严肃处理。有广大扶注重脱工作的方式方法,才能把准内生动力不足的“脉”,才能充发扶的生力军作土一步促发力军作。
(三)构肃准扶的土地政策体系
甘肃总土地面积45.5万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7,人均2.3公顷,比全国人均土地占有量高岀一倍多,土地资源丰富。甘肃全省土地利用率为57.14%,但农地存在耕作不便、产能不高等问题,林地的济价值也尚未完全发挥;目前可供开发利用的荒地资源充足,达1126.15万亩。人地关系谋可持续发展途径的关键,区模的优化
6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