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母体文化,推动异地校区文化建设——以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舟山校区...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
94www.sjgzzs
传承母体文化,推动异地校区文化建设——以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舟山校区)为例
乐夏瑕
(浙江大学,浙江,杭州 310000)
摘    要:高校在异地办学过程中,出现了校园文化积淀不够深厚、文化体系不完整、校园文化活动缺乏等问题,异地校区的校园文化发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异地校区的整体发展。本文分析了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舟山校区)建设过程中体现出的母体文化,进而对异地校区的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异地校区;校区文化;建设
大学异地办学指的是大学在自己母校所在城市之外的地方建立的另一个办学机构。异地办学校区由于办学时间短、发展压力大、办学面临体制改革等诸多因素,往往忽略了文化建设。大学文化的发展成为了制约高校异地办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异地办学文化建设的现状
异地搬迁
(一)校园文化积淀不够深厚。一所大学要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大师、大楼、大气”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异地校区的硬件环境是办学的基本条件,校区的规划、设计,实验室的建设都有较好的保证,校区硬件功能齐全完备。但是异地校区往往都是在新区或者不同于母体所在的城市建设起来,没有深厚的地区文化底蕴支撑,造成了校园文化匮乏、和母体文化不对称的情况发生。
(二)师生对校区的归属感较弱。异地校区的学生往往以新生为主,由于新的校园缺乏文化积淀,授课教师难以达到心理预期,新校区和主校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生会对异地校区失去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教师对于新校区的环境相对陌生,有些新校区离主校区较远,去新校区工作势必影响家庭等,主观上比较排斥。因此,师生在短期内对新校区都会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校园文化活动缺乏。由于新校区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无法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生自治组织,教师流动性大,在校时间有限,无法组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大学文化的形成。
二、浙江大学舟山校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2012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教育部、国家海洋局、浙江省的支持下,浙江大学与舟山市合作共建以海洋教学与科研为鲜明特的浙大办学特区“浙江大学舟山校区(海洋学院)”。为更好地服务舟山岛新区和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海洋学院于2015年9月整体搬迁至舟山校区办学。
将近五年的办学时间,浙大舟山校区的各项建设日新月异,文化建设也是一大重心。
(一)物质文化建设。从校园文化的内容结构上讲,舟山校区的物质文化相较于母体,在延续母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更加现代化。特别是针对海洋学院的办学需求,建成了“三池、六槽、一筒、一台”等十余个大型实验设施,形成国内外高校绝无仅有、具有国际一流水准、能满足多种海洋试验需求的系统实验格局,与摘箬山岛海上开放的实景试验体系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海洋技术和海洋工程高水准的试验体系。
(二)行为文化建设。舟山校区抓住机遇进行体制改革和创新,舟山校区管理运行机制逐步完善。海洋学院、海洋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舟山海洋分院、浙大舟山海洋研究中心、浙大舟山科创园“五位一体”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的海洋科教体系逐渐形成。
(三)精神文化建设。舟山校区注重和母体文化在精神内涵上保持一致,注重校训、校风、学风等宣传,建设校史馆、院史馆,注重教育引导。校园文化活动日渐丰富,“海洋大讲堂”“世界海洋日”“海洋科技文化节”“海韵•扬帆新年晚会”等一批具有海洋特的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渐成规模。
三、浙江大学舟山校区传承母体文化的体现
海洋学院从2009年建立海洋系以来的8年的时间里,撤系建院,实现了规模扩张;经历了攻坚克难,
建成了崭新校区;齐心协力,完成了顺利搬迁;克服困难,保障异地办学平稳运行;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海院人身上始终体现出强烈的“浙大气质”,取得的任何一项成就,都离不开浙大精神的指引。
(一)树我邦国的强烈意识。在国家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地方提出发展海洋经济的大大背景下,将学院搬迁到舟山,将个体发展置于民族战略背景之下,融于时代大势之中;
(二)开拓创业的过人胆识。创办学院本身就是一个创业过程,来到舟山建设海洋学院是更具有挑战性的创业,海洋学院在可借鉴经验少,远离母体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勇于尝试,敢于开拓,勇于接受质疑和失败,现阶段已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因为地处舟山,和母体距离远,教师牺牲了跟亲人在一起团聚的时间,牺牲了原本可以呆在实验室的时间,也牺牲了一些在杭州就能取得的资源;
(四)精诚团结的包容态度,海洋学院很年轻,主流体的更新变化比较大,教职工是短时间内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的,难免有差异,学院管理体制从无到有,逐步完善,在执行过程中,难免有分歧,大部分的教师之间,相互包容、坦诚相待,一支富有创造力和战斗力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正在逐步形成。
四、推动异地校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第一,进一步传承母体文化,维护母体传统。母体文化的传承需要具体的传承人,而与学生直接接触的则是教学一线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加强与母体校区的教职员工流动,派驻任教多年或留校多年的教师到异地校区开展工作,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另一方面,创造条件与母体校区同步举办各类活动,提升校区师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母体文化的传承。
第二,结合当地文化,进一步凝练创新学院文化。一方面要提升学生对传统当地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实地走出去感受当地文化的魅力所在。另一方面要发挥地域优势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党员发展等工作,开展具有地方特的教育活动。要引导学生将自我发展和城市发展、地方战略相融合,更大范围的实现大学精神的扩展。
参考文献:
[1] 赵光明, 查文华. 校园文化现状分析及发展探讨[J]. 煤炭高教研究, 2002, ( 1) .
[2]韩浩.异地办学的校区和谐发展辨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5(6).
[3]王小虎,桑明旭,张晓波. 异地办学中母体精神传承模式与选择[J]. 北京教育, 2013, ( 1)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