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唐诗是中国古典⽂学宝库中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唐诗的辉煌成就,引起后⼈学习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潮。下⾯是分享的经典幼⼉早教唐诗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支付宝五福活动1.经典幼⼉早教唐诗精选
相思
王维〔唐代〕
红⾖⽣南国,春来发⼏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
红⾖⽣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赏析
这是借咏物⽽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之作。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珍重友谊,表⾯似乎嘱⼈相思,背⾯却深寓⾃⾝相思之重;最后⼀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关合情思,妙笔⽣花,婉曲动⼈。全诗情调健美⾼雅,怀思饱满奔放,语⾔朴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红⾖,⽣于南国,其果鲜红浑圆,外表晶莹剔透,因为常被南⽅⼈作为服饰装饰物。红⾖与相思联系在⼀起,则是来源于⼀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古代⼀位⼥⼦,因为丈夫战死边疆,思念亡夫太甚哭死在了树下,此后化为了红⾖,在春天的时候⽣长发芽。从此以后,红⾖被⼈们称为了相思⼦,也在⽂学中引⽤为相思之意。⽽“相思”不限于男⼥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难久留,各⾔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既是红⾖产地,⼜是朋友所在之地。⾸句以“红⾖⽣南国”起兴,暗⽰后⽂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枝”轻声⼀问,承得⾃然,寄语设问的⼝吻显得分外亲切。然⽽单问红⾖春来发⼏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深厚的乡情。同样,这⾥的红⾖是⾚诚友爱的⼀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多采撷”红⾖,仍是⾔在此⽽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
诗歌中常见⼿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想起我的⼀切吧。”暗⽰远⽅的友⼈珍重友谊,语⾔恳挚动⼈。这⾥只⽤相思嘱⼈,⽽⾃⼰的相思则见于⾔外。⽤这种⽅式透露情怀,婉曲动⼈,语意⾼妙。宋⼈编《万⾸唐⼈绝句》,此句“多”字作“休”。⽤“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情状态。⽤“多”字则表现了⼀种热情饱满、⼀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意真⽽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
故“多”字⽐“休”字更好。
最后⼀句“此物最相思”只因红⾖是最能表达相思之物。中国⼈常说,睹物思⼈。这“物”可能是他吃过的、穿过的,也可能是他看过的、听过的;可能是他喜欢的,也可能是他厌恶的。只要是与他有关系的,哪怕只有⼀丝关联,都能激起思念者敏感的神经。诗⼈所希望的,是友⼈每每看见这最能代表相思之意的红⾖,就能想起正在相思的“我”、正在思念“你”的“我”。从诗⼈对朋友的深切叮咛中,我们看到了诗⼈⾃⼰深重的相思之意。正是诗⼈对朋友的满⼼思念,才使他希望朋友亦如此。⽤这种⽅式表露情怀,语意⾼妙,深挚动⼈。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句句话⼉不离红⾖,⽽⼜“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三分。它“⼀⽓呵成,亦须⼀⽓读下”,极为明快,却⼜委婉
含蓄。在⽣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华,⾃然⼊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典型的语⾔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2.经典幼⼉早教唐诗精选
春晓
孟浩然〔唐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声,花落知多少。
译⽂
春⽇⾥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可以听见⼩鸟的鸣叫声。
电子医保卡怎么激活使用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赏析
《春晓》这⾸诗是诗⼈隐居在⿅门⼭时所做,意境⼗分优美。诗⼈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动地表达了诗⼈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般⼿法,⽽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息,表达⾃⼰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因春宵梦酣,天已⼤亮了还不知道,⼀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的欢鸣。诗⼈惜墨如⾦,仅以⼀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的春晓景象。但⼈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对春天的赞美。
如懿传豆瓣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很⾃然地转⼊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阵风⾬声,现在庭院⾥盛开的花⼉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这⼀阵风⾬不是疾风暴⾬,⽽当是轻风细⾬,它把诗⼈送⼊⾹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春光,因此⼀句“花落知多少”,⼜隐含着诗⼈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限遐想。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满园关不住,⼀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枝红杏,把⼈引⼊墙内、让⼈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引出屋外、让⼈想象屋外。只⽤淡淡的⼏笔,
就写出了晴⽅好、⾬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际了吗?
施补华⽈:“诗犹⽂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诗仅仅四⾏⼆⼗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睡得真⾹,以⾄旭⽇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爱春的喜悦⼼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鸟噪枝头,⼀派⽣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追忆昨晚的潇潇春⾬。末句⼜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也引起了诗⼈对花⽊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带来⽆穷兴味。
《春晓》的语⾔平易浅近,⾃然天成,⼀点也看不出⼈⼯雕琢的痕迹。⽽⾔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灵深处流出的⼀股泉⽔,晶莹透澈,灌注着诗⼈的⽣命,跳动着诗⼈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醉。诗⼈情与境会,觅得⼤⾃然的真趣,⼤⾃然的神髓。“⽂章本天成,妙⼿偶得之”,这是最⾃然的诗篇,是天籁。
3.经典幼⼉早教唐诗精选
先进教育工作者
游⼦吟
孟郊〔唐代〕
慈母⼿中线,游⼦⾝上⾐。
欧美恐怖电影 临⾏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草⼼,报得三春晖。
译⽂
慈祥的母亲⼿⾥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赶制新⾐。
临⾏前⼀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回来得晚⾐服破损。
谁说像⼩草那样微弱的孝⼼,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赏析
这是⼀⾸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字,采⽤⽩描的⼿法,通过回忆⼀个看似平常的临⾏前缝⾐
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与⽆私,表达了诗⼈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此诗情感真挚⾃然,虽⽆藻绘与雕饰,然⽽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千百年来⼴为传诵。
开头两句“慈母⼿中线,游⼦⾝上⾐”,⽤“线”与“⾐”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紧紧联系在⼀起,写出母⼦相依为命的⾻⾁感情。三、四句“临⾏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赶制出门⾐服的动作和⼼理的刻画,深化这种⾻⾁之
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迟迟”难归。伟⼤的母爱正是通过⽇常⽣活中的细节⾃然地流露出来。前⾯四句采⽤⽩描⼿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
最后两句“谁⾔⼨草⼼,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传统的⽐兴⼿法:⼉⼥像区区⼩草,母爱如春天阳光。⼉⼥怎能报答母爱于万⼀呢?悬绝的对⽐,形象的⽐喻,寄托着⾚⼦对慈母发⾃肺腑的爱。
这⾸诗艺术地再现了⼈所共感的平凡⽽⼜伟⼤的⼈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吟出了这样的诗句:“⽗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缝⾐”(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见此诗给后⼈的深刻印象。
4.经典幼⼉早教唐诗精选
凉州词
王翰〔唐代〕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回?
译⽂
酒筵上⽢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出征。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返回家乡?
赏析
王翰的《凉州词》是⼀⾸曾经打动过⽆数热⾎男⼉⼼灵深处最柔弱部分的千古绝唱。诗⼈以饱蘸激情的笔触,⽤铿锵激越的⾳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琳琅满⽬、酒⾹四溢的盛⼤筵席。这景象使⼈惊喜,使⼈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氛,定下了基调。
“欲饮琵琶马上催”是说正在⼤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琵琶,更增添了欢快的⽓氛。但是这⼀句的最后⼀个“催”字却让后⼈产⽣了很多猜测,众⼝不⼀,有⼈说是催出发,但和后两句似乎难以贯通。有⼈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字,往往⼜使⼈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应该是着意渲染⼀种欢快宴饮的场⾯。
诗的最末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回。”顺着前两句的诗意来看应当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这样理解的话,全诗⽆论是在诗意还是诗境上也就⾃然⽽然地融会贯通了,过去曾有⼈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个“悲”字。后来更有⽤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回”,显然是⼀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领悟。”(《岘傭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
之所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涯的厌恶,更不是对⽣命不保的哀叹。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们真是兴
致飞扬,你斟我酌,⼀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回”,早将⽣死置之度外了。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的热烈⽓氛是⼀致的。
这是⼀个欢乐的盛宴,那场⾯和意境决不是⼀两个⼈在那⼉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展现出的是⼀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
也有⼈认为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有战争以来⽣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们⼼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5.经典幼⼉早教唐诗精选
污段子 泊秦淮
杜牧〔唐代〕
烟笼寒⽔⽉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
迷离的⽉⾊下,轻烟笼罩寒⽔、⽩沙,⼩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卖唱为⽣的歌⼥为⼈作乐,哪知亡国之恨?隔着江⽔仍然⾼唱着《⽟树后庭花》。
赏析
此诗是诗⼈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享乐终⾄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醉⽣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这⾸诗中的第⼀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注⽬。烟、⽔、⽉、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起,绘成⼀幅极其淡雅的⽔边夜⾊。它是那么柔和幽静,⽽⼜隐含着微微浮动流⾛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氛⼜是那么浓。⾸句中的“⽉、⽔”,和第⼆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然。但如果就诗⼈的
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能见到“烟笼寒⽔⽉笼沙”的景⾊,不过要真的掉过来⼀读,反⽽会觉得平板⽆味了。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先它创造出⼀个很具有特⾊的环境⽓氛,给⼈以强烈的吸引⼒,造成先声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句这么处理,就很像⼀幅画的画⾯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们欣赏⼀幅画,往往是先注⽬于那精彩的画⾯,然后再去看那边⾓的题字。所以诗⼈这样写也是颇合⼈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前四个字⼜为上⼀句的景⾊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为下⽂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便汩汩⽽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络全篇,诗⼈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夜泊秦淮,诗⼈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树后庭花》。表⾯上,诗⼈似乎是在斥责“商⼥”⽆知,但是诗⼈的⽭头所向,却是那些⾝负天下安危,但醉⽣梦死的权势显达。在距陈朝覆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竟⼜有⼈不以国事为怀,⽤亡国之⾳,⿇醉⾃⼰,令⼈陡⽣历史悲剧⼜将重演的预感。“不知”实为“商⼥”开脱之词,唱者⽆⼼,⽽听者有意。“犹唱”⼆字上溯历史,说明沉缅酒⾊的挥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现实,揭⽰了当今的达官贵⼈像陈后主⼀样,
如此下去,也将亡国;如不改弦更张,将要⾃蹈覆辙,不堪设想。抒发了诗⼈的振聋发聩的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