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大运河管理制度的演进
钟行明
内容提要㊀大运河管理制度是庞杂的运河体系得以运转的重要保障,是大运河研究的重要内容㊂大运河在元代裁弯取直,奠定了元明清三代运河河道的基本格局,运河管理制度也随之开创,并随着河道的变化㊁社会需求的驱动以及政权的更替而演进㊂文章探讨了元明清三代大运河管理制度的演进轨迹,寻制度发生变化的时间转折点及其原因,从而厘清并界定了三代运河管理制度演进的分期:元代至明初为大运河管理制度的开创期;明永乐十三年至成化年间(1415 1487)为大运河管理制度的确立期;弘治至清乾隆朝(1488 1795)为大运河管理制度的完善与成熟期;自嘉庆朝开始,大运河管理制度则进入衰败期㊂大运河管理制度的演进呈现出与朝代更替错位的特征,同时表现出中央与地方㊁河道与漕运㊁文官与武官协作而又对立的二元结构特征㊂
关键词㊀元明清㊀大运河㊀管理制度㊀制度演进
一 前言
元代大运河裁弯取直,改变了隋唐形成的运河格局㊂大运河的河道长
89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明清山东运河管理建筑空间分布:基于管理制度运作的视角 (51308313)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京杭大运河管理遗产的保护及其旅游开发研究 (13YJCZH274)的阶段性成果㊂
钟行明(1980 ),博士,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遗产旅游㊁建筑遗产保护㊁运河遗产保护与开发㊂
∗
∗
∗∗
∗∗
元明清大运河管理制度的演进
度㊁漕运范围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大运河的运转也变得更为复杂,这客观上对保证大运河正常运转的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㊂正是在这种内驱力的推动下,大运河管理制度由开创走向成熟,尤其在明清两代,更是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大政㊂大运河管理制度包括河道管理制度与漕运管理制度两
部分内容,两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㊂学界对大运河管理制度的研究成果颇多,但存在重漕运㊁轻河道,多静态㊁少动态的局限㊂从研究内容来看,多集中在对漕运管理制度的研究,而对河道管理制度的研究较少;从研究时间上看,多是研究某一朝代或某一时段的管理制度,而未曾从整体上动态地研究元明清时期大运河的管理制度及其沿袭㊁变化与发展趋势,没有清晰地描绘出大运河管理制度的演进轨迹㊂大运河管理制度的演进是一个有序的动态过程,经历了开创㊁确立㊁成熟与衰败等阶段,其演进过程与朝代的更替并非重合,而是在多种内㊁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遵循一定的规律㊂
二 承前启后:海运背景下大运河管理制度的开创
(1276~1414)
㊀㊀元代定都北京,运河南北贯通,运河的格局㊁路线㊁重要性等方面都异于前代,运河漕运开始进入全新时期,这种根本性的变化导致管理制度亦较前代有了明显不同㊂元代运河河道变化较多,这种变化对管理制度的影响较为明显㊂大运河虽全线贯通,但终元一代,海运占主导地位,故而研究元代大运河管理制度时不可避免要涉及海运管理㊂
(一)内河漕运路线的变迁与运河管理制度的演进
1 内河漕运管理制度
(1)内河漕运路线的变迁与漕运管理制度的完善
元代统一全国后,大行漕运,分为内河漕运与海运㊂内河漕运路线多有变化,大致可分为水陆联运(1276 1282)与河海并行(1283 1293)两个时期㊂在漕运路线变化的过程中,漕运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㊂
①至元十三年到至元十九年(1276 1282):水陆联运㊂
至元十三年(1276)南宋灭亡,元军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了
99
运河学研究㊀第1辑
南粮北运的尝试㊂伯颜攻占临安后,看到水运发达,提议大力发展漕运㊂①至元十三年到十九年期间的漕运,以河运为主,水陆联运㊂其路线为: 江南的漕船到达淮安后,转入黄河(当时黄河由泗入淮,合并在淮河下游东流入海),逆流上行,直达中滦旱站(今河南封丘县西南),然后车载
天龙八部漕运路线牛运,经陆路向北走九十公里而达御河(今卫河)南岸的淇门镇(今河南
汲县东北),再入御河,由水路北上,经临清㊁直沽(今天津),由白河(今北运河)抵通州,再由通州陆运二十二公里以达大都㊂ ②但内河漕运 劳费不赀,而未见成效 ③㊂至元十九年(1282),官府开始尝试海运,由于 风信失时 , 明年始至直沽 ㊂ 时朝廷未知其利,是年十二月立京畿㊁江淮都漕运司二,仍各置分司,以督纲运㊂ ④初次海运没有达到预期成效,这促使朝廷更加重视内河漕运㊂河运以前 虚废财力,终无成效 ⑤,提高内河漕运成效成为朝廷首要解决的问题㊂中书省勘查得出的原因是 措置乖方,用人不当 ⑥,因而对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就变得非常必要㊂京畿都漕运使司由四品升为正三品,同时进一步调整了各运司的职责: 大都漕运司止管淇门运至通州河西务,其中滦至淇门㊁通州河西务至大都陆运车站,别设提举司,不隶漕运司管领㊂扬州漕运司止管江南运至瓜州,至中滦水路纲运副之,押运人员不隶漕运司管领㊂ ⑦
②至元二十年到至元三十年(1283 1293):河海并行㊂
元代正式的漕粮海运始于至元二十年(1283),此后进入海运㊁河运
并行时期㊂此时,内河漕运路线尚未完全贯通,广开新河,内河漕运路线
多有变化,漕运管理机构变化亦较多㊂
济州河完成于至元二十年⑧,自济州治任城县城(今济宁市)南开渠引汶水西北流,经150里至东平安山接济水(即清河)⑨㊂济州河开通以
001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苏天爵辑‘元朝名臣事略“卷2‘丞相淮安忠武王“,姚景安点校,中华书局,1996,第20页㊂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第289页㊂
赵世延㊁揭傒斯等:‘大元海运记“卷上,‘续修四库全书“第835册,史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413页㊂
宋濂等:‘元史“卷93‘食货志一㊃海运“,中华书局,1976,第2364页㊂
‘大元海运记“卷上,第414页㊂
‘大元海运记“卷上,第414页㊂
‘大元海运记“卷上,第414页㊂
高荣盛:‘元初山东运河琐议“,‘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8期,1984年5月㊂陈桥驿主编‘中国运河开发史“,中华书局,2008,第123页㊂
元明清大运河管理制度的演进
后,漕船可由泗入济州河,转入大清河至利津县入海,由海道入直沽㊂其后 因海口沙壅,又从东阿旱站运至临清,入御河 ①㊂由东阿陆运至临清,艰险万状,且劳民以成弊, 其间苦地势卑下,遇夏秋霖潦,牛偾輹脱,难阻万状 公私为病,为日久矣 ㊂②为改变这种状况,寿张县尹韩仲晖㊁太史院令史边源等建言引汶水达御河㊂后在马之贞前期调查的基础上③,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开通会
通河㊂会通河开通以后大大缩短了运程,但此时通州至大都段仍为陆运,劳费甚多㊂至元三十年(1293)秋开通州至大都河道,世祖赐名 通惠河 ④㊂至此,大运河全线贯通㊂这一时期内,漕运管理机构设置多有变化,且多紧随漕运路线改变而变化:至元二十年,新开济州河后,设立都漕运司⑤㊂至元二十四年(1287), 内外分立两运司 ⑥,于河务置司,临清设分司㊂至元二十五年(1288), 改济州漕运司为都漕运司,并领济之南北漕,京畿都漕运司惟治京畿 ⑦,减轻了京畿都漕运司的管理负担㊂通惠河开通后的第二年设置通惠河运粮千户所,设中千户一员,中副千户二员,掌管通惠河
的运粮㊂
不难看出,该时期内漕运管理制度的完善与漕运路线的演进密切相关,漕运路线的变化往往带来管理机构的调整与制度的完善㊂漕运管理制度的变化虽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漕运路线的变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㊂
(2)实行分段管理至元十九年十二月成立京畿㊁江淮两个都漕运司分段管理漕运,江淮都漕运司负责运粮至中滦,而京畿都漕运司负责从中滦运至大都⑧㊂至元二十年八月, 立都漕运司 ⑨,主管济州河道漕运,至元二十六年九月101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元史“卷93‘食货志一㊃海运“,第2364页㊂雍正‘山东通志“卷35‘艺文志十九㊃记上㊃会通河记(杨文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㊂‘元史“卷6
4‘河渠志一㊃会通河“,第1608页㊂‘元史“卷64‘河渠志一㊃通惠河“,第1588 1589页㊂‘元史“卷12‘世祖纪九“,第256页㊂
‘元史“卷85‘百官志一“,第2131页㊂‘元史“卷15‘世祖纪十二“,第308页㊂‘元史“卷93‘食货志一㊃海运“,第2364页㊂‘元史“卷12‘世祖纪九“,第256页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