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简介
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内容和实验教材的反馈意见,我们对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进行了重新修订。在体系结构、体例结构和呈现形式上保持不变,但是在教材内容选择和安排、图像和版式设计等方面,对教材进行了重点修订。
一、教材修订的主要内容
1.按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修订教材的相关内容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对具体“标准”的内容及要求做了较大的调整。教材在修订时,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在教材中也落实体现了这种变化。
(1)删除相关内容
课程标准中删去的内容,教材也相应地删去。
例如,课标删掉了“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这条标准,原教材根据这条标准,设计了一个活动,在这次修订时,将体现这条标准的活动删除。课标还删掉了“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这两条标准,教材修订时也将体现这两条标准的内容全部删去。
除课标删掉的相关内容外,本次教材在修订时,对原教材中一些课标并没有要求的、原本作为铺垫的内容,也将其删去。例如,第三章第二节中的“气温与我们”、第三章第三节中的“降水与我们”、第五章中的“国家和地区”等黑字标题的内容,都被删去。这样使教材更加符合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避免了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
(2)增加相关内容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也适当增加了部分内容,对于这些内容,在教材修订时,也以适当的形式融入教材体系结构中。
例如,课程标准增加了“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标准”,教材修订时为体现本条“标准”的目的,设计了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的活动。再如,课程标准还增加了“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教材在修订时,也相应增加了世界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来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除此之外,还根据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在“地形图的判读”一节增加了关于我国大地水准原点的图片和文字说明,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井对我国的测绘事业有初步的了解。
(3)调整相关内容
有些内容,课程标准的表述和要求有变化,教材在修订时也根据标准的变化做了相应的调整。
例如,课程标准在讲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差异时,将原来的“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改为“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因此教材对这部分内容也重新进行了修改,增加了一幅“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的地图,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来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更准确地落实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2.修订教材叙述式课文和活动式课文的相关内容
(1)教材基本内容框架的修订
根据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七年级教材在保持原教材体系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只对部分章节的名称做了调整。其一,实验教材中“地图”一节,包含了阅读和使用地图,以及地形图的判读等内容,为了增强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技能,修订教材将这一节分为两节——“地图的阅读”和“地形图的判读”,强化了对学生阅读地图和使用地图的技能的培养。其二,为使节名与所述内容具有更高的切合度,修订教材将实验教材“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降水
和降水的分布”两节节名分别改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2)叙述式课文的修订
在保持实验教材基本内容、叙述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对有些叙述式课文的内容进行了重点调整。
其一,充实叙述式课文的内容,在叙述式课文中介绍一些基本的知识、结论,方法、观点等,将原来隐含在图表、活动等设计之中,需要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体会和感悟的一些知识显性化。
例如,实验教材中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内容合在一个框题“经线和纬线”中,且叙述式课文中除一幅图及图释外,相关的正文仅有三行字,大量的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则隐含在“活动”的设计中。修订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处理,则将那幅图和图释安排在上一框题“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中,然后分“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两个框题,将经纬线及其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及代表符号、重要经纬线、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经线圈平分地球等基本知识讲述清楚。
再如,实验教材将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安排在活动式课文中,需要学生自己读图总结。本次修订时,则将这个分布规律显性化,在叙述式课文中介绍了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而在活动式课文中让学生通过读图去印证这个规律。
其二,调整叙述式课文的内容。从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对叙述式课文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了删除和重新整合。
例如,实验教材第三章第一节中“明天的天气怎么样?”这个黑字标题下,用了一页的篇幅介绍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本次修订时将这部分内容全部删去,重点突出了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再如,实验教材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分别放在第三章第一节和第四节中讲述,虽然与该节的标题内容相符,但是不利于学生进行对比,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因此本次修订时将气候的概念也放在第三章第一节中,与天气的概念同时学习。
(3)活动式课文的修订
本次修订时,对所有的活动式课文增加了活动主题,更加明确活动式课文设计的目的,帮助教师和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活动。
除了保留原教材中较好的活动式课文外,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实际,以及时代的发展变化,对部分活动式课文进行了重新修改和设计。
①强化对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本次教材修订时,加强了对学生基本图表的阅读和绘制能力。
例如,对于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阅读,一直是学生学习气候的知识难点,本次教材修订时,在第三章第四节中“气候的地区差异”这一黑字标题下设计了一个“读图分析气候的地区差异”的活动式课文,
以一幅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为例,为学生详细提供了分析气候特征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此方法自己去阅读分析其他的气候类型图,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再如,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安排了地形剖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等活动式课文,并细化了绘制相关图表的基本规范和步骤,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②本次修订时,在实验教材强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活动.
例如,实验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这一黑字标题中的活动式课文是“北京四合院的开发与保护”,本次教材修订时,将这个活动重新进行了设计。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的主题是我国丽江古城的保护,提供了丽江简介(包括丽江地图及景观照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丽江作为世界文化
遗产的评语、丽江旅游业和商业过度开发产生的问题等资料,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下列三个问题。
1.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主要特?你怎样理解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丽江的评语?
2.丽江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3.如果你去丽江旅游,作为一名旅游者,你能为保护丽江古城做些什么呢?
这三个问题和图文材料联系紧密,具有阶梯性,最后一问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落实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让他们不仅知道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还能知道自己对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能做些什么,落实到行动上,培养学生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责任感。
③增加了演示、辩论、角扮演等活动形式。本次教材修订时,丰富了活动形式,设计了演示、辩论、角模拟,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类型.例如,第四章第一节“人口问题”这一黑字标题的活动式课文设计了以“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为辩题的辩论。
3.修订数据和资料
本次教材修订时,对实验教材中的数据和资料进行了全部更新和替换,力求反映时代的发展变化,体现教材的时代性。
(1)全面更新数据和资料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国际统计年鉴》《世界知识统计年鉴》等文献,以及联合国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等,将教材中出现的资料尽可能更新为最新的数据和资料。
(2)体现我国和世界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方面的最新发展变化
本次教材修订时.对实验教材中涉及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对部分内容进行重新编写,使课文内容的表述符合我国和世界最新的发展变化。
例如,在第五章讲述“国际经济合作”时,国际贸易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实验教材中的表述为发展中国家出口农矿等初级产品,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品”。根据新的世界贸易情况,本次教材修订时将表述改为“发展中国家出口农、矿等初级产品和普通工业产品,发达国家出口价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3)反映地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
本次教材修订时,为保证教材内容的科学性,还参考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咨询学科专家,对部分内容和地图进行了重新表述和绘制,以使教材符合地理学研究的最新观点。
例如,根据地图学的相关内容.不再在教材中提及“地图的三要素”这一说法,而改为“阅读地图的‘语言’’。又如在第五章’发展与合作”中讲述世界“地区发展差异”这一内容时,引用了“世界灯光地图”这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世界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
除文字进行了修改调整外,也根据最新资料对地图进行了重新绘制。例如,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中,根据北京市的城市交通变化,对“北京城区中心略图”进行了重新绘制.增加了相关的地铁线路和铁路.按照最新的地理学研究,对“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的板块界线和运动方向进行了重新绘制;对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中部分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进行了重新绘制,并将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改为“亚热带湿润气候”。
二、需要重点说明的修订内容
1.东西半球的划分
因为七年级学生受认知水平和空间思维能力的限制,这个知识点对他们来说很抽象,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教材在修订时,没有特别强调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而是以活动式课文的形式,告诉了学生划分东西半球的两种界线,并说明教材中的东西半球划分是以其中一种划分界线来划分的。这样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客观、辩证地分析看待问
题的能力。
2.将地图三要素改为阅读地图的“语言”
长期以来,中学地理教材中将地图的三要素归纳为“方向、比例尺和图例”,但根据地图学的基本原理,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辅助要素三方面,而传统上所说的“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其实是指阅读地图所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要素。因此本次教材修订时,不再提及地图三要素,也没有再强调说明地图的要素是什么,而是改为“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阅读
地图应当明确这些‘语言’的含义。”
3.板块构造学说
传统地理教材中对板块构造学说的表述仅限于让学生知道“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对于其他的小板块在教材中并不提及。在本次教材修订时,我们按照最新的观点,并得到学科专家首肯,将原教材中“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的表述改为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并对板块划分地图及活动式课文中的相关图像中板块运动方向等内容作了修订。这样的修订,保证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使教材内容符合地理学研究的最新观点,并能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4.风力等级的变化
风力是风强弱的级别,国际通用的风力等级是由英国入蒲福于1805年拟定的,故又称“蒲氏风力等级”(或“蒲氏风力等级”)。最初由于测风仪器的限制,蒲氏风力表只是拟定了0级至12级风的风速范围。因此实验教材中关于风力的表述是将风力分为13级,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世界气象组织在原有风力表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将风力表增加到18个等级。在本次修订时,我们请教了国家气象局的专家,并根据最新的研究.将风的表述和风力的分级进行了重新修订,将原教材中“风向是风的来向,有‘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的表述改为:“风向是指风的来向,有‘东、南、西,北’以及‘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一共八个基本方向”;将原教材中“风力是风的强弱,共分13级”的表述改为“风力是风强弱的级
别,共分18级”,井对风力符号图进行了重新修改。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简介
一、突出区域地理的认识视角和学习方法
本册主要讲述世界区域地理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大洲、地区、国家,旨在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并且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在保持实验教材的编写特的同时,本册教材修订从以下两个方面突出了区域地理教材的编写思路。
1.突出区域发展的时间线索
任何一个区域,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表现出来的发展特点也不相同。学习区域地理,需要引导学生以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从不同发展阶段认识区域的发展特点。本册教材修订时,注意从不同阶段分析某区域的发展特点,以培养学生形成认识区域的时间视角。例如,对于撒哈拉以南非洲,教材分别从殖民地时期、殖民地以后的民族经济发展时期和21世纪以来几个阶段,分别说明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经济特点,既使学生能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水平长期落后的历史原因,又让学生了解撒哈以南非洲新世界的发展成就和发展潜力。
2.强化区域作为案例的学习方法
丽江旅游介绍为了完善区域作为案例的编写方法,我们对章首页、叙述式课文和活动式课文都进行了修订,突出教和学的重点应放在方法学习上。
在每章的首页上,更加明确案例学习的方法指导,并将课标要求以问题的形式列出,使师生明确本章的学习目标,从而说明对所选择的区域,不重要系统介绍其地理知识,而是选择与课程标准要求对应的内容编写教材,帮助师生把握区域地理教学的重点.例如,实验教材第七章将案例学习的重点落在“学习我国邻近的地区和国家”,修订教材则表述为“从我国邻近的地区和国家中,选择东南亚一个地区和日本、印度、俄罗斯三个国家作为案例,学习认识地区和国家的下列内容”。
在叙述式课文表述中适时突出学习方法的引导,例如,第六章开篇即写明“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活动式课文的设计也突出方法的学习和应用.例如,第六章在叙述式课文中主要讲述认识亚洲的方法,在活动式课文中则引导学生运用叙述式课文中学习的方法,迁移运用到北美洲的相应内容,从而掌握学习大洲的基本方法。
二、本册修订的主要内窖
l,整节或整目被删除或增加的内容
(1)整节被删除或增加的部分
修订课标“认识区域”内容标准删除了“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和“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修订教材对应删除了第六章第二节人文环境。为了充实删减后的第六章内容,修订教材第一节改为“位置和范围”,保留了原有的“世界第一大洲”,增加了“雄踞东方的大洲”;第二节改为“自然环境”,纳入“地形和河流”“复杂的气候”。
(2)整目被删除或增加的内容
修订课标删除了“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对应课标的变化,修订教材删除了实验教材第七章第三节第二目“水旱灾害频繁”,将气候的有关内容与“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并入“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为了增强修订教材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修订教材根据区域地理科学的最新进展,删除了第七章第二节第四目“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增加了“热带旅游胜地”;删除了第七章第三节第四日“发展中的工业”,增加了“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