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景德镇陶瓷雕塑创新之路
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景德镇一些有名望的瓷雕艺人从私家作坊走向了研究机构和高等学府,另外,市政府集中了景德镇相关陶瓷雕塑业的个体作坊、美术社、雕塑社、试验厂,组建了行业性较强的雕塑瓷厂。这样,景德镇陶瓷雕塑形成了一个集研究、教学、生产为一体的科学体系,为繁荣陶瓷雕塑创作注入了勃勃生机。在新的创作环境中,景德镇的瓷塑老艺人焕发了青春,他们有的思想开明,不以名家自居,在传统雕塑技艺的基础上,善于接收新的雕塑创作观念,新的表达形式。创作了诸如《钟馗试剑》一类的以块面组合为形式语言的传统
题材的陶瓷雕塑作品,体现了一些瓷塑名家孜孜以求,虚心好学的高尚情怀。有的虽拥才自重,却能无私地将毕生苦心研习的传统雕塑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学子,并培养了一批专家、教授、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使景德镇高超的瓷雕传统技艺得以发扬光大。值得一提的是,1954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到景德镇实习考察,有周国桢、时宜、王克庆、刘焕章等学生,带队老师是于金源。这批学生在景德镇实习了几个月.创作了非常多的陶瓷雕塑作品,朝华美术出版社还出版了《瓷塑》
画册,主编是当时的雕塑系支部书记、办公室秘书
新中国的建立,使许多身怀绝技的老艺人绝处逢生。景德镇在二十世纪50年代就组织这些“国宝”级的民间艺人投入到瓷都的生产建设中来,在生活待遇和创作环境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爱。并组织艺人们前往北京、上海等地观摩学习,目的是发挥瓷业名家的专业才能,拯救景德镇面临绝迹的传统技艺,培养新型的后续人才,研究开发符合时代要求的艺术作品。
《钟馗试剑》作者:曾龙升
文/曹春生
潘绍棠。1956年,“泥人张”第三代张景祜先生,在周恩来总理拯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号召下,携高足郑于鹤来到景德镇,与景德镇老艺人曾龙升共磋技艺,历时两个多月合作了《昭君和番》《红线盗盒》《将相和》《史湘云》《苏
武牧羊》《木兰从军》《林鲁会》等传统历史题材的戏曲人物雕塑,这对景德镇大力恢复传统民间雕塑技艺起了一个推动示范作用,现时也影响了后来逐渐成名的曾山东、何水根、蔡金标等民间艺人。
二十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一些有志于景德镇陶瓷雕塑事业的大学毕业生,放弃留校任救的优越条件,从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内知名院校纷纷来到百业待兴的景德镇,开始陶瓷雕塑的教学创作生涯。他们的介入,给景德镇注入了新鲜的学术空气,带来了全新的审美意识。特别是1958年创建了景德镇陶瓷学院并设立陶瓷雕塑专业,聘请瓷塑老艺人蔡金台和瓷塑装饰老人洪爵煌担任传统雕塑创作和装饰课教师,同时迎来了中南美专毕业的尹一鹏、浙江美术学院毕业的毛龙汲,教授西洋雕塑基础及创作课。从此,
西方雕塑观念与中国传统雕塑技法在景德镇融为—体,并驾齐驱,互为能动地开创了景德镇陶瓷雕塑创作的新局面。
二十世纪50、60年代,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道路”是文艺方针倡导下的。景德镇的陶瓷雕塑创作,
现了生机勃勃的面貌。特别是过去以仙道神佛题材一统天下的创作格局被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现实生活题材所打破。火热的生活、奔腾的激情,促使陶瓷雕塑艺术家们的热情高涨。工农兵形象、少数民族歌舞形象、英雄业绩形象、
历史故事场面、有趣的动物造型、革命摇篮风景等众多题材成为新时期陶瓷雕塑表现的主题。这一时期的陶瓷雕塑以独立的圆雕为主,浮雕次之,雕塑造型均为写实,许多釉彩装饰,反映的多是当时昂
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披纱少女》创作的成功源于1958年从法国带回的一块精致的裸女披纱瓷板,有关部门开会号召仿制这一技法.以填补景德镇陶瓷雕塑上的这一空白。当时,年轻的周国桢自荐承担此顶任务,经与工艺人员的多方合作,终于创作烧制成功以《红绸舞》瓷盘为标志的釉披纱装饰作品。续后《披纱少女》的作者何念琪,独辟蹊径,创制了与真纱巾相仿的瓷质饰彩纱巾,并通过艺术与工艺的结合,使小女孩那种天真活泼、娇稚可爱的甜美形象得以展现,至今都被人们所珍爱。被誉为是“一次超过世界艺术水平的成功创作”。王雪茹《八小卷毛猫》的同期问世,又是景德镇陶瓷雕塑界的一件大事,因为它集中了集体的创作智慧,目的是与国外同类工艺瓷相媲美。这八只卷毛猫以其造型准确、体态各异、神情生动,灵巧完整,充满拟人化谐趣的艺术表现手法赢得了国际声誉。周国桢的《芭蕾舞》创制,在景德镇也是前所未有的一项创举,因为这件作品的所有重心全靠一只脚尖去承担,并未有其
他支撑物,这种悬而又险的烧成难度,被大胆创新精神和高超的技巧所攻克,创造了陶瓷雕塑新的表现语汇。曾山东创作的《雷锋》半身像,以其艺术性、工艺性,
《牧鹅姑娘》作者:李恭坤
《披纱少女》作者:何念琪
开启了陶瓷人物塑像以涩胎表现人物形象的先河,被当时的《美术》杂志发表在封面上予以宣扬。而
曾龙升为人民大会堂江西厅创作的《天女散花》又以非常传统化的手法,精巧高妙地创作了天女美好娇艳的形象,受到了当时全国美协副主席蔡若虹、中央美术学院吴作人院长的高度评价,再次为景德镇古老的雕塑艺术添加光彩。
实用雕塑创作也是这一时期的一个特点,如文房四宝、台灯、壁钩、筷筒。其中尤以台灯品类诸多,创作体有民间艺人、教师、学生及科研人员。题材有戏曲,如黛玉观书,凤求凰;有现实生活,如跃进、收玉米、保育员;有传统故事,如盘龙、洛神、天女散花、鲤鱼跳龙门等等。装饰上多釉点彩和粉彩。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要求及新的生活的标准。
当年集体创作的组织形式已成为景德镇陶瓷雕塑在特定环境下的新鲜事。这种行为有成功的经验也存在着不足。以塑造56个少数民族瓷雕为例,它集中了景德镇主要的雕塑力量,在造型上以各自的塑造手法为主,由于各自塑造功力的深浅不一,造成了雕塑作品良莠不齐的现象,很难成为一个谐调的审美组合。在雕塑的彩绘装饰上也是如此,有的由于没有把握好彩绘调,彩出来的瓷雕形象比彩之前的塑体本身的气势减弱了许多。这种时代性的创
作现象在后几十年创作的《世界人民热爱》《欢庆胜利》《一百零八将》等均有延续。1959年建国十周年大庆和世界青年联欢节两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活动,更加促动瓷塑名家的创造激情。在这种精神鼓舞下,一批高歌新时代、新生活,反映少数民族风采的优秀雕塑作品相继问世,呈现了空前繁
荣的局面,其中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师生与景德镇瓷塑名家共同创作的30余件陶瓷雕塑作品被选为世界青年联欢节礼品,在当时影响深远。这对推动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景德镇以学院派为主的雕塑创作,显现出非常注重雕塑造型与材质的密切结合的特点,在充分运用西方雕塑审美法则进行创作的同时,努力学习掌握传统陶瓷雕塑塑造技艺,使陶瓷雕塑作品以新的面貌出现,并富有时代意义。由于新时代陶瓷雕塑创作者热情高涨,成果突出,在1959年景德镇首次授予的33位“陶瓷美术家”荣誉称号者中,曾龙升、蔡金台、毛龙汲、周国桢、杨秦川、杨海生、蔡寿生等7位瓷塑名家名列其中。
“文化大革命”时期,带有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精神的陶瓷雕塑,被当作“封、资、修”毒草遭受砸烂,被停止大批量创作生产。当时科研、教育机构也被解散,景德镇的瓷雕名家有的改行,有的受到冲击,陶瓷雕塑艺术发
《智取威虎山》
《七子罗汉》重工彩绘瓷雕 创作:曾山东 装饰:陈培火
景德镇陶瓷学院是几本展的时空弥漫着压抑的气氛。在这次空前的文化浩劫中,艺术个性被剥夺,艺术家只有在夹缝中求生
存。另一方面,一种新的创作形式也在这种形势下自觉和不自觉地滋长形成,变为那时陶瓷雕塑创作的主流,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这一时期陶瓷雕塑的题材多以样板戏、英雄人物、工农兵形象和主席像为主。形象特征塑造崇尚“高、大、全”的塑造标准.大多是浓眉大眼气势昂扬状,动作概念化,装饰单一化(黄、蓝为主)成为这一时期的审美主流。
取威虎山》的加彩组雕,场面典型,人物众多,手法写实,彩绘精细,情节性强。人物造型颇具戏剧特点,反映了景德镇瓷雕的时代面貌,代表了当时的创作程式。然而,在这种特殊的文化时代中也育一些让后人注目的时代艺术精品,像主席像的塑制、民族舞瓷雕、体操瓷雕一类的造型也不失为经典之作,具有一定的艺术品味。这类陶瓷雕塑写实功力厚实.一般出自院校下放在工厂的雕塑教师和大学毕业生之手。雕塑的构图,材质的运用都非常讲究,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深度。主席像的塑制,以立像和半身像为主,或挥手式,或背手式,或拿帽式,或叉腰式,其形象都是微笑中含庄重、严肃中带亲切。大多是依据生活照和各地大型塑像的艺术效果而制作的。当时,景德镇雕塑复制工艺也很精细,技术高超,模印的接缝,帽沿的整一,形象的转折均精工细作,完全达到了创作者的审美意愿。
这一时期创自于上世纪50
膏模具,以及上溯自唐宋的泥模具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但更加显示了制陶的工业化,技术的现代化。
以体育、舞蹈为主要内容的陶瓷雕塑,从造型上注重形式的美,抓住运动状态美的瞬间进行塑造:从装饰上注重材质的美,把握各种材质美的因素相融于形;从烧成上注重工艺的美,把握工艺烧成美的极限进行力的构成。值得反思的是,当时景德镇许多非专业的陶瓷技艺人员,趋于时代的需要,
最典型的事例是畅销品类的市场演化。如:“五子罗汉”“滴水观音”“哈哈罗汉”这三个不同历史背景下的雕塑品均是随时代应运而生,又随着时代发展被逐渐淘汰。《中国古代发明家》组雕的创作是一个成功的典范.较之于五六十年代的组雕,在造型上、材质运用上都有新意,不落俗套,不失传统雕塑意味,是惟一一组成功的集体创作组雕艺术品。另外,一批掌握了西方雕塑美学观念的学院派艺术家,经过多年对景德镇传统雕塑精华的融会贯通,已在艺术创作上更加成熟。新的时代,国家高度重视科研和教育,景德镇陶瓷学院和研究机构相继恢复,这种人文环境的改变,使景德镇过去由封建意识残留下来的行帮势力逐渐瓦解,某些跟不上时代的传统创造思维、艺术观念也被淘汰,而思想活跃的科班出身的艺术家以及由旧学艺人转型的艺术家,他们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新观念展现出艺术发展的良好优势,成为创作的主流。理性得以回归,个性化审美旨趣如灿烂的焰火喷薄而出。
颜釉是景德镇千百年来用于器型装饰的主要材质,有的名称都与器物相关。其配制的要求、施釉的方法、烧成的窑位、温度的变化都非常讲究,是釉质材料中变化丰富的装饰材料,也是传统雕塑装饰材料运用的定式。然而,美在于发现,传统的观念也应打破。怎样将丰富的釉质、材质运用到陶瓷雕塑装饰中,量德镇许多雕塑创造者心动了。其中最有激情的莫过于陶瓷美术家周国桢。他早在60年代
初就已尝试运用釉装
饰人物雕塑
《独立》,初
尝了成功的滋
味。釉装饰
雕塑有着一定
的要求,一般
来说颜釉的
特点是釉层厚,易流动,很容易出现露胎现象。因此,适应造型简单、体面大、夸张、变形的陶瓷雕塑装饰。材质运用的局限,确定了景德镇陶瓷雕塑新的表现形式,周围桢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另外,民间青花过去都是表现在碗、盘、杯、碟上的。最德镇陶瓷美术家康家钟率先将这种审美意味运用在富有民间气息的“康家娃”上,不失为一种创造。对民间青花的钟爱是康家钟早年踏上景德镇这块
古老文化之地时就已产生,他以敏锐的艺术思维,发现了景德镇艺术积淀的所在,把玉瓷文化品质发挥得非常到位。从他的“康家娃”中不难发现这精神所在,人物造型的圆浑、貌似随意却非常讲究的青花斗影装饰,使那些姿态盎趣、拙中见巧的瓷娃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爱不释手。姚永康的《葡萄女》与唐自强的《春讯》的诞生,以流动的线感滑落少女体态的美姿,并生产出一批批抒情意味的影青瓷塑,唯美是崇,感人心境。这些如玉品相的瓷雕作品,以更加独立的雕塑语言呈现出现代装饰的审美意趣。使玉瓷文化上升至一个致高境界。唐自强《六鹤同春》(图)被作为国礼送往泰国,其意义非同一般.它改变了捏雕在形式上繁缛无序,只重工艺,不求美感的崇尚工巧之风,以造型的整体合一,工艺的繁简有度,泽的疏朗明快,做到了远观的气势,近寻的巧工,赢得了极好的国际声誉。
神佛道像的瓷雕艺术发展至当代,呈现了多元化格局。同样取自传统题材,过去重彩轻塑的现象仍很泛滥.本来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造型的简练,概括塑制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彩绘装饰,然而由于行业分工过细,瓷雕创作人员不搞彩绘,而装饰人员又不懂瓷雕的体感整一。这种明清以降“词不达
《六鹤同春》作者:唐自强
《康家瓷娃》作者:康家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