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国旗卫⼠的故事,让⼈泪⽬
升旗⼿杨博
梦想有声
灯光下,升旗⼿杨博⼀字⼀句地读着感谢信,眼前⼜浮现出那孩⼦满怀憧憬、仰望国旗的情景。
那是今年6⽉19⽇,来⾃⼭东省⽂登师范学校2016级新疆班的全体师⽣在观看完升国旗仪式后,来到国旗护卫队,观摩官兵训练。
“接旗,转体、安旗、接旗,必须要在10秒内完成这些动作,⽽且要精准定位、分秒不差……”杨博耐⼼地讲解动作要领,从孩⼦们的神情中,他仿佛能听到他们⼼底梦想的声⾳。
“当兵就当特种兵,在硝烟中磨砺,在战⽃中成长!” 那年如愿穿上军装的杨博,也听到了来⾃⼼底梦想的声⾳。可被分配到国旗护卫队,他的“特战梦”很快凉了半截:打不完的敬礼、⾛不完的队列……同期⼊伍的战友,有的已经加⼊“雪豹突击队”执⾏任务了。
“练这些队列动作能迎敌制胜吗?"英雄梦"岂不是要化为泡影?”班长臧涛看出了杨博的⼼思,带他到天安门⼴场,仰望那⾯飘扬的五星红旗:“为了这⾯红旗,⽆数英雄抛洒热⾎。护卫这⾯红旗,是我们神
圣的责任。英雄不只诞⽣在战场,三尺岗台⼀样是我们为国奉献的阵地。”臧涛的话使杨博豁然开朗。他意识到:对国旗卫⼠来说,形象就是政治、形象⾥⾯有功夫。
成长为⼀名⽅队队员的过程,要经历常⼈难以想象的磨练,挑战⾝体⽣理难以忍受的极限。4个⽉的强化训练下来,杨博整个⼈瘦了20⽄,成为第⼀批进⼊⽅队的队员。
“冲锋就要冲在最前⾯,护旗就要当上升旗⼿。”杨博刚成为⽅队队员,就向党⽀部递交申请书坦露决⼼。指导员表扬了杨博的积极和热情,却对他说:“要想成为⼀名升旗⼿,⾝⾼臂长只是基本条件,过硬的本领和钢铁般意志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升国旗仪式要⼀⽓呵成地把⼀⾯长5⽶、宽3.3⽶、重1.5公⽄的巨⼤国旗抛向空中,并保证国旗不能触地,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杨博专门把⽼队员展旗的动作做成视频,⼀有空就学习研究;越是遇到⼤风⼤⾬⼤雪等恶劣天⽓,他越是激发⾃⼰抓住机会进⾏适应性训练;为了练好收旗动作,他每天在模拟旗杆下练习上千次,⼿上的⾎泡长了⼜破、破了⼜长,⽩⼿套烂了⼀副⼜⼀副……
2010年,杨博终于在⽅队队员的考核中脱颖⽽出,如愿成为⼀名升旗⼿。7年来,杨博在天安门⼴场圆满完成升降旗任务4100多次。
“叔叔,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你们升国旗的英姿。上次去北京没能拍到你们威武的形象,能寄张你们的
合照给我吗?”去年,⼀名河南⼩学⽣给杨博来信写道。英雄,⼀个孩⼦⼼中⾼⼤伟岸的形象、⼀个埋藏在杨博⼼底的梦想,从他数以万次的展臂挥舞中实现。
当天杨博就把两张升国旗的照⽚寄去,并在照⽚背后签满了国旗护卫队队员的名字。
来⾃新疆和⽥的维吾尔族少先队⼩朋友来了,带来了象征民族团结的“红⽯榴”;南沙岛的守岛官兵来了,带来了海⽔和海沙;航天员来了,他们把在天安门⼴场升起的五星红旗带到了太空……这些年,杨博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来到国旗杆下,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感受五星红旗带来的奋进⼒量……
合上感谢信,杨博也收起了思绪。“谁说平凡的岗位,就不能轰轰烈烈?!”每次这样问⾃⼰,他都能听到发⾃内⼼深处的梦想的声⾳。
擎旗⼿张⾃轩
正步的旋律
正步的旋律
骤降的⾬⽔,裹着闪电从天⽽降。云集在天安门⼴场的众,奔跑着四处躲避。偌⼤的⼴场很快变得空空荡荡。
时针拨回2015年6⽉的⼀天,擎旗⼿张⾃轩和战友正在天安门城楼通道内等待执⾏升旗任务。
北京国旗升旗时间“国旗必须正常升起,这是国家的尊严!”只听⼀声“正步⾛”⼝令划破⾬幕,国旗护卫队准时⾛出通道。紧接着,⼈从各个⽅向涌过来,急速聚拢在观旗区域。
狂风使⾜了劲⼉想冲乱国旗护卫队整齐如⼀的队形,灌满⽔的马靴让张⾃轩每⼀步都很艰难。但他和战友硬是以势不可挡的⽓势,在积⽔中踢出了⼀条前进的道路。飞溅的⾬⽔化成⽆数朵浪花,⽅队铿锵的脚步声穿透风⾬,踏出最激动⼈⼼的旋律。
“敬礼!”仰望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唱响激昂的国歌声……这⼀刻,张⾃轩感到⼀种热⾎沸腾的震撼;这⼀幕,永远定格在他内⼼深处、挥之不去。
“也是从那时起,我更清楚认识到肩上的责任,也格外珍惜⾃⼰的岗位。”张⾃轩语⽓笃定从容,有⼀种让⼈发⾃内⼼的敬畏。
⼊伍7年,张⾃轩担负擎旗⼿6年,和战友们⼀起圆满完成了6年间的两会、党的⼗⼋⼤和⼗九⼤礼兵任务,数千次升降国旗零失误。
然⽽,他的成长之路并不平坦,也经历过不亚于这场暴风⾬的考验。
“1⽶85的⼤个、修长的⾝材、帅⽓的脸庞。这活脱脱就是个国旗护卫队员的好苗⼦啊!”2010年11⽉,站在征兵宣传栏前的张⾃轩被展板上英姿飒爽的国旗护卫队员深深吸引。这⼀幕,被接兵⼲部看到后,⼀眼就认定了他。
张⾃轩清楚记得,那天⾏驶了许久的⼤巴车缓缓驶⼊⼀处新兵训练基地。他们刚下车,就有个军官迎⾯⾛来。“瞧,国旗护卫队新兵排来挑⼈了。那就是排长徐⽂。”听新兵班长⼩声嘀咕,张⾃轩感到既紧张⼜有些迫不及待。
“腰围太⼤了,不合适。”徐排长边说边从张⾃轩⾯前⾛过。这时,张⾃轩也不知哪来的勇⽓,快速向前迈出⼀步,“报告,我腰围不⼤。”说着他便迅速解开了⼤⾐,⼀朵鲜艳的⼤红花映⼊眼帘。原来他⼀直都没舍得解掉出发时挂在⾝上的⼤红花。
“对我⽽⾔,这红花象征着兵之初的荣光。”唯有军⼈的荣光,能让他始终迎难⽽上。
不过,这个钢铁汉也有掉眼泪的时候。第⼀次是在新兵排结业考核前的⼀个夜晚,压⼒⼏乎压倒了这个才17岁的⼩伙⼦,他担⼼梦想和⾃⼰擦肩⽽过。第⼆次就是那次暴⾬中升旗的感动。第三次却是因为⽗母那蹒跚的背影。
2013年国庆,张⾃轩的⽗母第⼀次在电视中看到⾝为擎旗⼿的⼉⼦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昂⾸阔步⾛在⾦⽔桥上。⽼两⼝⽆⽐⾃豪,⽴即决定去北京看望朝思暮想的⼉⼦。然⽽,当他们来到天安门⼴场上到了此时正在担负国旗哨的⼉⼦时,却发现站在那⾥的他竟如雕塑般挺⽴在哨位,没能说上⼀句话。看着⽗母蹒跚远去的背影,张⾃轩内⼼说不出的难受,抿起嘴,咬紧⽛关,泪⽔还是流了下来……他多么希望⾃⼰能够亲热地喊⼀声“爸爸妈妈”,可是他知道他不能。
这⼏天起床号刚响,就能看到张⾃轩扛着全⽐例、重达35⽄的国旗杆跑步热⾝……
“在即将到来的2018年,祖国⼀定会更美好!”说这话时,已是中⼠的张⾃轩眼前⼜浮现那场暴风⾬中的升旗。“国旗护卫队加油!”“祖国万岁!”那是他⼼中最美的旋律……
国旗哨陈冠铭
“雕像”之美
“敬礼!”⼀声刺破天际的嘹⾳如利刃出鞘。
此时,在巍峨的国旗杆下,⼀个挺拔的⾝影如松般挺⽴。只见他迅捷⽽有⼒地抬起右臂,五指并拢伸直,⼀个标准的军礼开始定格。
“每当激昂的《义勇军进⾏曲》响起,我的⼼都如潮⽔般澎湃。”上等兵陈冠铭是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名国旗哨哨兵。“愈挫愈勇,毫不服输”,是他⾝上最鲜明的标签。
正是这个看似简单的军姿、并不复杂的军礼,让这个从前总是被⼤家忽略的战⼠实现了青春的华丽转⾝。
位于天安门⼴场上的国旗哨素来就有“祖国第⼀哨”的美誉,担负着国旗的升降和护卫任务,哨兵⼀站两⼩时纹丝不动,这在世界上绝⽆仅有。
“国家形象。”中队指导员彭凯如此形容这个岗位的重要性。其实,国旗哨最初的选拔名单⾥并没有陈冠铭的名字。
⼝令员、预备擎旗⼿、“基准兵”……看着⾝边⼀起从新兵排进⼊护卫队的战友们⼀个个都⾛上了属于⾃⼰的新岗位,⽽陈冠铭还只是升旗⽅队的预备队员,他不免也有些落寞。那段时间他很少说话,毕竟在内⼼深处,他从没觉得⽐别⼈差多少。“别⼈可以做到,我为什么不⾏?”他暗暗给⾃⼰⿎劲:“我也要到属于我⾃⼰的国旗红。”
有了⽬标后的陈冠铭动⼒⼗⾜,左思右想后,他瞅准了“国旗哨兵”这个岗位去挑战⾃⼰。
有了⽬标后的陈冠铭动⼒⼗⾜,左思右想后,他瞅准了“国旗哨兵”这个岗位去挑战⾃⼰。
成为⼀名合格的国旗哨哨兵最关键的就是军姿和敬礼。“挺胸挺腿挺脖颈、收腹收臀收下颚、眼要睁、头要正。”为了能够以更加挺拔的姿态站在国旗杆下,陈冠铭经常跑到⽼班长杨博那⾥“取经”。
如果说国旗哨位是“祖国第⼀哨”,那么在哨位上敬礼,也⾃然得是“祖国第⼀礼”的标准。为了能够⾼标准的敬出这个军礼,陈冠铭着实吃了不少苦头。
5分钟,10分钟,30分钟……陈冠铭⼀遍⼜⼀遍进⾏着敬礼定型训练。完成最初的定型训练之后,⼀个重达3公⽄的沙袋被悬挂到了陈冠铭的右臂上。没⼏分钟,他的额头开始冒出细密的汗珠,⼤臂开始抽筋……经过3个⽉的艰⾟训练,陈冠铭终于被编⼊了国旗哨位执勤编组表中。
今年8⽉的⼀天,天安门⼴场完全暴露在阳光之下,没有⼀丝阴凉,最热的时候地表温度⾼达60℃。
⼴场上游⼈如织,有位⽩发苍苍的外国⽼⼈对着哨位上的陈冠铭端详了好久……原来,他把陈冠铭当成⼀座“雕像”。
是啊,哨位上的陈冠铭,⾝着厚实、笔挺的礼服,腰间扎着腰带,头戴⼤檐帽,脚蹬制式⽪鞋,⼿戴洁⽩⼿套,从头到脚捂得严严实实,两个⼩时⼀动不动,可不就是“雕像”么?
“站在这个地⽅,你的⼼胸会⽆⽐宽阔。”每天国旗都会在陈冠铭的眼前缓缓升起,每次敬礼他都⽆⽐虔诚;每次站夜哨,听着⽿边萦绕着副旗杆因风撞击主旗杆⽽发出的脆响,陈冠铭都倍感舒⼼。在他看来,叮叮的脆响更像是⼀种陪伴……
⼝令员罗昊东
喊出来的“飞翔”
“罗昊东!今天,就由你来喊⼝令。”“是!”听到排长刘永久这句话,列兵罗昊东嘴上回答得⼲脆,⼼⾥却⼗分忐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