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作者简介:程艳婷(1996— ),女,汉族,江西上饶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有着五千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许多灿烂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其中传统节日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宣扬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等都对我们每个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时下,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都热衷于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加上一些商家为了利益大肆宣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热衷于这些“洋节”,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日趋淡化,过节的氛围越来越淡,而其中所蕴含的一些文化内涵也随着习俗和仪式的消失也逐渐地被人们忽略或者是淡忘。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丰富多彩、颇具特,更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当下思想教育工作者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有必要。为此国务院提出要对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作出调整。同时,我国的传统节日也应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内涵与具体活动,这样的话才可以提高青少年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关注度与重视度,真正将节日与活动结合起来,内化于心。
一、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概述
(一)节日及起源
节日指的是某一地区为了庆祝、纪念等主题定期开展的某一活动,其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传统节日一般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节气、祭祀和俗成。我国古代是一个重视农业耕种的国家,因此形成了指导农事耕种时间的历法---二十四节气,有的节日直接以节气为主,如清明节;有的节日在节气前后,如寒食节。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订立基本都以农业耕种时间为主,所以我国的传统节日又具有农耕的特征。我国古代为了缅怀先烈、纪念英雄豪杰等,比较喜欢祭祀这样的一种活动,既是儒教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人们追求感恩,崇尚孝道,向先辈表示崇高敬意的表现。因此我国部分传统节日便来源于祭祀这一活动。我国古代早期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都有所不同,信奉的宗教也有所差距,这样就形成了各具特,具有浓厚地方特征的传统节日。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很多国外的一些风俗习惯不可避免的传入到我国,很多青少年为了追求时髦开始过“洋节”,而忽视我国的传统节日。国务院为了加强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度,对国家法定节假日做了调整,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作
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可以改善这一现象。
(二)我国的传统节日及文化
中国身为一个跻身世界前列的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多年的
历史文化。五千年来在中国这片神州大地上,各个民族不断融合和进步,各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属我国的传统文化。而在之中最能体现我国缤纷文化、最贴近人民生活的,莫过于我国的传统节日。从大年初一炮竹声声的“新年”跨越春夏秋冬的轮回,再到年三十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除夕,传统节日文化象征着一个高度浓缩的中华文化有效载体,并始终贯穿着中华文化的“文化链”,而也正是在节日和人、人和人之间的循环往复的流通过程中,中国的节日文化便已深入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每个角落,世代相传从不停息。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过程中,我们仍要继续将中国节日文化融入到伟大的现代化建设实践当中,最终实现其传承中华文化的时代意义。
我国的传统节日包含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凝聚且影响着中华人民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审美旨趣。在传统节日里,元宵观灯、中秋赏月、鞭炮迎春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就是要竭力渲染和尽力营造阖家团圆、普天同庆的精神文化氛围,这是历代先人们流传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这些传统节日里我们到了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共同的生活,共同的民族认同感,乃至于共同的中华民族所以“人间骨肉,同此团圆”深切的民族心理,正是传统节日文化所传达给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著名人文学者李汉秋也曾说过,“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中的典礼和仪式,是民族情感的黏合剂”。他认为,
五十六个民族的节日传统节日把人民重亲友、尊老敬祖、追本寻根的心理和报本观念连结在了一起,既可以唤起华夏人民对祖国的强烈爱意,也唤起国人对华夏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共同的民族记忆的认同。植根于华夏土壤的传统节日现已成为增强华夏凝聚的“黏合剂”,而中华人民作为活动参与者,亲身经历传统节日文化,更是感受深刻,增强人们对传统节日中优秀部分的理解,可以使传统节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调节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
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其内容包涵理想、道德等各个方面,就以上内容来看,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无不渗透,能够起到调节以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等各个层面交往逐渐增多。西方节日也逐渐在国内广泛传播,随着年轻人们对“洋节”的情有独钟,中国传统节日正在年轻人中日趋淡化。然而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本文以对传统节日文化概念的概述为切入点,主要分析和挖掘了传统节日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提出其功能的利用基本途径。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利用
程艳婷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192
及潜在的行为约束能力。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差。如今人们追求高速度、重工业化发展,重视商业化与利益化,忽视了自然的自我净化的能力,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环境的严重破坏,对于后代人使用资源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同时,高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人们很难停下来看看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而在这一来二往的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很快拉近,春节走亲访友、阖家团聚,表示着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眼前幸福的珍惜;清明节缅怀先烈、感恩先祖,指引着我们尊亲敬祖、懂得感恩;端午节缅怀屈原、祈愿安康,引导我们缅怀历史、热爱祖国。这就是传统节日中要教育我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和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态度。(二)德育功能
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很多道德文明的教育资源,传统节日文化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感染力量,影响人
的思想。对于这些资源的深度挖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教育广大青少年。因此,不同的节日,都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因素。国庆节来临之际,通过举办“我和我的祖国”演讲、征文等系列活动,无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涵养学生爱国情、砥砺学生报国志的有利契机。诸如“五四”运动纪念日、“七一”党建纪念日、“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革命文化节日,都是对青年学生广泛开展党史教育、革命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节日。即便一些传统文化节日,同样也蕴含丰富的思想教育元素。例如,利用清明节举办节日文化教育活动,同样也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渠道。不同的传统节日都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道德观点,我们在欢度传统节日时,应该把革命传统教育融入进去,通过传统节日,对于其主张的思想道德内涵有深入的了解,指导和教育青少年爱国、孝敬、怀着感恩的心。
(三)凝聚功能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五十六个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也承载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的文化精髓,对于维系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一些节日为我们当代的青少年爱国做了榜样,如端午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屈原这个历史人物是爱国者的代表,他身上流传下来的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这种浓郁的爱国主义气氛和传统文化氛围,对净化当今社会中浮躁的风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蕴藏的爱国主义情怀更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激励着一代代炎黄子孙不畏艰难
、昂然奋进,造就了一幕幕铭刻在民族记忆深处的动人事迹与不朽传奇。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任务,虽然我们现在肯定不可能完全效仿他们的做法,但是至少应该从我们这一时代特征出发,用我们自身的力量和对爱国的理解,表达我们对国家的崇高敬意。
三、传统节日文化的利用途径
我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我国五千多年来积淀的优秀民族文化和精神,是我国民族文化精神向我们现实生活转换的一个重要节点,并且传统节日长期以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生活形式,因此充分的利用传统节日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很有必要。
(一)突出节日的教育主题
中国传统节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载体,可以利用其
开展一系列活动,活动主题的确立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突出传统节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紧紧围绕传统节日内涵来确定主题。如春节应该营造一种辞旧迎新,团圆和睦的主题;端午节纪念屈原展示爱国主义情操;清明节通过扫墓、祭拜先祖,传递一种“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中秋节通过吃月饼、赏月散发出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愿望,营造一种家庭团圆的氛围。国庆节通过感受我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层面的发展进步,宣传一种热爱国家的品质追求……总之通过不同的传统节日表达出的节日
主题,对青少年应该加强教育,了解我国古代的一些文化习俗,希望在不同的文化氛围和体验中学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通过该节日的特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显性与隐性教育,使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外化的行为意识。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节日文化环境
很多学校为了响应国务院提出的重视传统节日,在校园里
也开展了相应的活动。例如在元宵节,部分高校在食堂免费发放汤圆,在校园放烟花等活动。中秋节,很多高校为不能回家团圆的大学生送月饼,举办茶话会,猜字谜。同学们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分享自己的学习生活压力,感受浓浓的节日气氛。清明节,学校集体组织中小学生出行扫墓,纪念革命烈士;端午节,高校组织的春游,划龙舟比赛,纪念屈原同时又可以锻炼身体。此外,加强传统文化的思政性,还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作为思政老师就要能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的特点开展主题性的教育,结合节日的起源、文化内涵、风俗特点配上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使学生能够对传统节日文化形成全面且详细的认知。例如,屈原忠贞爱国一心系民的民族精神,清明节返祖归根的缅怀,重阳节登高望远孝敬亲老的孝性等等。通过上述很多活动,传统节日走进了校园,使得校园生活与传统节日共同发展。
(三)创新节日文化载体和教育模式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我国的部分传统节日有封建迷信的彩,很多方面对于神的渲染过分夸大,这些都不适合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应该对传统节日进行创新,借助传统节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使得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弘扬。运用科技手段,丰富传统节日的一些活动,使之富于现代生活的气息,进而可以提高人们过节的重视度和参与度。例如,在学校,除了传统节日法定节假日以外,应该在报刊、宣传海报、食堂、楼道横幅等来宣传传统节日,举行节日班会或者开小型的节日晚会,让同学们针对节日主题表演小品、话剧等,这样的话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我国的传统节日,而不是一味的与饮食等结合一起,针对大学生的喜好将传统节日真正内化于心。此外对于其他一些传统节日,应该在不改变节日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一些新的玩法,新的活动,例如,春节不只是一种吃、喝、玩、乐的节日,而且在春节可以借助自己空暇的时间多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等等,而不是只把节日过成一种假日。通过创新可以使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得到更好的弘扬。
四、结语
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的经济和文化是即开放又多元的,且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需求和接受途径也有了改变。这就要求在我们传承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以开放和包容接纳的眼光和胸怀,去接受来自外界和时代的新兴的多元文化,用我们自身开放包容的意识,使新兴文化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活力,使传统节日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并(下转第195页)
195
间各塘站的远近、道路曲直情况、山川水流的分布走向,采用上
北下南方法确定方位,清晰地展示了西藏山川险要、道里程站的
状况,这对于了解全藏地理形势和筹边抗敌有很大的帮助。书中
所绘制《西藏沿边图》,仍为韩大令绘制,“每方计四百里。名曰沿
边,故略于中而详于外”,大致反映出了当时西藏周边的政治地理形势,与姚莹(姚石甫)所绘《西藏外各国图》相比,更为清晰、准确,为当时人们提供了认识外部世界的较好资料。《西藏图考》一书中,还收人了松筠《西招图略》中有关西藏的12幅地图和姚
莹所绘《乍丫地图》,既包含了西藏全图,也有各地方的详图,并
且各个图后都附有说明,方便了人们了解西藏地理状况,对当时
筹边抗英斗争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也为今天研究我国地图发展史和清末西藏地理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西藏图考》一书不仅收人了大量地图,而且分卷绍西藏源
流、山川险要、道里程站等史地知识,在参阅《四川通志》中的《西
域志》基础上,介绍了西藏城池、津梁、关隘、塘铺、山川、公署、寺
庙、古迹、土产以及名山大川的基本情况,并以《艺文考》上下两
卷的形式,收录了清代光绪朝之前有关西藏的文献资料,内容详尽丰富,是了解晚晴时期西藏情况的重要资料。参考文献:[1](清)松筠,黄沛翘.西招图略西藏图考[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2]黄沛翘.西藏图考全[M]台湾:文海出版社,1965.[3]四川文献研究所主编;(清)常明、杨芳灿等撰.四川通志1-10册[M].京华书局,1967.[4]谭其骧主编.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第3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5]缪文远等编.西南史地文献第20卷[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6]卢秀璋主编.清末明初藏事资料选编1877-1919[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7]丹珠昂奔等主编.藏族大辞典[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8]赵心愚.清代西藏地方志序、跋的史料价值——读几部清代西藏地方志的序、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9]申新泰.清朝中央政权对西藏行政体制和宗教制度改革述评(续)[J].西藏
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10]王海燕.西藏地方政府的两次早期铸币[J].中国钱币,1990(1).[11]孙宏年.试论十九世纪中后期西藏史地研究[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
学版),1996
(1).[12]何周德.“招拉笔洞山”名称由来小考[J].西藏研究,1986(3).[13]高平.清人咏藏诗词[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14]赵毅.明代四川茶马贸易的一种特殊形式[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1988(4).
[15]赵宗福.回族词人李若虚的咏藏词[J].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1(11).
[16](清)松筠,黄沛翘撰.西招图略西藏图考[M].黄锡焘序,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36.[17](清)松筠,黄沛翘撰.西招图略西藏图考[M].丁士彬序,拉萨:西藏人民
出版社,1982:35.
[18]孙宏年.试论十九世纪中后期西藏史地研究[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
学版),1996(1).[19]清)松筠,黄沛翘撰.西招图略西藏图考[M].顾复初序,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37.[20]孙宏年.试论十九世纪中后期西藏史地研究[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21](清)松筠,黄沛翘撰.西招图略西藏图考[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47.[22](清)松筠,黄沛翘撰.西招图略西藏图考[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49.[23](清)松筠,黄沛翘撰.西招图略西藏图考[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52.(上接第193页)
故事不同,根据已有数据库的资料,选择出一个流派作为代表讲解,科研人员选择了海宁皮影人的造型作为参考,其特点是:雕镂设计较少、彩感明显、脸部与圆形为主、人情味丰富、夸张感植入少;如果不涉及武打形象,整体造型为侧身明显、手部只有一个、关节干也比较少,再来说有武打造型的形象,元帅的表现是胳臂和双腿分开,民间艺术特十分鲜明。
(三)个性化皮影人物设计
上文中是对数据库中宁海皮影的简要刻画,本段是结合真
实人物让角富有在个性化。采用的依然是宁海皮影,首先结合数据库中已有的造型、头饰进行创新,然后再结合从现代技术手段融入真实人物形象,这样便形成个性化皮影人物。
在设计过程中,服饰造型可以分为两种手段:一种是在数据库寻整体造型直接植入到设计中;第二种是寻部分造型进行结合,两者各有利弊完全看设计理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是对传统皮影特征的个性化皮影人物造型研究
的简要论述。现阶段我国传统文化发展止步不前,甚至有遗忘趋势,本文通过皮影造型塑造描述,来吸引年轻人目光,希望传统文化能够继续发扬光大,并增加文化自信、民主自信、由此提升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生雨萌.浅析皮影造型的特点[J].牡丹,2020(02).
[2]杨薇.民间皮影图像的题材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04).
[3]池冰茜.中国皮影追溯与皮影雕镂艺术[J].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04).[4]高小宏.浅谈皮影[J].收藏界,2019(06).[5]李龙.域外之眼:清末民国西方人的成都皮影收藏[J].美成在久, 2020(03).[6]刘露,钟蔚,李强,尹俊华. 江汉皮影戏中皮影人的制作工艺、美学特征及其传承[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9(03).[7]谷岩,李晓彤.光影中的“非遗”:皮影中的雕镂艺术[J].大众文艺.,2017(20).
(上接第192页)保持更旺盛的生命力,使之保有更浓厚和丰富的内涵,在继承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吸取“洋节”的优秀成分,求同存异,力求在新时代下将传统节日文化的优秀内涵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董宜彦.论传统节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学理论,2011(13):309-310.[2]徐惟诚.挖掘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J].人民论坛.2008(08):51.
[3]王学强.浅析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09):132-133.
[4]贾银兰.论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07):147-148.
[5]刘丽华,吝莹莹.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开发利用研究[J].知识经济,2008(03):117+119+121.
[6]李魏达.中国传统节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利用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3.
[7]刘姗姗.论中国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吉林大学,2012.[8]王文章,李荣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J].艺术百家,2012(3):5.
[9]胡唯唯.传统文化节日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才智,2017(24):145-146.
[10]李德万.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