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通州溯源
京杭大运河通州溯源
作者:申爱萍
来源:《人民交通》2018年第07
        大运河,古古香的河。在历史辽远的空间,坦露着古朴的神韵。唐代的古镜、宋代的建筑、元代的散曲,汇成古运河流淌的歌谣……
        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京杭大运河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是大运河沿线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北京的生命线与支撑线
        历史上的北京之所以被誉为天下名都,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地理条件在于会通漕运便利,天津又通海运。大运河不仅是保障首都漕粮供应的经济生命线,而且在沿岸乃至更广阔的流域范围内积淀了特鲜明的地域文化。北京与大运河关系密切,在我国古代漕运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北京隋唐时期是大运河尽端的边防重镇,元、明、清时期成为国家首都,是京杭大运河尽端的终点城市。
        大运河北京段全长82公里,共包括10处点、段。横跨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区,沿线文物等级高、分布密集、时代跨度长、类型丰富,既是明清北京城连接西北部园林的纽带,也是古代中国连接南北方的大动脉,现在还是连接北京中心城与副中心的项链,地位重要。
        沟通南北的漕运通道
京杭运河开凿年代
        漕运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漕运起源很早,秦始皇北征匈奴,曾自山东沿海一带运军粮抵于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每年都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联结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形成沟通南北的新的漕运通道,奠定了后世大运河的基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