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中国史前古遗迹分布图,能对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进行时空定位,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培养对中华民族文明的认同感。
2.分析典型文化遗址的考古特征,了解私有制、阶级、王权与国家产生的关系,理解人类社会演进的规律,培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3.通过文化遗址、历史文物、甲骨文和青铜铭文,培养多渠道获取史料的意识,分析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体会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早期国家特征
2.教学难点:早期国家特征
男主多次强女主的日剧叫
三、教学方法以及方式:教授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授课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可爱女生游戏名字】
老师向学生出示一组史前代表性文物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东西?叫什么名字?然后揭示答案:元谋人门齿化石、仰韶文化人形彩陶瓶、河姆渡文化猪型陶钵、陶寺遗址彩绘陶盆、红山文化玉龙和良渚文化玉琮。
教学设计意图:高中历史开学第一课,教师以丰富生动的中国史前文化代表性文化开启新课,能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具历史学科特质,也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与回答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同时,也为顺利转入第一个教学环节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环节】
过渡: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国原始文化多次多彩。刚才看到的这些中国史前代表性文物都是在一些重要的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出来的。今天,我们将依托这些历史文物、文化遗存来回望中国从史前时代向lol英文名字大全文明时代的演进历程。进入下面的学习任务。
1.导入学习任务一:时空定位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理解中国原始文化的特点(预计时间6分钟)
教师活动:向学生出示《中国史前文化遗址和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见图1鸟类),进行教学引导与分析。
学生活动:完成“填一填”“分一分”和“说一说”学习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教材表述与已有知识储备,能对中国史前文化遗址进行时空定位于分析。“填一填”环节意在让学生关注重要文化遗址的地理分布和时间差别。“分一分”环节引导学生尝试对这些文化遗址进行分类,关注从“地域”和“时间”维度进行比较分析。电脑操作系统下载
“说一说”环节是在前面两个环节基础上,对中国史前文化遗址从分布、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并在教师的补充引导下,得出“原生性”(在中国的土地上独立自主发展起来的)、“多元性”(满天星斗、内容丰富、形式各异)和“统一性”(不断联系融合,并走向中原核心)的特征。
过渡:在这些文化遗址中,有一些处于中国新时期时代晚期,尤其是到了五帝后期的文化遗址,开始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代表性的有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和山西陶寺文化遗址。
2.导入学习任务二:以良渚文化为例,掌握国家初始形态形成所必备的重要条件(预计时间4分钟)
教师活动:出示《良渚古城考古示意图》(见图2),补充相关信息,进行设问引导。
学生活动:观察和研读资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图2是良渚古城考古示意图,外面一层是城墙,莫角山区域是贵族宫殿区,反山是贵族陵墓区,其它散落着一些平民居住区。从古城的整体布局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时存在了哪些重要的社会现象?(等级差异和阶级分化)
进一步考量著名的良渚古城墙。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长约1800米,底部宽度40米左右,被誉为“中华第一城”。它的发掘出土,能够反映出重要信息。
恩格斯:“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恩格斯认为城墙的出现,是氏族制度的墓穴和文明时代的标志。那氏族制度的特点是什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进行网络搜素,没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讲解说明)以血缘为纽带,公有制,没有贫富贵贱。这是公有制终结,私有制产生的重要标志。
这么庞大的工程是由谁建造的?为谁而建造?说明了什么?一大批的劳动力在为一小权
贵服务,说明政治权利权力已经形成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力量,简言之就是出现了王权。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对良渚古城考古图,发现良渚文化遗址已经存在等级区分、阶级差别。结合良渚古城墙和恩格斯的论断,分析氏族制度的特点,推导出城墙的出现是私有制和王权出现的重要标志,同时也表明良渚文化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过渡:老师将刚才的内容进行一个简单小结,并以时间轴的形式呈现给同学们。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中国历史上三个重要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商朝和西周。
3.导入学习任务三:理解以夏朝、商朝和西周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国家特征(预计时间30分钟)
教师活动:讲述史实,渗透方法,播放视频,引导分析
学生活动:观察分析,思考回答
(1)夏朝: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请结合教材信息思考,最能体现夏朝国家特征的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商朝: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对于夏朝的了解,主要来源于文献资料,至今尚未发现丰富的考古资料。而商周的历史,除了文献资料外,已经得到考古发掘的验证。解读殷墟考古的重大发现(见图3),思考商朝具有的早期国家特征,并指出最核心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过渡:商朝后来被周朝取代。请结合老师呈现的时间轴信息,关注时间轴中的一个重要数值(公元前1046年),这是一个精确的表述(之前都有“约”字),
为何教材在表述周朝建立时用了如此精确的表述?(利簋铭文与《尚书·牧誓》中的记载相印证,并利用碳十四测年法和天文学家测算,参考《国语》中关于天象的记载等,准确武王伐纣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中国历史学一大悬案终于告破)当然,如果要全面了解西周社会情况,还需要借助其他资源,老师给大家推荐另一件重要礼器:大克鼎。
(3)西周: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以一段《大克鼎》的视频全方位阅读周朝,并以西周宗法制为核心,解读西周重要的社会制度,思考西周时期国家的重要特征(分封制、土地制、青铜铸造业、文字、礼制、等级制和奴隶制度等)。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度的繁荣时期,西周的制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这些制度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以如下概念图来进行解读(见图4)。
西周制度的核心是宗法制,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面对扩大的统治疆域,西周统治者吸收了商朝统治的经验(内外服制度)与教训,将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分封诸侯国,其中主要是姬姓贵族(“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同时诸侯分封卿大夫,
卿大夫分封士,形成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
在西周,分封是一件神圣的大事,为了增加仪式感,需要有专属的礼仪制度,尤其是在分封过程中要有册命这一礼仪程序,才能体现被分封对象的正统性,才能被真正地认可。而行使这些礼仪制度时,经常要使用不同的青铜礼器进行神圣的祭祀活动。同时,还会在青铜器上刻文字(铭文),记录这一伟大的事件与神圣的时刻,让子孙后代一直知道并遵从。
经历了如此复杂程序完成分封,那被分封者有何特权呢?他能获得被分封地的土地(实行井田制)与人民(奴隶),同时也需要向周王承担军赋(土地上产出的粮食)和力役(徭役兵役)等义务,所以土地与人民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样一整套完整的制度,西周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主要特点,形成政权与族权的有机结合,维系了政治秩序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教学设计意图:以教材资料、殷墟考古资料和视频资料等多元资料,了解夏朝、商朝和西周的重要国家特征,并能理解它们的联系与创新之处,感悟中华文明的伟大智慧。
【结尾】石器时代大量文化遗址,星罗棋布,满天星斗,具有原生性、多元性和一体性等特征。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某些遗址或古城中,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出现了王权,具备了早期国家特征形态,中国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夏商周三代,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不断发展,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政权与族权相结合,三代的政治制度既有继承,也有发展,体现出中华文明无穷的创造力、巨大的凝聚力和无限的生命力,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而且延绵不绝,一浪高过一浪。
今天,我们透过3000多年的历史尘埃,回望中华文明,虽然这段历史离我们很久远,但就像我们课堂上讲到过的文物——利簋一样(利簋,食器,装煮熟的谷物类主食),它上半部分的形状像我们吃饭时的碗,而且功能一模一样。
所以21世纪的华夏子孙,回望中华文明,就像簋和碗的关系一样,不仅要捧在手中,还要怀在心中!
五、板书设计
幼儿园六一节目串词
六、教学反思
1.史料运用的度(反思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是否保持了合适的数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