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经济论文
利益是人们永恒的追求。随着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利益因素日益显现出其巨大作用,这包含着由于个体追求更多的利益而更加促进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的积极作用。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当代中国经济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当代中国经济论文篇1
谈谈当代中国的主流经济学
【摘 要】 对于什么是当代中国的主流经济学,一直存在争议,本文认为当代中国的主流经济学不应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不是西方经济学,而是立足本国国情,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果,由中国经济学家理论创新所得的、能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中国经济理论”。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以西方经济学为主,以方便学生以后的理论创新。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当代中国主流经济学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已跃居世界第二,但经济理论的发展仍然滞后,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点就是对当代中国主流经济学的认识不清。究竟什么是当代中国的主流经济学?说法很多,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经济学必须“与国际接轨”,认为西方经济学中的制度学派应当是中国经济学的主流。应当承认,产生于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文化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无疑起到了有益的重要作用[1]。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统天下,当时的中国经济学家往往是在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释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仅仅充当了政府经济政策的宣传者。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经济学理论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出现了像吴敬琏、厉以宁、林毅夫等一大批经济学家,在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中做出了建设性的工作,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日渐衰微,在高校的经济学的教学中,两种理论并举,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处于弱势地位,西方经济学处于强势地位。本文探讨的当代中国主流经济学问题,是为了我国的经济学研究、教学提供参考,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
经济学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在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导下,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理论界对主流经济学的认识还有争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资本论》为经典的政治经济学,传入我国后,被作为指导计划经济的理论,虽有发展,但终究没有形成学派。西方经济学则是指流行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政策主张,可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众多流派。这两种经济理论都无法直接应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必须经过“去粗取精”,成为自己的理论,方可被用于指导我国经济建设,这也应当是当代中国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前,我国高等学校和学术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统天下,西方经济学没有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经济学的大量涌入,打破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两种经济学并重的局面。
从“一统天下”到“两家并重”,对我国经济学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而绝不是退步;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要求的,并且就其主流来说,已经对实践发挥了良好的作用[2]。
经济学的价值在于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而科学性和实用性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和证明,
不是谁人可以抬高或压低的。客观判断西方经济学,在当代中国,应当少一些主义之争,多一些务实的态度。
中国应当探索和建设自己的经济学,吸收古今中外经济学优秀成果,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发展之路。在这方面中国经济学家在不断努力,而且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中国经济学虽然距离成熟的经济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从已经取得的成果来看,可以肯定的说,中国经济学要取得的进展,必须弄清楚当代中国主流经济学的问题。立足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的发展需要,借鉴外国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解决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问题。如果不这样看问题,而是一味坚持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流地位,一切以前人的论断为依归,势必不能客观地看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研究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或正在确立的一系列原理,甚至还会对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怀疑和抵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着重点在计划经济,我们正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方式、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及分配制度,显然都不可能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那里得到答案。马克思逝世已经一百多年了,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怎么搞,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书本上不到答案。
西方经济学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学。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能把西方经济学作为当代中国主流经济学。因为社会制度不同,基本国情不同,并且实践证明,西方经济学主流经济学家对中国的很多预测都是错误的,中国经济学家必须探索中国自己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它的历史科学价值,这种价值是不可磨灭的:作为古典经济学,深刻揭露和尖锐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在建国初也确实发挥了发展经济的作用。
西方经济学也是一门科学,有它的理论体系,在一系列经济问题上有其参考价值,特别是对市场机制的分析,经济运行方式的研究,经济管理方法的研究,以及数学的应用等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当代中国主流经济学应是中国经济学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吸取国内外经济理论的精华,有助于中国经济建设的经济理论。认清当代中国主流经济学,对经济学的教育有重要作用。由于当今世界的主流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为了有益于学生的发展,教学时应当偏重于西方经济学,但不能奉西方经济学为圭臬,应以此为基础,研究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为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跃 《中国经济时报》 2005-03-01.
[2] 晏智杰.关于中国经济学的指导思想问题.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12.
当代中国经济论文篇2
浅析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新逻辑
【摘 要】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过去经济增长时代结束、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开启的新常态,这是中央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趋势的基本判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性原因是供需错配,“供给侧改革”包含产业层面的供给、要素层面的供给和制度层面的供给三个层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我国的供给侧改革理论是一种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供给理论的新思维、新逻辑。独具中国特的新供给经济学,就是通过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实现经济的持续高效增长,坚持的根本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常态 新思维 新逻辑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的讲话显示出中国的经济政策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思维,而这种变化并不是毫无征兆。在这之前,中国的经济政策更多地强调需求侧管理,即通过刺激需求来刺激经济增长,然而这种方式似乎在目前已经遇到了瓶颈,最高决策层适时推出供给侧改革。2016年5月1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中共中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在讲话中,分别就“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中等收入体”发表重要论述。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提出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的政策逻辑一脉相承,意味着我国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然而,中国的供给侧改革理论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逻辑、新思维,与西方供给理论有着显著的不同。
一、“供给侧改革”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本质
所谓“供给侧改革”,不同于以往那种从需求侧刺激经济的增长方式,它的强调制度供给,构建经济发展的新思维、新体制,以期通过供给端发力,破除经济增长的困境。即强调在供给侧实施结构优化、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具体来说,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坚持创新驱动,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就企业而言,就是要求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发展能力,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将企业发展方向锁定在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经济目前难以通过需求端的刺激实现有效增长,必须实现经济结构由不平衡向较为平衡状态的转变,这也是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激发生产活力、打造经济“升级版”的过程,这在客观上尤其需要发挥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作用,即力求在短板上增加有效供给。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