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竞赛试卷100题(上)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竞赛试卷100题(上)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竞赛试卷1. 下列有关课内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如“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B. “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表示兼任官职的词语有“领”“兼”“摄”。C. 古代学校又称“庠”“序”“太学”,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jiàn),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教学人员称博士、助教等,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D. “君子”一词出自《易经》,后被孔子引用并上升为士大夫和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君子”就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错误,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祭酒。教授是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的学官。故选C。2. 下列选项对句子中所含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指农历七月初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下九:古人以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B. 黄白术:产生于中国战国时代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C.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为“总角”。这里指代少年时代。D.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古时计算时间按十二地支将一日分为十二时辰。“黄昏”是“戌时”(相当于现代的晚上7时至9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产生于中国战国时代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错误,黄白术是炼丹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以黄喻金,以白喻银,总称“黄白”。企图通过药物的点化,变金属(铜、铅、锡等)为金黄、或银白的假金银,又称“药金”或“药银”(即各种合金)。制取“黄白”的方技,即称“黄白术”。故选B。3. 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策问或委派大臣主持。殿试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B. 明清
两代在京城举行的会试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者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员。C. 宗法,古代以社会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D. 宗子,指嫡长子。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以社会为中心”错,应是“以家族为中心”。故选C。4. 下列文化常识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望”为农历每月十五,既望为农历每月的十六。B. “暮春之初”中的“暮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C.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阳”为山的南面,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D. “汉末建安中”中所提到的“建安”是汉献帝年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
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此题B句中“指春季的第一个月”错。“暮春”为春季的末一个月。故选B。5.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耄耋为八九十岁;期颐是一百岁;“花甲重开”为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是一百四十岁。B. 古代所谓的“五礼”是五种礼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凶礼,冠婚的事为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平礼。C.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D. 古人坐席也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就是尽量把身体往后坐一点,表示谦恭;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不因饮食而玷污坐席。【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作为新考点,文化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B项表述错误,古代“五礼”是指: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故选B。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词根据
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B. 词是兴于唐代胜于宋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因为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C. 苏轼的词改变了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词风,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D. 旧体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古体诗,唐代以后的统称近体诗。【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D项,旧体诗的分类不是按时间划分,而是按诗的形式。唐代以后的不能通称为近体诗。所以选D。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7.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对帝王敬称陛下,对皇太子、亲王敬称殿下,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敬称令、尊、贤等。B. “晋侯”“秦伯”称呼中的“侯、伯”是官职,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官职。C. 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后来加上变宫和变徵,形成了一个七声音阶。D. 笄礼,汉民族女孩成人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是古代嘉礼的一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侯、伯”是官职,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官职”错,“侯、伯”是用爵位称呼,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故选B。8. 下列有关课内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
确的一项是(     )A. “知峨眉县”意思是担任峨眉知县。宋代多用中央机关的官做县官,称“知县事”,后简称为“知县”。B.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C. “山东”,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D. 从妹,就是堂妹。用“从”称呼,指亲属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子指的是侄子,从兄指的是堂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C项,“指的就是这个地区”错。“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故选C。9.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今人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方法,后两种是用字方法。B. “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始于晋荀勖。经,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儒家经典;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四库全书》就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C. “期功”,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亲疏分为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月,小功服丧五月,亦用以指五服之内的宗亲。D. “京畿”,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文秘常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B项,“经,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子,指儒家经典;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表述错
误,经,指儒家经典;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其他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故选B。10.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 单于是汉代匈奴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号,后世鲜卑等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也称单于。B. 社稷:“社”,指土地之神;“稷”,古指谷神。社稷后为国家的象征。C. 古人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或元旦,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或正月半或灯节。D. 兵部尚书,主要负责兵部的文秘工作,兼有参谋职能,但是没有实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但是没有实权”错误,兵部尚书,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故选D。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八荒”,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后泛指周围、各地,犹称“天下”。B.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行伍”,古时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后来泛指军队。C.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即为六经,指《周易》、《论语》、《诗》、《礼》、《乐》、《春秋》。D. 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指对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
爱。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C项,此处六艺,指《易》、《书》、《诗》、《礼》、《乐》、《春秋》。12.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 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餔)时。B. 古时夫称为婿。夫之父为舅,夫之母为姑,连称为舅姑。妇之父母与婿之父母相谓为 婚姻。弟兄的妻子互称为连襟,合称为妯娌。C. 古人以牛羊豕三牲。祭祀时三牲齐全叫太牢;只用羊豕不用牛叫少牢。D. 古代中央的监察官对百官进行纠弹,谏官对皇帝进行规谏。监察机构御史台又称宪台、肃政台等,所以习惯上把监察官称为台官。【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B项“弟兄的妻子互称为连襟,合称为妯娌”错,应该是:弟兄的妻子之间,就是妯娌;的丈夫和妹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是连襟。故选B。13. 下列
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B. “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C. “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指前往做官。D.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致政’'致仕’指前往做官”错误,“致政”“致仕”指辞官或退休。故选C。14. 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B.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 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文学常识。C项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长子不一定是嫡长子。15. 下列出自课文的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指臣子朝见君主,春见曰朝,秋见曰觐。另外,也可指宗教徒朝拜圣地、圣像等。B.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东宫,即太子。太子是
指封建时代君主的嫡长子,也即是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D. “子路拱而立”:拱是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太子是指封建时代君主的嫡长子”错,太子不一定是嫡长子。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虽然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但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获得册封),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故选B。16. 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公车”,汉代官署名。只有臣子上书和征召时才能由公车接待。“下车”指官吏初到任。B. “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C. 在中国古代,连坐是指因一人犯罪而使有一定关系的人(如亲属、邻里或主管者)连带受刑的制度。D. 父,古代既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也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后面,如“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只有臣子上书和征召时才能由公车接待”错误,臣民上书和征召都可由公车接待,非臣子专有。故选A。17. 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B. 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C. 隋时首次开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始。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诗赋。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后来,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D. “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错误,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故选A。18. 下列句子中所含的古代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元嘉草草”:元嘉,宋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年号一旦确立一般不轻易更改,历代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B.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C. “扪参历井仰胁息”:参、井,均为星宿名。古代天文学家把黄道(太阳和月亮经过的天区)的恒星分为二十八星宿,与地上的州城相对应,称为分野。D.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出官,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为出官。【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A项,“年号一旦确立一般不轻易更改,历代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错。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另
外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故选A。19. 对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古代科举制中有“连中三元”的说法,“三元”分别指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B. 中国自古就有重礼节的优良传统,谦称可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如“家严”、“小子”、“小女”、等;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如“令尊”、“麾下”、“夫子”等;贱称表示对对方的侮辱、轻视,如“贱妾”、“竖子”等。C.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传”是一种文体格式,用以记述人物事迹;而《春秋左氏传》中的“传”是一种古籍注释体例,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D. “察茂才”、“举孝廉”是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人才,任以官职,而“征”“辟”不同,征辟制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这类题需要平时的识记与积累。B项中“'小子’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贱称表示对对方的侮辱、轻视,如'贱妾’”表述错误,“小子”是贱称,“贱妾”是谦称。【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师点睛】文言文中的称呼:家人的称呼: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令亲——尊称对方的亲戚;令高足——尊称对方的学生。家父——谦辞,对人称自己
的父亲;家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母亲;家兄——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哥哥;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亲友间礼貌称呼: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兄弟妹称——家兄、家弟、舍、舍妹。兄弟代称——昆仲、手足。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别人兄妹称——令兄、令妹。别人儿女称——令郎、令媛。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夫妻单方去世称——丧偶。鳏寡孤独 老师称——恩师、夫子。学生称——门生、受业。学校称——寒窗、鸡窗。同学称——同窗。2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黑,古代一种刑罚。B. “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C. “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朝中权臣或辅政大臣代理皇帝执掌国政。D.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答案】C【解析】【详解】                                                                                                                   C项,“由朝中权臣或辅政大臣代理皇帝执掌国政”错。应是“由皇后、皇太
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故选C。21. 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B. 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C. 《左传》,传说左丘明著,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D. 壮,古代三四十岁男子称“壮”;老,古代七十岁男子称“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D项,“古代三四十岁”错。古代三十岁男子称“壮”。故选D。22. 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相,丞相,皇帝下面最高行政官,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B. 季父,对最小的叔叔的称谓。古代兄弟排行用伯、仲、叔、季。C. 参乘,又称“车右”。古时乘车,警卫在左,尊者在右,故称。D. 婚姻,儿女亲家。婚,是指女方的父亲;姻,是指男方的父亲。【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警卫在左,尊者在右”错误,应该“尊者在左,警卫在右”。故选C。23. 下列对划线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至陛下,秦武阳变振恐——宫殿的台阶下面。古代
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台阶下面的人,请他们转达。B.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古代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在古代,通常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也不能一概而论。自称有时不称名,代之一些谦卑的称法,如“臣”“仆”等。C.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谷神的鼓声。D.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谷神”错,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故选C。24. 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罪己之诏,通常出现在君臣错位、天灾、政权危难之时,是帝王让臣子自省的诏书。B. 门客,是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时期。C. 封五百户,朝廷封功臣土地和人口,“封五百户”就是赏五百户的赋税作为他的薪金。D. 太保,是古代的三公之一,职位仅次于太傅,亦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之官。【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帝王让臣子自省的诏书”错,罪己诏是帝王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的诏书。故选A。25. 下列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人杀掉,其他人等收为奴婢。B. 宗庙,古代贵族、名人供奉祖宗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C.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
单称“朔”。D. 太子,封建社会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能力。B项,“贵族、名人”错误,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供奉祖宗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故选B。26. 关于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祖道”是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B. “子”是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如男子、士子、舟子、才子等都是这种用法。C. “寡人”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D. “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B项,“对男子的通称”错。“子”应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子。先秦诸子。男子、士子、舟子、才子等都不是尊称。故选B。27. 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谒者”,官名,春秋、战国时期置,为国君掌管传达、接待宾客及赞礼的工作。B. “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C. “关外”,地理区域名,指山海关以东地区,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D.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睚眦必报是指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
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指山海关以东地区”错误,战国时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称为关外。故选C。28. 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成语“菽水之欢”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B. 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汇比较丰富,如“拜”“授”“封”等表示授官,“升”“拔”“擢”等表示升职,“贬”“谪”等表示降职,“罢”“免”“除”等表示罢官。C. 古代常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按旧制,凡为长辈如祖父母、伯叔父母、未嫁的姑母等,平辈如兄弟、妹、妻子等服丧,均穿期服。D. 孝廉、秀才都是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一种科目,“孝廉”即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秀才”即优秀人才。明清科举考试中,以生员为秀才,以举人为孝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除’等表示罢官”错误,“除”指授予官职,而非罢免官职。故选B。29.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它原是周天子专用,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也为诸侯所用,演变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B. “笞刑”,又叫杖刑,用荆条或竹板拷打犯人的背、腿、臀。C. 年
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永元中”“阳嘉元年”“永和初”“赵惠文王十六年”都是用的年号纪年。D. 东汉班固所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共229年的历史,行文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有较大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赵惠文王十六年’都是用的年号纪年”错误, “赵惠文王十六年”使用的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故选C。30.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径就荒”中的“三径”,源于西汉末年的蒋调,他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三径”成为隐士的代称。B. “序属三秋”中的“三秋”是指季秋,就是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C. “舍簪笏于百龄”中“簪”指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是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簪笏”代指官
职。D. “除臣洗马”中的“洗马”是职官名。汉为东宫官属,太子外出,则导威仪;晋以后职掌图籍,隋称司经局洗马,历代大致因袭,清末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三径’成为隐士的代称”表述错误。“三径”应该指“隐士住处的代称”。故选A。31.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当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长吏,指职位较高的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所以“秩”,可以指官员的俸禄,也可以指官员的品级。B. 符是朝廷封官、传达命令和调兵遣将的凭证,剖分为二,执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C. 封禅,历代帝王都把封禅作为国家祭祀大典,封指祭天,禅指祭地。D. 棨戟,有套的戟,古时官吏出行时用做前导的一种仪仗,其作用与柳永《望海潮》中“千骑拥高牙”中的“高牙”相似。【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执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错,“符”合二为一方生效。故选B。32. 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B. 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务。C. 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
的小老婆。D. 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错,文中意思应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故选A。33.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B. “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C. “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D. “大计”是明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内艰”,古代指遭逢母亲丧事,而不是遭逢父母丧事。故选A34.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     )A. 七庙,天子的宗庙。即帝王设七庙供奉祖先,太祖庙位居正中,其左右各为三昭三穆。后世以“七庙”作为王朝的代称,《过秦论》中的“七庙隳”就是指秦朝灭亡。B. 终丧,守完父母的丧期。这缘于古代的“丁忧”制度。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一般须停职守丧三年,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起复”。C. 农桑
本指种地与养蚕,后来泛指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就是指导农业生产。D. “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C项,“指导农业生产”错。劝课农桑不是指导农业生产,而是鼓励督促农业生产。故选C。35. 下列各项中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席位常以左为尊,职位常以右为尊,如“归国,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B. 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C. 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用钟鸣鼎食指代名门望族,如“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D. 庙号是古时君主、大臣死后在太庙供奉所称的名号。【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庙号是……大臣死后……”错,庙号是古时君主死后在太庙供奉所称的名号,大臣是没有的。故选D。36.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晋之好”,原指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后来也把男女之间的婚姻称作结为“秦晋之好”。B. “寡人”是古代君王、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后来成为秦始皇一人专用,再后来平民也能使用。C. “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办事官吏的敬称。D. “大夫”是官职名。古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也是一般任官职者之通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
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再后来平民也能使用”错,平民不能使用。故选B。37. 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制书,即制式文书,是朝廷大员颁布重要法令或褒奖惩戒官员时采用的专用文书。B. 弃市,为死刑的一种,自商周即有。《礼记》:“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即在人众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用于处决某些罪大恶极者。C. 大理即大理寺,是宋代的司法机关,长官刑事案件的审理,长官为大理寺卿。D. 节,符节,是中国古代君主派出的使节所持的凭信,用于代表君主出征、节制方面、监察、办理重大案件、出使外国等重大事务的证明。【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朝廷大员”错误,制就是皇帝说的话。所谓“天子之言曰制,书则载其言”。在周代,帝王的命令叫命。秦始皇灭六国后,改命为制,“制”即成为用以颁布皇帝重要的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故选A。38. 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 齐衰:一种丧服,古时父母去世后,子女要身着丧服,表示孝敬和哀悼。B. 遮道,又称“拦路”“借留”,典出东汉寇恂,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C. 太傅:东宫官职,负责教育太子,一般作为实权性
的官衔赐给重臣肱骨。D. “刑部”又称“秋官”“宪部”,与吏、户、礼、兵、工并称古代六部,负责审定律令及审核刑狱。【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一般作为实权性的官衔赐给重臣肱骨”错误,一般是荣誉性职位非实权职位。故选C。39. 下列对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曹,掾史,掾属。“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B. 偏将,副将,将军的辅佐,此官制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将军拜授的。C. 实封,食邑制度之一。封户有虚实之别,其封国并无疆土,封户亦徒有虚名,唯加实封者,才能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D. 改元,指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不可以改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同一皇帝在位时不可以改元”错误,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直到明代才规定一帝一元。故选D。4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母忧,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
丧。B. 谥号,古代皇帝、贵族、大臣等人死后根据生平事迹给予的带有褒扬的称号。C. 蒙尘,本义是指蒙受风尘,古代多指君王因为战乱,逃亡在外,是委婉说法。D. 行在所,也称“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有时也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带有褒扬的称号”错误,谥号有褒贬。故选B。4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府,三公官署,属中央一级的机构。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B. 两千石,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因其官秩为二千石,故以“二千石”代称。C. “役”的本义是服兵役,戍守边疆。如《归去来兮辞》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的“役”就是它的本义。D. 君侯,秦汉时称列侯而为丞相的官员。汉以后,用为对达官贵人的敬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既自以心为形役’的'役’就是它的本义”错误,“既自以心为形役”的“役”是“役使,奴役”的意思。故选C。42.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字,或称小名、乳名,是孩子出生后父母给起的昵
称,供父母长辈、亲近之人称用。B. 致斋,指精致的书斋学舍,内涵文房四宝,琴棋书画,茗香绕竹,无不精致,文化韵味浓厚。C. 和亲,即和戎、和蕃,指封建君主为免于战争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D. 箕踞,席地而坐时,两脚岔开,形状像簸箕一样。这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致斋,此处指行斋戒之礼以致敬。故选B。43.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休沐日,用于休息和洗头的假日,是始于汉朝的五日一休沐的休假制度。B. 元年,在位之君或即位新君改换年号称建元。用新年号的第一年称元年。C. 耆老,六十岁为耆,七十岁为老。古代专指德行高尚、受人尊敬的老人。D.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在位之君或即位新君改换年号称建元”错误,王朝初立时颁布年号则称为建元,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称为改元。故选B。44.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冠军,冠军将军。本指列于诸军之首。今常指体育运动等竞赛中的第一名。B. 宰相,古代辅佐君王掌管国事的最高长官的通称。通常和丞相的职位相当。C. 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朝廷下达诏书,为防有泄露,用皂囊封缄,故称。D. 逊位,也称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
务和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古时朝廷下达诏书”错,是臣下上奏事情,为防有泄露,用皂囊封缄。故选C。45. 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B. “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C. “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D. “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答案】A【解析】【详解】A项,“借指读书人”错。“布衣”指平民,非读书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故选A。46.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B. 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C. 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D. 参军,官名“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中的参军蒋琬,后来其范围逐渐扩大,如文中的中兵参军。【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C项,“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说法错误,应是“宦官是专供皇
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故选C。47. 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槊,长矛。马槊,中国古代冷兵器,是槊的主要形态,是重型骑兵武器。B. 饷道,古代作战时后勤保障的通道,专门用于运送粮食和转运伤员。C. 故老,古代常指地方上很有社会声望的年高而见识多的人,“宾礼故老”就是将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像宾客一样敬重。D. 后生,年轻人、后辈,《论语》中有“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之语。“卿宗后生”即“爱卿家族中的年轻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转运伤员”错误,饷道是运送军粮的道路。故选B。48. 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B. 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帝王私访。C. 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 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
项,“古代专指帝王私访”错误,还包括有身份的官吏。故选B。49.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刺史,古代官职名,汉武帝时在全国分设十三部(州),每部(州)设置刺史一人,巡行郡县,“刺”有检核问事之意。B. 臣请就汤镬: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镬,古代的一种刑具。C. 祠部是东晋时设的以祠部尚书为主官、掌祭祀之事的官署。朝代不同,其主官有不同的称呼,管辖的部门也有所不同。D. 天子射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镬,古代的一种刑具”错误,镬,不是古代的一种刑具,如大盆,用以煮食物的铁器。故选B。50.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各部首长称为尚书,副首长称为侍郎。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B. 古代床有两用,既可以用作卧具,又可以用作坐具。如《孟子·万章上》“舜在床琴”,就是用作坐具。C. 唐初设翰林院,这是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也是中央机关。
负责为皇帝草拟诏令、应和文章。D. 鼎是上古的烹饪器,钟鸣鼎食是贵族奢侈生活的一个方面。【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唐初设翰林院,……也是中央机关”错误,翰林院不是中央机关。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故选C。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