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现象的形成原因与引导策略
摘要:"佛系青年";当前已经成为社会公共范畴内的热点问题, 并成为青年体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他们以只关注自身、淡然处世、不争不抢为标签, 将佛教理论中无欲无求的宗教主张进行加工和修饰并引用到自己身上, 迅速演变成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本文立足"佛系青年";的体特征和表现形态, 分析该现象产生的逻辑根源, 并由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 "佛系青年";; 亚文化; 生活方式; 体特征; 价值观;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激发青年的创造性、积极性和创新活力,不仅能提高青年体的社会融入程度,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更能发挥青年体的引领和创新作用,营造充满热情、创意和活力的社会氛围。而以无欲无求、一切随缘、不争不抢为口号的"佛系青年";则成为一种社会讨论热点。这些青年在现实生活中只关注自身,对外界事物采取漠然态度。这一现象下所隐含的亚文化特质是"丧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并成为当前青年体亚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
一、"佛系青年";现象的表征解读:丧、反叛、逃避
"佛系青年";最初是作为一种网络流行语借助网络社交平台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含义引用了佛教所主张的空、虚、无等理论,简单理解即为无所谓,怎样都行,看开看淡,一切随缘的生活态度。在网络世界中流行这样一副"佛系青年";的自画像:一个青年人身穿僧衣,端坐在莲花台上,左右各有两个大字"佛系";,青年。莲花台两侧则分别写着慈爱、宁静。青年人表情固然祥和淡定,但眉眼间却含有嘲讽和戏谑之意。"佛系";一词最初源于日本,某杂志将只关心自己兴趣爱好,保持熟悉生活方式,没有时间也不愿意因谈恋爱而消耗时间和改变生活现状的青年男子称为"佛系";男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传播,"佛系";一词迅速进入我国,并在社交媒体中发展成为讨论热点,由此引发了"佛系青年";"佛系追星";"佛系生活";等一系列网络词语。
在当前的网络世界中,"佛系青年";一般有两种理解意义,一种是对特定生活态度、生活方式青年体的统称,另一种则是青年体的一种自嘲行为,强调一种在现实生活重压之下的自我减负。因此,"佛系青年";文化既可以看作部分青年体的精神家园,也可以看作部分青年体的精神。"佛系青年";现象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范围内的广泛讨论。
1."丧文化";的延伸和发展
"丧文化";是在"80后";"90后";沉重的工作、生活压力中诞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工作任务重、经济压力大、赚钱困难、房价居高不下等生活现象缔造了"丧文化";,部分青年企图从"丧文化";中获得自我救赎。尤其是对于"90后";"00后";的年轻人,现实生活中因学业、家庭、事业以及情感的不顺带来的打击和挫折会让他们失去希望和目标,陷入失望、颓废的泥沼中。"丧文化";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以"废柴";"葛优躺";的自我调侃为典型代表。"丧文化";的流行是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一个典型缩影,代表了青年社会心态的体焦虑。以"葛优躺";为例,这张来自20世纪90年代的电视剧照片迅速在互联网平台上爆红,图片上的人物仪表糟糕,表情呆滞,行为举止惹人鄙夷和厌弃,宛如灵魂出窍,瘫痪一样斜躺在沙发上。这张图片本身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代表着对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坐享其成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状态的嘲讽和鞭挞【2】。然而在互联网平台中,众多青年却兴起了追风和模仿"葛优躺";的热潮,甚至将其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标签,向主流所提倡的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精神提出质疑和对抗。
90后10大影响力人物
"佛系青年";现象的诞生是"丧文化";的一种延续,两者互相补充,互相影响。"佛系青年";中的"佛";和"葛优躺";背后所代表的颓废、忧伤、慵懒、不思进取有逻辑上的内在关联。需要指出的是,"丧文化";强调的也不是完全的丧,彻底的丧,而是表面丧,内心不丧。部分青年体自称"佛系";,实则是在巨大生活压力下的一种调侃和自嘲,并借此进行自我娱乐和精神纾解。因此,这部分青年无论是自称"丧";还是自称"佛系";,本质都是在终日疲惫的生活道路上暂时停歇,以自嘲的精神获得片刻的心灵宁静之后再次轻装上路。
2. 对传统主流文化的消解和重构
和"丧文化";同源的"佛系青年";现象本质上是对传统的主流精神态度的一种反讽、抵抗和挑战,因此,也构成了对传统主流文化的消解和重构。
"佛系青年";的主体为90后、0 0后青年,这是被冠以"叛逆";、"怪异";标签的一人。他们出生和生活在社会转型剧变时期,新媒体诞生并繁荣发展,互联网技术推动社会、世界日新月异,科技发展促使生活更加便捷,而社会的飞速进步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尤
其是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工作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阶层的相对固化,从社会低阶层通往上层的空间逐渐变得狭小。越努力越幸运,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生活和工作口号越来越难以在青年体中唤起共鸣,甚至引发青年体的反感和抵触,因此,也就出现了与之完全相反的"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轻松";"都行,都可以,没关系";等口号。
一是漠视人生理想,忽略个体责任。"佛系";现象所强调的无欲无求反映了这部分青年缺乏动力,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争不抢,不在乎输赢的心态,没有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在学习中分数靠天意,考试随缘,只要不垫底就心满意足;在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种慵懒的人生态度折射的是青年体漠视人生理想,缺乏个体责任感的心理状态。二是社会责任意识、家国意识薄弱,缺乏使命感。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中强调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提倡为集体牺牲自我。尽管在互联网时代,个人意识觉醒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对这种传统主流观念造成冲击,但是集体意识在中国人的观念和思想中仍旧根深蒂固。"佛系青年";现象对传统观念中的社会责任主体,家国意识和家国使命感造成巨大的冲击和颠覆。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传统主流文化都强调个人在社会中应当扮演好各自的角,承担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而"佛系青年";则强调一切都无所谓,一切
看天意的生活态度,在涉及法律、道德等原则性问题时,"佛系";观念有可能造成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崩塌,甚至整体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另外,"佛系";亚文化诞生之初强调的就是关注自我,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在首位,所有事情都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一切顺其自然。这种所谓的"佛系";态度表面上是将一切都看淡,不争不抢,实则是对现实责任的逃避,甚至是将个体从家国这个集体中剥离出来,在"佛系";态度的影响下,部分青年人的家庭观念不仅日渐淡漠,甚至对国家、民族的意识和感情也逐渐淡薄,国家如何发展、民族如何进步都是于己无关的事情,何必庸人自扰。
二、"佛系青年";现象的生成逻辑:压力、需求和逃避
1. 社会重重压力,高层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亚文化的产生往往和外部社会因素息息相关。"佛系青年";亚文化就是由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压力催生而来的。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经济、文化、政治上都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同时也面临着振荡的社会转型剧变,尤其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财富的迅速累积,人们的工作、生活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青年体主要以"
90后";"00后";为主,他们生长在和平时期,物质生活比较优越,因而他们对工作、生活的需求和父辈、祖辈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社会需求按照从低到高分为五个阶段:生理、安全、社会交际、尊重和自我价值需求。社会的飞速发展,物质财富的积累促使人们的社会需求从低级需求向高级需求进发,从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到获取尊重、爱、关怀以及实现个人价值进行转变。而社会重重压力,需求实现的不均衡很容易让青年体感受到挫折和打击,当看到他人获取更高层次的需求时,往往会感到羡慕、嫉妒,对自己感到失望、不满。多种情绪的交叠、累积给人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重重压力下,这些青年会故意以超然脱俗、放下一切、不争不抢的生活态度来麻痹自己,这种心态的回归会促使人们降低对需求的要求程度,适当放低目标和期望,给自己留下更大的喘息空间,从而将自己从压抑的状态中适当解放出来。如,当一个青年员工升职无望的时候往往会悲观、失望,对其他人感到嫉妒,经历过心理状态的自我折磨后,他会适当地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以工资随缘、升迁随缘的心态给自己适当减压。
2. 多元文化思潮冲击下的价值观紊乱
社会的转型往往面临社会思潮的巨变,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传统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在不断受到挑战,西方文化和思潮借助高新技术的便利性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以后现代主义为例,它强调对传统文化、思潮的解构和重建,和互联网时代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有着内在一致性。青年体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更加强调关注自我,关注内心,崇尚自由和解放,自然而然地对传统主流文化思潮产生质疑和反叛。如,当前的网络媒体平台中经常出现这样两句流行语:"人艰不拆";"活在当下";。这两句流行语可以很好地解释"佛系青年";的心理状态。正是因为人生艰难所以要活在当下,避免庸人自扰。在这种背景下,青年体往往向往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上的解放,渴望从传统主流文化视域下解脱出来,不承担家国使命、社会责任、道德义务等,只享受当下的生活,真真正正彻彻底底地为自己而活,甚至主动驱逐和逃避远大的人生理想,卸下家庭、社会所寄予的期望。
3. 网络媒体提供平台,从众心理推波助澜
"佛系青年";现象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是时代背景的产物,是青年体社会心态、价值观混乱的产物,更可以说是网络媒体推动下青年从众心理的产物。新媒体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当下青年体成为社交软件、网络平台使用的主体力量。网
络在青年体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分量,从多个层面影响和改变着他们工作和生活的方式,网络平台、社交论坛和社交软件就成为青年体交际、沟通的重要精神家园。各种基于网络而发展起来的亚文化也会迅速在青年体中传播起来,并获得广泛的支持和参与。"佛系青年";亚文化正是典型代表,"佛系";男子一词最初是从日本杂志诞生的,在日本的社交网络中得到广泛推崇和追随,之后借助网络媒体传入中国,并在论坛、、微博平台等地方迅速传播。网络媒体上的新颖信息往往更容易吸引青年人的目光,在猎奇心理、从众心理的推动下,人们或自发地或被动地以"佛系青年";自居,一部分人从内心真正认可自己为"佛系青年";,另一部分人对这一体并不完全认可,而是出于追赶潮流的心理主动向这一体靠拢,因此,"佛系青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广泛,并借助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发展为一种青年亚文化。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