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迷航3影评(6篇)
星际迷航3影评(一)
今年是《星际迷航》系列诞生50周年,“星际迷”们举办各种活动庆祝。
从20世纪60年代,编剧吉恩·罗登贝瑞提出构想,经过50年的不断发展完善,如今《星际迷航》已经成为由5部电视剧、1部动画片、十余部电影组成的全世界最著名的科幻影视系列。它与《星球大战》比肩,并称太空科幻界两大“擎天柱”。科幻迷们也因《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两大系列而有不同的“表态站队”。有一种近乎于哲学上“唯心与唯物”的派系之分别。
或许因为没有“从头看起”,中国的电影观众对《星际迷航》系列并无太多的怀旧情结,但在观影《星际迷航3》时,还是忍不住为电影瑰丽的想像和恢宏的场面点赞。《星际迷航》系列可谓:“太空时代的大航海”。
观众张小表示,她在看完电影之后,先是被电影呈现出的“未来感”所折服,其后更被“进取号”船员们的勇敢探索、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染,“电影三观超正的。”橙天嘉禾影城的工作人员钟小表示,《星际迷航》不仅有完整的价值观念体系,更有一定的科学体系做支撑,“比如翘曲飞行、虫洞、三维传输器、全息幻觉甲板等,这些虽然是幻想,但不是乱想。”
星际迷航3影评(二)
《星际迷航》系列到今年2016年已经50年,1966年开播的剧版《星际迷航:原初》是这个系列的诞生之作。之后相继出了5部电视剧,1部动画片,12部电影。新上映的《超越星辰》就是衍生电影的第13部。厚重的历史和沉淀,让《星际迷航》系列成为最为期待的电影系列之一。《星际迷航3》是星际系列的重启版第三集,自从该系列重启开始,就一直是J·J·艾布拉姆斯担任影片的导演,而这一次导筒交接到了曾经指导过史上最烧钱的电影《速度与激情》系列的第三部至第六部的华裔导演林诣彬的手里。林诣彬善于利用警匪智斗,飙车漂移,硬碰硬的视听体验,在保证酷炫的银幕镜头之外,给观众带来的是极为爽快的体验。
这部由林诣彬主导《星际迷航3》,在剧情和编剧方面中规中矩,并不突出,框架主旋律,有点套路中规中矩,但节奏很好高潮迭起,有笑点有悬念,强调探索和勇气冒险精神,于是他加了和外星人打斗和很劲爆的摇滚乐。动作戏上乘,画面赏心悦目,一切很符合林诣彬的风格。
而作为好莱坞经典系列电影《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中国区代言人,张杰演唱的好莱坞热门科幻巨制《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中国主题曲《Lost in the Stars》也再适合不过了。
张杰参与多部影视剧主题曲的演唱,例如电影《道士下山》主题曲《一念之间》,《窃听风云》主题曲《勿忘心安》,《王之王》主题曲《徒手》和电视剧《何以笙箫默》主题曲《My Sunshine》,《古剑
星际2剧情奇谭》主题曲《剑心》等都获得了广泛传唱。而这次度身定做般的演唱好莱坞热门科幻巨制《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中国主题曲《Lost in the Stars》,全英文的诠释,在演唱技巧和情感上,也算是一种突破。
歌曲在8月份一经发布便掀起了收听热潮,很多乐迷表示这一次听到了不一样的张杰。而在前不久曝光的MV中,加入炫酷电影画面剪辑版的音乐录影带画面,更像是一部带有情怀的电影预告片,配合着歌曲旋律和歌词所带出来的场景感,配合极速和火爆的画面,让人彻底感到歌曲仿佛是为电影量身定制,毫无违和感。当然在参加影片中国首映礼时,张杰也谈到自己创作时力求用音乐营造遨游星空的感觉,他将自己对爱的理解化作创作时的动力与灵感,最终带来耳目一新的效果。
歌曲由充满神秘感的前奏开始,轻快的节奏贯穿全曲,营造出浪漫而明快的氛围,编曲略带虚无缥缈的迷幻点缀,配合流行悦耳的旋律,与电影的场景、情节无缝融合。张杰的音细腻温暖、高亢清亮,有一种坚定而自信的力量。而乐迷津津乐道的“欧美范儿”也成为这首歌曲有别于以往的一大特,张杰的创作从一开始就立意明确,无论是曲风、歌词还是演唱,都体现出成熟的创作与演绎水准。而国际知名音乐制作人Venus Brown恰到好处地凸显了张杰独特的唱腔,让我们听到了更国际化、个性鲜明的张杰。
好莱坞电影与中国明星的捆绑宣传已不是新鲜案例。而选择在音乐上共同发力的《星际迷航3:超越星
辰》和张杰,为这种跨国合作提供了一种更理性的示范,音乐与电影的关系本就密不可分,而一首如《Lost in the Stars》这样切题和流行度、关注度极高的作品就是对电影最好的宣传。
-----
星际迷航3相关:
星际迷航3影评(三)
20世纪以来,太空探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大银幕上,太空科幻更是科幻电影金字塔塔尖,是科技与想像力的华丽共舞。今年是《星际迷航》系列诞生50周年纪念。9月2日,《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在内地上映。对于没有“星际”情结的中国观众而言,《星际迷航3》中最为“辣眼睛”的就是那些瑰丽的太空想像——酷炫的“进取号”、令人伙呆的舰船大战、360度折叠的约克城。而这些年,随着《星球大战》、《地心引力》、《星际穿越》在内地的上映,一股太空科幻热蔚然形成。
星际迷航3影评(四)
好莱坞的太空科幻电影红红火火,其背后是实力雄厚的太空科幻文学。
如今,国内兴起“太空科幻热”亦有“太空文学”支撑。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获得世界科幻文学最高荣
誉雨果奖,刺激了国内科幻文学。但中国的科幻产业,仅仅从IP的源头——文学创作这一环节来看,用贫瘠来形容也是丝毫不为过的。相较于美国完善的科幻产业链,中国国内的科幻产业化规模还比较小,核心层的职业科幻作家不到10人,可以从事科幻编剧、制片、项目管理的资深人员更是凤毛麟角。从出版市场规模而言,中国科幻文学规模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
科幻文学创作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对工业化水平要求高得多的太空科幻电影了。从制作上而言,投资大,制作周期长,后期特效复杂,这并不符合目前影视产业“赚快钱”的投资理念。这也是《三体》电影化一波三折的原因之所在。刘慈欣感叹说:“我们在看到中国科幻的‘增长’同时,也要
看到短板。”中国科幻电影,尤其是太空科幻尚有漫漫长路。
星际迷航3影评(五)
这些年,《阿凡达》、《地心引力》、《星际穿越》、《星球大战》系列、《星际迷航》系列等太空科幻电影接连在内地大银幕热映,票仓爆棚,表现亮眼。其实,不仅仅是在大银幕上,中国在航空航天方面取得的喜人成果更让国人欢欣鼓舞,“太空科幻热”蔚然形成,甚至不少中小学生立志做太空宇航员。那么太空科幻究竟美在何处?
影迷张小表示,首先,太空代表了人类的未来,对太空的探索就是对宇宙的探索,解释的是“从哪儿
来到哪儿去”这样的终极哲学命题,“太空科幻好看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未来感。我还记得《地心引力》上映那会,看到宇航员在太空漫步,那种身历其境的感受,真是让人难忘。”影评人孤烟则认为,之所以出现太空科幻热,跟我们身处的时代不无关系,“现在各个国家都很重视太空探索,从长远讲,未来人类向太空移民或将成真。”
而记者梳理发现,优秀的好莱坞太空科幻电影,不仅仅好看,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有强大的科技支撑。科技迷刘先生告诉记者,“不要小瞧好莱坞大片里的黑科技,认为它是痴人说梦,其实优秀的科幻都是超前的。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早就实现了。更何况,好莱坞大片里的黑科技都是有一定技术支撑的。”以《星际迷航》为例,在《星际迷航》的专门技术手册中甚至能看到制作者为“进取号”的翘曲飞行编写的基本公式。
钛媒体(融合科技媒体和通讯的新媒体TMT)的作者“做书君”认为:“太空科幻不仅帮助我们构想未来,也有助于我们接近未来。每一部太空科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