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学》期刊检索
2008年第一期
篇名作者页码
《弦歌雅韵》序王文章; 5-7
《枯木禅琴谱》研究及作者考证司冰琳; 8-15+7
两腔三调:荡里姚傩仪式音乐唱腔的原生分类概念及其文化内涵解析孟凡玉; 16-27
畲族仪式音乐与盘瑶仪式音乐文化之比较蓝雪霏; 28-43
消失的“自由调”——拉魂腔自由性艺术特征及其在柳琴戏中的固定化转型孔培培; 44-51
山东鼓吹乐的流派及其划分魏占河; 52-57
民族音乐与艺术音乐的最后分野田耀农; 58-61
湘西“熟苗区”傩腔与世俗音乐的整合唐志明; 62-64
富裕的贫困——浅析山西省民间音乐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邱怀生; 65-67+93 清代以前存见的陈旸《乐书》版本状况单蕾; 68-72
三种唐、五代音乐文献佚文辑录与研究黄佳; 73-78 “三月不知肉味”新解陈四海;段文; 79-83 《马可波罗行纪》所载元代音乐史料钩沉李素娥; 84-87
老庄乐论的终极关怀精神胡山林; 88-90 情、字、腔三题张延春; 91-93
纪念何安东的历史意义李岩; 94-100
中华乐派——西方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音乐形象”叙事余峰; 101-106 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概论高洁;褚然; 107-112 分歧与弥合——新中国第二次声乐学术论争高潮回顾与思考郭克俭; 113-118 红的表述陈汝锦; 119-121 绿叶对根的情意——简论刘湲《土楼回响》的主题控制思维郭蓉; 122-125 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奖”评选活动的通知125
电视剧人物主题音乐创作论吴爱芳; 126-129 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及培养意何; 130-134 关于举办“歌剧《原野》上演20周年纪念活动”的补充通知134
体现“天才”——一个与作曲家相关的哲学命题赵露; 135-137 斯克里亚宾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和声手法研究王文; 138-144 音乐学家介绍145-146
2008年第二期
篇名作者页码
思想行为音声:中国仪式音乐民族志研究视域——试论仪式音乐研究会的学术宗旨刘红; 5-9+145
南侗“嘎老”名实考——兼论侗族大歌一词的多重内涵杨晓; 10-19
声漫山门——晋北庙会中的音乐级序张振涛; 20-28
安海雅颂南音社迎请郎君神像开光与安位仪式研究陈燕婷; 29-36+48
传统声乐理论的现实意义与郭兰英的成功经验都本玲; 37-41
扬琴琴竹的本土化李霞; 42-44
动生气韵的提出魏新民; 45-48
池州傩戏的“心理疗伤”作用王义彬; 49-53
置疑戏曲音乐四一拍记谱法刘广伊; 54-56+60
河南坠子在天津的流变及其成因初探曹宏凯; 57-60
河南省表演艺术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牛冬阳; 61-63
浙南民歌与民俗刍论章伟丹; 64-67
纪念黄翔鹏发现一钟双音30周年冯洁轩; 68-72
乐籍制度下的女乐与城市音乐文化程晖晖; 73-81+85
场域视角下的鼓吹乐文化解读孙云;王九筛; 82-85
琵琶演奏姿势的历史变迁刘美丽; 86-89
汉代乐人的社会身份郑燕欣; 90-92+100
古琴减字谱的编码与编辑方法丁晓君;叶婞婷;周昌乐; 93-96
音乐学论文的诗意表达——“批评与文艺:2007·北京文艺论坛”归思之三居其宏; 97-100
乐改与教改:秦胡系列科技成果的转化王平; 101-103+146 中国军旅音乐剧发展历程回顾杨媚; 104-107
钢琴曲《阳关三叠》采用音阶的多元因素罗仕艺; 108-111
音的采借张晓清; 112-114
另一种延续黄常虹; 115-117
女性的自我塑造与被塑造安小梅; 118-120
赵元任歌曲创作新论吴艳;戴雄; 121-123+144 贝泽勒“交往音乐”“表演音乐”的音乐社会学概念刘经树; 124-129
美国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郭小利; 130-134
传统与现代的“折中”——歌剧《彼得·格莱姆斯》的艺术特安宁; 135-140+134 勃拉姆斯音乐创作的革新苏向丽;李圆圆; 141-144
2007年第一期
篇名作者页码
中国青铜乐钟的音乐学断代——钟磬的音乐考古学断代之二王子初; 5-36
二胡之乡的学术研讨傅显舟; 36
论五弦取音法与东周编钟正鼓音列孔义龙; 37-50+132
庙会乐班家族——链接体仪式与家族仪式的象征文化(下)吴凡; 51-61+92
河北徐水县迁民庄南乐会研究谢穗; 62-68+92
山西梆子腔的早期形态及发展韩军; 69-73+132
清代台湾戏曲史料发微沈冬; 74-88+145
元稹《霓裳羽衣谱》辨析秦太明; 89-92
李焕之新时期的器乐创作及其艺术特蔡梦; 93-100+111
试析新时期大众音乐中女性意识的形成与社会环境解晓静; 101-104
音画统一与视听合一——电影音乐特性研究侯燕; 105-111
从《庙会》的古朴到《山花》的烂漫——蒋祖馨钢琴作品研究王晔; 112-116
音乐的生理学研究周为民; 117-121
简·谭教学理念的认知心理学解析凌俐;田许生; 122-125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中国手风琴音乐余冰; 126-128
中西音乐史研究与教学异同刍议胡丽玲; 129-132
德彪西《水中倒影》的和声游移特征陈飚; 133-136+88
阿尔班·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的人文寓意诠释张漪;杨燕迪; 137-144+125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46
2007年第二期
篇名作者页码
世纪人生百年学问——为缪天瑞先生百岁诞而作赵仲明; 5-13
“宏大叙事”何以遭遇风险——关于“新世纪中华乐派”的思考与批评居其宏; 14-25
一本“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西洋音乐简史》——“”时期撰写《西洋音乐简史》回顾蔡良玉;梁茂春; 26-36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研究王思琦; 37-43
李允中与天津近现代琴坛李凤云; 44-49
俞绂棠的生命轨迹与贡献杨和平; 50-54+43
朱载堉神道碑文注戴念祖; 55-61
对传统音乐中“重四宫”现象的再认识王志军; 62-66
弦管表演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上)——闽南民间祭祖仪式与弦管表演的实地考查与研究周显宝; 67-76
20世纪50-70年代的二胡曲创作吴晓勇; 77-80
女声学院二胡源流研究评述陈伟; 81-84+25+111 泉州南音概述王珊; 85-88
科尔沁蒙古族民歌旋法浅论姜国平; 89-91+36
“南九宫”之疑——兼述与南曲谱相关的诸问题郑祖襄; 92-99+140 “田连”考——嵇康《琴赋》中的上古乐人发隐刘正国; 100-104
《九歌》音乐特之文献研究米永盈; 105-111
礼乐与天象张向侠; 112-114+13
序列的流变王桂升; 115-121
西方现代解释学视野下的音乐表演何涛; 122-123+80
钢琴在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中的地位——兼论其与人声声部的合作陈琼; 124-127+49
钢琴考级中国作品的阐释语境冯往前; 128-130
音乐的熟悉性、复杂性、情感类别与偏好的关系研究黄虹;蔡黎曼; 131-140
《辽金元三史乐志研究》及其体现的音乐文献学方法刘玉珺; 141-144+91
2007年第三期
篇名作者页码
燕乐二十八调与苏祗婆五旦七声的关系李玫; 5-11
民间乐器作坊中的传统制笙工艺庄晓庆; 12-20+43
乡村礼俗与官方语境——内乡县宛梆剧团的生存空间及其恩主赵倩; 21-28
遂昌木偶戏的音乐及社会功能研究方莹; 29-38
试论《八段景》之源流耿玉琴; 39-43
闽台地区闽南方言民歌特王丹丹; 44-48+11
河洛大鼓艺人社会行为的初步分析马春莲;林达; 49-52
弦管表演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下)——闽南民间祭祖仪式与弦管表演的实地考查与研究周显宝; 53-62
从《韶舞九成乐补》的数理运演看古代音乐思想的范式特征罗艺峰; 63-69+145
史前礼乐制度雏形探源王清雷; 70-82
历代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研究现状述评康瑞军; 83-89
管平湖古琴打谱艺术探窥章华英; 90-109+52
手风琴艺术现状考量单建鑫;任志宏; 110-111+123 多元交融中西合璧——朱践耳《第六交响曲》艺术特钦丽丽; 112-115
多米尼科·斯卡拉蒂及大键琴音乐卞钢; 116-119+115 勋伯格序列音高组合中的传统因素陈乐燕; 120-123
西方文明及创新意识——以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与兴德米特《调性游戏》为例刘忠民; 124-126+69 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的尚悲偏向施咏; 127-134
“期待视野”与接受美学邹建林; 135-139
立足中国立场解读西方作品——西方音乐学会“西安2007第二届年会”综述朱玉璋;夏滟洲; 140-144+82
2007年第四期
篇名作者页码
传统礼乐文化的内在张力结构李宏峰; 5-13
浅析陈澧《声律通考》要旨李自浩; 14-17
洛庄汉墓14号陪葬坑编磬的组合、编次和音阶方建军;郑中; 18-28+146
夏代的“九歌”及其同五行说的关联王小盾; 29-36
鼓神考高有鹏; 37-39
关于缠声等一组音乐术语的辨析欧兰香; 40-43+84
中国山水画中的古琴音乐图像林蔚丽; 44-47
《世本·作篇》见存音乐史料黄敏学; 48-52
中国民族唱法音的声学阐释——以女声为例吴静; 53-60
雁北鼓吹乐艺人的“黑话”陈克秀; 61-65+145
论互助土族民歌中的“风搅雪”结构祁慧民; 66-76
论方言与地方戏音乐的互动关系李首明; 77-80
音乐学家的困惑——兼及对中西方音乐史学观的思考柴莺;史沙利; 81-84
音乐和语言中的符号学元素——比较两种体系的表达方式、内容及意义唐平; 85-88
窥一斑以见全豹——以“音腔”观点参比《二泉映月》于二胡及钢琴中的演绎沈滨凯; 89-91+65
巴罗《中国游记》与中国音乐西传李云; 92-97+36
陪都(重庆)儿童音乐教育状况——青木关国立音乐院附属幼年班引发的启示孙伟; 98-102
高为杰钢琴作品《秋野》的意境张云良; 103-105+102 崔世光《山东风俗组曲》的研究王焰; 106-109
丁善德钢琴音乐调性与和声思维模式初探张红霞;吴艳; 110-113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江文也《断章十六首》创作技法浅析吴金宝; 114-116+113 论钢琴音响的细节力度形态——以勃拉姆斯Op.5与Op.117为例周雪丰; 117-123+47
浪漫主义时期声乐套曲的文化阐释王真; 124-127
理查·施特劳斯歌曲钢琴伴奏的和声艺术特征涂茜; 128-131
简评秦序《中华艺术通史·隋唐卷(上编)》郑祖襄; 132-133
也论“经济要素”的“最终决定性”孙红杰;杨燕迪; 134-137
中国仪式音乐研究圆桌会议综述蒋燮; 138-140
《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1期至第4期总目录141-144
2006年第一期
篇名作者页码
历史的批评批评的历史——“当代音乐研究”学科构想之我见居其宏; 5-11
中国佛法歌曲经典——弘一大师“清凉歌”初考孙继南; 12-20
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何平; 21-25+20+2 13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管风琴在中国传播考略张娟; 26-31
《台湾舞曲》和声研究姜之国; 32-42
新疆出土箜篌的形制渊源探究贺志凌; 43-51
《南诏奉圣乐》“五宫异用”是“同均三宫”理论的实证——黄翔鹏《乐问·五十五》的解读兼答友难李成渝; 52-54+20 《渔父歌》考张美林; 55-57
对“音乐起源”问题的几点认识江海燕; 58-60+42
音乐文化内应机制(上)——以上海南汇丝竹乐清音的百年传承与变迁为分析对象齐琨; 61-73
“郎君祭”仪式初探童丽娜; 74-79
中国传统音乐的分类和教学杜亚雄; 80-85
“呼图克沁”称谓考辨董波; 86-88+57
从《牧歌》看蒙古族民间歌曲的流传潮鲁; 89-95
榆林市民歌风格区划分白晓炜; 96-100+121 婺源县溪头乡下呈村丧葬仪式考察报告冯建至; 101-104
歌唱乐音的声学阐释乔新建; 105-107
北琶与南琶之比较何丽丽; 108-109
意识二重性与音乐美学——源自前人的争论茅原; 110-116+7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