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家乡风俗社会实践报告
篇一:家乡习俗调查报告
为深入了解和发扬燕赵文化,我班特举办了这次探寻民俗文化的主题实践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本次实践活动,对自己家乡独特的风俗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了解,并且做出了介绍和总结。
一、活动的指导思想
胡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乡村民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身为大学生,未来建设国家的主力,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全方位、多层次地调研家乡民俗文化,并在活动中真正接受文化熏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
国家的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家乡民俗文化简介
我的家乡位于河北保定,我以保定历史文化进程为主线,先后开展了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历史景观、特小吃等搜索探寻活动,
希望以此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入调研家乡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乡,了解我家乡的民俗文化。
(一)、民间艺术
1.雄县赵岗古乐
雄县赵岗村音乐会一本民国年间的手抄本乐谱,记载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古代乐曲,经专家鉴定,其中几首在其他地方的古乐中从未发现雄州古乐存天籁,该村音乐会演奏技巧较高超。由于民间活动是自发性的,而且音乐会不以赢利为目的,所以常常较难继续,而该村音乐会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从88岁的老人到20多岁的年轻人,四代传人共同演奏,正是这种传承有序地继承,所以该村的演奏非常有生气,在管子等乐器上音准控制很好。
兰州礼品 2.定州子位吹歌
子位吹歌是冀中民间鼓吹乐的典型代表,定州市子位镇是子位吹歌诞生和流传的地方。据子位村老艺人王成奎讲述,他家已有六代家传技艺,推测子位吹歌的历史在200年以上。代
我的家乡位于河北保定,我以保定历史文化进程为主线,先后开展了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历史景观、特小吃等搜索探寻活动,
希望以此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入调研家乡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乡,了解我家乡的民俗文化。
(一)、民间艺术
1.雄县赵岗古乐
雄县赵岗村音乐会一本民国年间的手抄本乐谱,记载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古代乐曲,经专家鉴定,其中几首在其他地方的古乐中从未发现雄州古乐存天籁,该村音乐会演奏技巧较高超。由于民间活动是自发性的,而且音乐会不以赢利为目的,所以常常较难继续,而该村音乐会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从88岁的老人到20多岁的年轻人,四代传人共同演奏,正是这种传承有序地继承,所以该村的演奏非常有生气,在管子等乐器上音准控制很好。
兰州礼品 2.定州子位吹歌
子位吹歌是冀中民间鼓吹乐的典型代表,定州市子位镇是子位吹歌诞生和流传的地方。据子位村老艺人王成奎讲述,他家已有六代家传技艺,推测子位吹歌的历史在200年以上。代
表曲目有《放驴》、《打枣》、《万年欢》、《一支花》等。新中国初期,音乐家杨荫浏、曹安和整理出版了《定县子位村管乐曲集》,有乐曲34首,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1996年文化部命名子位镇为中国民间音乐之乡。
3.涞水高洛古乐
涞水县义安镇高洛村古名高乐。这里距北燕侯国的初都涞
水县司徒村村北4公里,距轩辕黄帝家庙所在地涞水、易县交界处的洪崖山20公里。
高洛村有一种村民自愿参加、义务排练、义务演出的民间器乐演奏会社音乐会,全名高乐蓝旗音乐圣会,也称音乐大善会。经专家学者鉴定,它是一种古老的、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其中的祭祀音乐相传是华夏音乐始祖伶伦4800年前所创的黄帝家庙祭祀音乐的变存。高洛古乐现有奏乐曲80首、打乐曲10首、唱乐曲15首。高洛古乐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
(二)、民俗风情
1.春节
在保定的许多农村里有着这样的习俗,每到除夕夜人们就会去家里亲人的墓地旁燃放烟花炮竹,而且还会烧一些冥钱。这个习俗叫请家意思就是到了过年的时候将去世的亲人接到
3.涞水高洛古乐
涞水县义安镇高洛村古名高乐。这里距北燕侯国的初都涞
水县司徒村村北4公里,距轩辕黄帝家庙所在地涞水、易县交界处的洪崖山20公里。
高洛村有一种村民自愿参加、义务排练、义务演出的民间器乐演奏会社音乐会,全名高乐蓝旗音乐圣会,也称音乐大善会。经专家学者鉴定,它是一种古老的、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其中的祭祀音乐相传是华夏音乐始祖伶伦4800年前所创的黄帝家庙祭祀音乐的变存。高洛古乐现有奏乐曲80首、打乐曲10首、唱乐曲15首。高洛古乐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
(二)、民俗风情
1.春节
在保定的许多农村里有着这样的习俗,每到除夕夜人们就会去家里亲人的墓地旁燃放烟花炮竹,而且还会烧一些冥钱。这个习俗叫请家意思就是到了过年的时候将去世的亲人接到
家里与家人团聚。还有每到立春的前一天家里就会出一些红的布料,然后将它们剪成葫芦的形状,家里每个小孩子的衣服上会被贴上一个葫芦,然后家里的窗户和门上也会贴上,人们以这种特别的方式来迎接春天的到来。
过年贴对联分为红对联和蓝对联两种,如果在过去的一年中有自己的亲人去世那么要忌贴红对联,因为贴红对联是对死者的不敬,于是就用蓝对联代替,他代表了对死去亲人的缅怀与哀悼。如果在过去的一年中,家中并无丧事的话就贴红对联。
2.龙抬头
保定流传着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民谚。传说二月二是主管降雨的龙王露头的日子,人们企盼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便在这天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保定市西南郊有座专为龙王建造的龙潭庙。据清同治年版《清苑县志》载,龙潭庙为北宋元佑年间萧德修。每年的二月二这里都举行热闹的龙潭庙会,为保定两大庙会之
一。这一天,人们有吃煎饼和炸食的习俗,炸食的形状很像龙体。妇女在这天不能做针线活,以免扎伤龙眼。二月二这天有个特活动即插小鸡。在二月二来临之前用秫秸(甘蔗的一种)皮扎成小鸡的形状,在二月初一晚上插在自家的门窗上面。取鸡吃毒虫之意,借秫秸皮的小鸡来驱逐毒虫。要插到二月二晚上再取下来。据说这样一年家里都不会有蝎子,蟑
过年贴对联分为红对联和蓝对联两种,如果在过去的一年中有自己的亲人去世那么要忌贴红对联,因为贴红对联是对死者的不敬,于是就用蓝对联代替,他代表了对死去亲人的缅怀与哀悼。如果在过去的一年中,家中并无丧事的话就贴红对联。
2.龙抬头
保定流传着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民谚。传说二月二是主管降雨的龙王露头的日子,人们企盼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便在这天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保定市西南郊有座专为龙王建造的龙潭庙。据清同治年版《清苑县志》载,龙潭庙为北宋元佑年间萧德修。每年的二月二这里都举行热闹的龙潭庙会,为保定两大庙会之
一。这一天,人们有吃煎饼和炸食的习俗,炸食的形状很像龙体。妇女在这天不能做针线活,以免扎伤龙眼。二月二这天有个特活动即插小鸡。在二月二来临之前用秫秸(甘蔗的一种)皮扎成小鸡的形状,在二月初一晚上插在自家的门窗上面。取鸡吃毒虫之意,借秫秸皮的小鸡来驱逐毒虫。要插到二月二晚上再取下来。据说这样一年家里都不会有蝎子,蟑
螂等虫子。
3.保定敬老健身节
长寿之城保定,自古以来,就有强身健体的习惯,并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无论是老人,还是中、青年都是如此,保定人由于这一特殊原因,其平均寿命明显高于全国,为了纪念保定人这种对人类有益的活动,每年由保定市人民政府组织民间自愿参加的一年一度的中国保定敬老健身节于10月1日至10月10日在保定市召开,这是保定独有的节日。
4.回娘家
保定有新娘回门的风俗。回门就是回娘家。新娘要在出嫁的第三天(单日成亲则第二或第四天,回门选双日表示成双成对),带上礼品和新郎一起回娘家探望双亲。在这天,娘家
的嫂子们要与
新姑爷戏耍,小辈则藏新姑爷的东西要喜钱,丈母娘则让女儿回婆家时给新女婿带好吃的。回到新郎家后,新娘由婆家的妇女领着到同族的长辈家行礼,表示晚辈对长辈的尊重,长辈也送给新娘一些礼物和喜钱,显示长辈对晚辈的关照。在回门后的第十日,新娘的父亲会接新娘回家住七天,七天结束后再由新娘的母亲的母亲把新娘送回夫家。
5.烤柏冰
3.保定敬老健身节
长寿之城保定,自古以来,就有强身健体的习惯,并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无论是老人,还是中、青年都是如此,保定人由于这一特殊原因,其平均寿命明显高于全国,为了纪念保定人这种对人类有益的活动,每年由保定市人民政府组织民间自愿参加的一年一度的中国保定敬老健身节于10月1日至10月10日在保定市召开,这是保定独有的节日。
4.回娘家
保定有新娘回门的风俗。回门就是回娘家。新娘要在出嫁的第三天(单日成亲则第二或第四天,回门选双日表示成双成对),带上礼品和新郎一起回娘家探望双亲。在这天,娘家
的嫂子们要与
新姑爷戏耍,小辈则藏新姑爷的东西要喜钱,丈母娘则让女儿回婆家时给新女婿带好吃的。回到新郎家后,新娘由婆家的妇女领着到同族的长辈家行礼,表示晚辈对长辈的尊重,长辈也送给新娘一些礼物和喜钱,显示长辈对晚辈的关照。在回门后的第十日,新娘的父亲会接新娘回家住七天,七天结束后再由新娘的母亲的母亲把新娘送回夫家。
5.烤柏冰
烤柏冰即烤柏树枝。是指在正月十六的下午,很多人会去太子庵(山名)的庙上拜佛,然后折很多柏树回家。晚上的时候会好多人聚在一起烤柏树枝,也可以把家里的扫把仍进去一起烤。烤的时候要烤遍全身,这样就能百病不是生。烤柏冰就是取考柏病的谐音,据说在正月十六这天烤了柏冰就会一年身体健健康康。
(三)、历史景观
1.直隶总督署
古城保定的直隶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是直隶省的最高军政机关,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这座衙署启用于雍正七年(1729年),直到清亡后废止,历经182年,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历史内涵十分丰富,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篇二:关于家乡的社会实践报告
临沂大学学生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年级:20XX级专业:地理科学
姓名:吉存娇学号:20XX07020XX3调查内容:家乡的经济、文化、人文等
(三)、历史景观
1.直隶总督署
古城保定的直隶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是直隶省的最高军政机关,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这座衙署启用于雍正七年(1729年),直到清亡后废止,历经182年,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历史内涵十分丰富,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篇二:关于家乡的社会实践报告
临沂大学学生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年级:20XX级专业:地理科学
姓名:吉存娇学号:20XX07020XX3调查内容:家乡的经济、文化、人文等
调查地点: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红古区为兰州市的远郊区,因境内享堂峡以东的红古川而得名,1960年建区,全区总面积567.66平方公里,总人口14.3万人,其中城市人口9.5万人,农村人口4.8万人,有回、满、东乡、藏、蒙古等1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区总人口9.4%,其中回族占9%。现辖海石湾镇、花庄镇、平安镇、红古乡、窑街街道、下窑街道、矿区街道1乡3镇3个街道,38个行政村,18个社区。区址所在地海石湾是亚洲第一龙——马门溪龙的故乡。地理位置优越。红古区区位独特,地处甘肃省中部、兰州市西南部,位于东经102°50′~102°54′,北纬36°19′40″~36°21′,是内地通往青海、西藏的咽喉要道。东西长达53.7公里,南北最宽处24公里,境内北高南低,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带状地形。东接兰州市西固区达川乡,西临大通河,南濒湟水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和甘肃省永靖县隔河相望,北部黄土山岭与永登县接壤,具有“承东启西”的经济地理优势。
一、我区经济各方面发展的特点
区位优势独特。红古交通便利,处在兰州、西宁两大省会城市的几何中心,东至甘肃省城兰州市区108公里,西至青海省西宁市107公里,兰青高速、109国道、兰青铁路穿境而过,海石湾火车站是青藏铁路公司二等车站,处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活跃带上。正在兴建的兰新铁路将构成红古通往各地的快速通道,红古“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将进
一、我区经济各方面发展的特点
区位优势独特。红古交通便利,处在兰州、西宁两大省会城市的几何中心,东至甘肃省城兰州市区108公里,西至青海省西宁市107公里,兰青高速、109国道、兰青铁路穿境而过,海石湾火车站是青藏铁路公司二等车站,处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活跃带上。正在兴建的兰新铁路将构成红古通往各地的快速通道,红古“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将进
一步凸显。
气候环境温和。区内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半季风气候,地势平缓,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是夏季避暑休闲的胜地。海拔1580~2462米,年平均气温7.1~
9.1℃,年日照时数在2610~2350小时之间,年降水量290~360㎜,相对无霜期160~173天。
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有煤炭、石油、天然气、坩土、页岩、石英石等矿产,素有“八宝川”之称。窑街、海石煤田探明地质贮量达4亿吨,位居全省第3位,享堂峡蛇纹岩贮量3750万立方米,丰富的硅石、石灰石和硅矿石为本地生产水泥、硅系列产品提供
了优质原料,是发展电力、冶金、建材、陶瓷及相关产业的良好地区。境内水资源丰裕,黄河两大支流大通河、湟水河流经全区,年径流量46亿立方米,水能资源估算为30.57万千瓦,转化潜力巨大,是全省水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优势明显的少数县区之一。土地资源优越,全区沿湟水河、大通河河谷地带有优质耕地6.6万亩,人均耕地1.1亩,谷丰渠、湟惠渠、海石渠、窑街二渠四条自流灌渠总长92.5公里,覆盖着全区绝大部分耕地,形成了完整的灌溉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城市农业、高效示范农业及水产业的理想场所,特别是位于川区北部的47个坪台地开发潜力巨大,总面积9.75万亩,可开发利用面积6.19万亩
,
气候环境温和。区内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半季风气候,地势平缓,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是夏季避暑休闲的胜地。海拔1580~2462米,年平均气温7.1~
9.1℃,年日照时数在2610~2350小时之间,年降水量290~360㎜,相对无霜期160~173天。
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有煤炭、石油、天然气、坩土、页岩、石英石等矿产,素有“八宝川”之称。窑街、海石煤田探明地质贮量达4亿吨,位居全省第3位,享堂峡蛇纹岩贮量3750万立方米,丰富的硅石、石灰石和硅矿石为本地生产水泥、硅系列产品提供
了优质原料,是发展电力、冶金、建材、陶瓷及相关产业的良好地区。境内水资源丰裕,黄河两大支流大通河、湟水河流经全区,年径流量46亿立方米,水能资源估算为30.57万千瓦,转化潜力巨大,是全省水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优势明显的少数县区之一。土地资源优越,全区沿湟水河、大通河河谷地带有优质耕地6.6万亩,人均耕地1.1亩,谷丰渠、湟惠渠、海石渠、窑街二渠四条自流灌渠总长92.5公里,覆盖着全区绝大部分耕地,形成了完整的灌溉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城市农业、高效示范农业及水产业的理想场所,特别是位于川区北部的47个坪台地开发潜力巨大,总面积9.75万亩,可开发利用面积6.19万亩
,
已开发29个,开发面积3.53万亩,其中省市区建有农场15个,发展提灌工程41个;待开发18个,面积约2.66万亩。境内电力资源充沛,内有330变电所、110变电所各1座,4×2.5万千瓦劣质煤热电厂和90万千瓦兰铝自备电厂各1个,沿大通河、湟水河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梯级水电站有12个,为工农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支撑。
产业基础雄厚。红古工业基础雄厚,有窑街煤电公司、中铝兰州分公司、方大炭素公司、祁连山水泥公司等省市驻区大中型企业12家。全区工业企业累计达到100多户,原煤产量达到590万吨,水泥产量达到136万吨,石墨及炭素系列产品达到36万吨,铝锭达到42万吨,铁合金产品达到7万吨,发电量达到54亿千瓦时,形成煤炭、电力为先导,硅系列、电解铝、炭素制品等冶金原材料为主体,以化工、地方建材、生物制品、食品加工、陶瓷系列等为体的“冶金谷”,是甘肃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电解铝生产基地和全国主要炭素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拥有国家级工厂化育苗中心、牧草基地、花庄乳业生物科技示范园、伊利乳品加工生产线、新希望饲料加工等全国和省市知名企业,建成了维特尔、陇华、绿源等9个农产品贮运企业和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青土坡千亩设施农业基地等示范园区,形成了精细蔬菜、优质瓜果、高效养殖、苗木花卉、牧草、农产品贮运加工等农业主导产业,蔬菜总产量达到5.08亿公斤、果品总产量达到4607万公斤、肉产量达到26
产业基础雄厚。红古工业基础雄厚,有窑街煤电公司、中铝兰州分公司、方大炭素公司、祁连山水泥公司等省市驻区大中型企业12家。全区工业企业累计达到100多户,原煤产量达到590万吨,水泥产量达到136万吨,石墨及炭素系列产品达到36万吨,铝锭达到42万吨,铁合金产品达到7万吨,发电量达到54亿千瓦时,形成煤炭、电力为先导,硅系列、电解铝、炭素制品等冶金原材料为主体,以化工、地方建材、生物制品、食品加工、陶瓷系列等为体的“冶金谷”,是甘肃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电解铝生产基地和全国主要炭素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拥有国家级工厂化育苗中心、牧草基地、花庄乳业生物科技示范园、伊利乳品加工生产线、新希望饲料加工等全国和省市知名企业,建成了维特尔、陇华、绿源等9个农产品贮运企业和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青土坡千亩设施农业基地等示范园区,形成了精细蔬菜、优质瓜果、高效养殖、苗木花卉、牧草、农产品贮运加工等农业主导产业,蔬菜总产量达到5.08亿公斤、果品总产量达到4607万公斤、肉产量达到26
8万公斤、奶产量达到1150万公斤。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先后建成金海湾商厦、世纪商厦、古兰商厦、金华隆大酒店等10多家集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商城,私营企业发展到176家,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3943户。文化产业方兴未艾,红古区是闻名的马家窑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亚洲第一龙──马门溪龙的故乡,境内发掘的马门溪龙化石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恐龙化石之一。马家窑文化、恐龙文化开发焕发出勃勃生机,蕴藏着无限商机。
经济实力较强。红古区是全省经济强区。1997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小康。近年来,主要经济指标每年都保持两位数增长,20XX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3亿元,增长
15.2%。其中:第一产业6亿元,第二产业56.3亿元,第三产业18亿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7.5:70:22.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1亿元,增长40.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亿元,增长17.1%。完成全地区财政收入9.5亿元,增长16%;一般预算收入
1.7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08元,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5元,增长13.7%。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红古区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每年新增城镇就业6000多人,劳务输转1.2万余人,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五大保险参保人数累计达到6.38万人,农民享
经济实力较强。红古区是全省经济强区。1997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小康。近年来,主要经济指标每年都保持两位数增长,20XX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3亿元,增长
15.2%。其中:第一产业6亿元,第二产业56.3亿元,第三产业18亿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7.5:70:22.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1亿元,增长40.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亿元,增长17.1%。完成全地区财政收入9.5亿元,增长16%;一般预算收入
1.7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08元,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5元,增长13.7%。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红古区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每年新增城镇就业6000多人,劳务输转1.2万余人,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五大保险参保人数累计达到6.38万人,农民享
受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7%和95%以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6%以上。全区累计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6953套,建有区综合福利院、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各1个。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3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独立高中2所、独立初中3所、九年制学校3所、小学31所,幼儿园2所、职业中学1所,有教职工2163人,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8854人;现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151个,其中医院5个、卫生院4个、社区卫生中心6个、卫生服务站8个,村村有卫生室,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286人;建有民间艺术馆1个。近年来,相继建成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省级文明区”、“省级卫生城”、“省级文化先进区”、“省级无毒区”、“双拥模范城”和“全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区”、“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区”、“全市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先进区”。
二、当前我区发展存在的主要不足
1.经济整体实力不强。
2.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特。我区产业是典型的资源主导型产业,表现出明显的结
构单一特征,产业链条短,铲平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并且与其他县市之间产业雷同严重,经济主要靠煤炭拉动。
二、当前我区发展存在的主要不足
1.经济整体实力不强。
2.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特。我区产业是典型的资源主导型产业,表现出明显的结
构单一特征,产业链条短,铲平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并且与其他县市之间产业雷同严重,经济主要靠煤炭拉动。
3.红古区地处城镇边陲,工业有一定的基础,但农业方面进步不大。这有自然环境的
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农民思想问题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问题。
4.文化建设方面,做的还不够好,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狠抓教育。
5.道路设施不够完善。
6.环境较差,污染严重。
三、加快我区发展的建议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战略转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
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红古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区,经济总量小、基础相对薄弱、发展质量不高,面临着加快速度与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崛起。必须坚定“产业兴区”不动摇,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更加注重生态建设、更加注重民生和谐,在发展中加快转变,在转变中加速发展,探索出一条速度、结构与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1.工业化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在政策上鼓励,在行动上支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农业方面,让农业产业化,这样才能让家乡更具吸引力。
3.文化建设方面,政府可在这方面大做文章。积极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同时,加强对教育
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农民思想问题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问题。
4.文化建设方面,做的还不够好,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狠抓教育。
5.道路设施不够完善。
6.环境较差,污染严重。
三、加快我区发展的建议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战略转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
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红古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区,经济总量小、基础相对薄弱、发展质量不高,面临着加快速度与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崛起。必须坚定“产业兴区”不动摇,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更加注重生态建设、更加注重民生和谐,在发展中加快转变,在转变中加速发展,探索出一条速度、结构与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1.工业化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在政策上鼓励,在行动上支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农业方面,让农业产业化,这样才能让家乡更具吸引力。
3.文化建设方面,政府可在这方面大做文章。积极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同时,加强对教育
事业的投入,立足长远发展,百年大计,育人为先。
4.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5.经济方面,因加大对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
只有在目前现状上做出相应的改变,政府和居民齐心协力,红古区的建设道路才能走的更加顺利,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篇三: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东北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xx年1月26日
地点:东北地区某农村
调查对象:农村地区的中老年人
调查范围:关于农村地区新春正月期间的禁忌以及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东北,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
4.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5.经济方面,因加大对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
只有在目前现状上做出相应的改变,政府和居民齐心协力,红古区的建设道路才能走的更加顺利,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篇三: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东北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xx年1月26日
地点:东北地区某农村
调查对象:农村地区的中老年人
调查范围:关于农村地区新春正月期间的禁忌以及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东北,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
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东北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东北地区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东北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东北地区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东北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
里会财源滚滚,兴旺发达。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新的一年里大人小孩身体安康无病痛无灾患。
这些在简单不过的年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的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
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此次调整报告文字简短,语言平实,但对于我这个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来讲,在没做这个调查报告之前,已经将其抛弃殆尽,因此,这次调查报告也是对自身对待风俗文化态度的一种修正。同时系统的搜集了东北地区乡村年俗的信息,把我们这朴实的年俗文化变成文字,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大量流失。
这些在简单不过的年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的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
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此次调整报告文字简短,语言平实,但对于我这个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来讲,在没做这个调查报告之前,已经将其抛弃殆尽,因此,这次调查报告也是对自身对待风俗文化态度的一种修正。同时系统的搜集了东北地区乡村年俗的信息,把我们这朴实的年俗文化变成文字,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大量流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