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红楼梦》后四十回?
煮牛肉放什么调料如何评价《红楼梦》后四十回?
一、 以什么态度评价后四十回
  肯定派与否定派之所以长期严重对立,争论不休,除了见仁见智以外,主要是他们所取的态度不够正确,所取的标准也不相同。窃以为要正确评价后40回,首先应从实际出发,抱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面对的是这样的客观事实: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只留下前80回,80回以后的未定稿大部都“迷失“了,也许永远再也不到了;幸好曹雪芹的某一亲人据其残稿续补了后40回,又经程、高整理编辑,与前80回合成全壁,付梓问世,流传二百余年,为历代读者所接受。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后40回呢?是否像有的红学家所主张的那样,把它从《红楼梦》中“割掉”?“割掉”以后又怎么办?是让它再度变成没尾巴的蜻蜓《石头记》呢,还是由那位主张“割掉”的红学家重新续作出与前80回相称的新后40回呢?若是前者,广大《红楼梦》爱好者肯定不会答应。因为120回本的《红楼梦》作为一个整体已活在读者心里,是任何人也拆不开去不掉的,甚至把后40回作大的改动也难被读者接受。电视剧《红楼梦》根据“脂批”所披露的若干资料和某些红学家的“探佚”而改编的一些情节不为观众接受,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若是后者,恐怕那位红学家难以写出与80回相称的文字,甚
至也难写出他要割掉的后40回水平的文字。所以我们还是面对现实,尊重历史,顾及读者,承认后40回与前80回已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实事求是地去研究和评价它。
这里所说的实事求是地评价,还有一层意思,即后40回是补续之作而非原著。它与前80回既有连续性、统一性,又有特殊性、差异性。因此,既要用前80回衡量它,又不能完全以前80回为标准去要求它,而应充分考虑到补续作品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众所周知,续补别人的作品要比自己创作困难得多,补续者需时时体会原著者的创作主旨和构思,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处处寻觅并跟定前面的线索,规步矩行,亦步亦趋,力求写得“像”原著。这势必要限制他的思维和才情。所以“学其上者仅得其中,学其中者仅得其下,”这几乎是一个规律,后40回的补续自然也不会例外,更何况是续补《红楼梦》这样的稀世杰作呢?再说《红楼梦》到了80回,曹雪芹“像上帝创造世界”一样已创造出一个新奇美妙无以复加的艺术世界,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其艺术结构又是那样千头绪万端,盘根错节,宏伟而精致;丰富奇诡、变幻莫测的情节又是写得那样曲折跌宕,摇曳多姿,而矛盾冲突也渐趋高潮。到了这一步,再往下写就难了,正所谓“盛极难继”。别说续补他人之作,就是文学巨匠的名著,如《三国》《水浒》、《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等,都有些后劲不足,精彩渐失。其原因就是前边写得太好了,后边就难以写得再好。
《红楼梦》的续补者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背起了补续后40回的十字架,那补续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他能补续出后40回那样的水平,实在难能可贵。其他40余种续书均被淘汰,惟独这个后40回流传下来,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就足以证明了它的艺术生命力。想到这一情理,再联想维娜斯的断臂至今没有植上,就不应该责骂补续者,而应该深深地感谢他;不应该对后40回过于求全责备,而应该平心静气地研究它,评论它。我们这样说,并不是原谅补续者的种种失误和荒谬,降低评价后40回的标准,而是说应该考虑续补之作的特殊情况。
                二、用什么标准评价后四十回
否定派与肯定派严重对立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的着眼点和评价标准不同。否定派多是以考证为主的红学家,他们总是以考证的目光和习惯,以第5回的种种预示和脂批披露的80回以后的一些情节为准的,去对照和衡量后40回,看哪里相合,哪里抵牾;哪里一致,哪里悖逆;加之头脑里先有一个“伪作”在,于是越看越不合,越看越悖逆,越看越转相,结果细缝变成了鸿沟,微斜而成为倒塌,最后成了一塌糊涂。既然后40回如此拙劣,附丽曹雪芹的杰作岂不成了赘疣?因而深恶痛绝,忍无可忍,必欲割掉而后快。肯定派多是以文
学评论为主的红学家和一些作家,他们多以审美的目光和文学评论的角度分析评价后40回,似乎不太看重枝节上的差异,而更注重整体的悲剧效果。也许有的红学家太爱《红楼梦》了,竟认为后40回也是曹雪芹的原著,只见其美而不见其丑,觉得通体皆美。这就失于偏颇,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这说明,要正确评价后40回,首先应该把版本研究与文学评论区别开来。从事版本研究和考证的红学家,尽可以考证分析后40回哪些地方违背了曹雪芹的创作主旨和艺术构思,哪些地方与前80回失枝脱节,甚至扭曲悖逆。但这是另一种学问,说到这个地步也就可以了;而不能因为后40回有违背曹雪芹原意的地方,就将其一笔抹杀。肯定派则应该从文本出发进行文学评论;既要把120回作为一个整体,看到它们的统一性和整体效果,也要看到后40回与前80回的差异;既要看到它好的一面,又要看到它的种种不足,给予全面的科学的评价。
其次,评价后40回,大家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说后40回好或者不好,成功还是失败,或者亦好亦坏,到底以什么为标准呢?当然最好以曹雪芹的原稿为标准,可惜早已“迷失”;以第五回的预言为标准吗?可以以它为标准,又不能完全以它为标准。因为即使是曹雪芹也没有完全按预言去写(如秦可卿由淫丧改为病死、因麒麟伏白头双星);以“脂批”披露的80回以后的若干资料为标准吗?它们只是些支离破碎的情节,而且也许并不是定
银行利率计算公式
稿的情节,所以不足为据;以前80回为标准吗?二者有可比性,又有不可比性,它只能作为参照系。窃以为评价后40回,应从补续之作的实际出发,把它放到《红楼梦》整个艺术体系中,看它与前80回在结构上是否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并形成有机的整体;看它是否保持并发展了反封建的主题,最终形成了悲剧;看人物性格在后40回中是否保持了“坚定性“并得到了发展和丰富;看它在语言风格上是否与前80回保持一致。总之,看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到底如何。
王源吸烟事件三、我对后40回的基本看法
一部文学作品,绝不会因几个权威评论家的吹捧而辉煌不朽,也不会因他们的贬斥而销声匿迹,最终是要受社会和历史的检验,因为最公平最具权威的评论家乃是广大读者和时间。120回本的《红楼梦》能流传200余年而不衰,就是对它做出的最公正的评价。我以为后40回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虽然不如前80回,存在不少毛病与缺陷,但就总体而论,补续基本上是成功的,难能可贵的。下面谈谈我对后40回的几点看法。
1、后40回的功绩和价值之一,就是它完成了《红楼梦》的情节故事,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这对〈红楼梦〉的流传和艺术价值的实现都有重大意义。乾隆时人舒元炜,在其
宁夏旅游必去十大景点整理的80回《红楼梦》抄本“序言”中说:“惜乎《红楼梦》之观止于八十回也。全册未窥,怅神龙之无尾;阙疑不少,隐斑豹之全身。”[3]舒元炜感叹“神龙无尾”的“惜乎”之情,是天下读者的共有之情。设如《红楼梦》只有前80回,“神龙”而无尾,人们会感到多么遗憾!中华传统文化又有多么大的缺失!庆幸的是,曹雪芹的某一亲人补续了后40回,给这无尾的“神龙”植上了一尾,使这条神龙真正飞腾了起来。张新之说120回本《红楼梦》“如常山蛇首尾相应,安根伏线,有牵一发全身动之妙。”显然有些过誉。仅就故事情节而论,举其大者,如凤的结局,香菱、巧、平儿等的命运结局,都违背了曹雪芹的艺术构思和人物命运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最后加上的所谓皇恩浩荡,官复原职,家业复初,兰桂齐芳的光明尾巴,更是荒谬不堪。此外尚有不少失枝脱节和悖逆之处。不过就总体来说,后40回基本上体现了曹雪芹的艺术构思,是按第五回确定下来的框架和预示的结局,从80回的发展趋势和内在的联系上补续下去的。首先是两连条主线的紧密连接。宝黛的爱情悲剧这条主线,在前80回里,经过爱情的萌生、试探、定情的几个阶段,已发展到两心相知,彼此默契,生死不渝的地步;也正是在这时,他们的热恋引起了当权者的警惕和不满。抄检大观园,不仅是对少女们的残酷镇压与摧残,也是对宝黛爱情的当头棒喝;晴雯之死和《芙蓉女儿诔》,分明是对黛玉之死的预示。但是悲剧还未形成。到了后40回,金玉良缘
与木石前盟的斗争更加激烈,当权者终于向他们下毒手了。王熙凤秉承贾母、王夫人的意旨,巧施“掉包计”,弃黛娶钗。于是黛玉“绝粒”、“焚稿”、“魂归”,宝黛爱情的悲剧终于形成。围绕宝黛的爱情悲剧,先后还有元春的薨逝,迎春的惨死,探春的远嫁,惜春的出家,湘云丧偶,妙玉被劫,以及鸳鸯等的死亡,共同形成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大悲剧。
学生会招新宣传语
与宝黛爱情悲剧这条主线交叉并行的是贾府盛衰这条主线。前80回,作者异常精确地叙写了贾府怎样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逐渐走向衰落的过程:他们生活上的豪奢无度,经济上的入不付出,道德的沦丧,教育的失败和后继无人,以及各派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冲突不断。此时的贾府已是危机四伏,矛盾重重,大有大厦将倾之势,但尚未倒塌。到了后40回,贾府的各种矛盾更加白热化,开始总爆发,内外上下交攻,才彻底衰败。先是元春薨逝,贾府失去靠山;锦衣军抄家,贾府受到致命的一击;再下来是贾母和凤死亡,宝玉失踪,贾府这才“呼啦啦似大厦倾,昏苍苍似灯将尽!”树倒猢孙散,便彻底败亡了。在历史看来,这是势之必然;在贾府的人甚至作者看来,这也是一种悲剧。
总之,后40回的补续,无论是主线的演进,故事的发展,情节的穿插与转换,以及多数
人物的命运结局,大体上都是合乎曹雪芹的艺术构思和生活逻辑的,是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彼此连接和契合得也较为紧密自然。这犹如断肢再植一样,不仅接上了骨骼皮肉,而且将血管和神经都大致接上了,接活了。于是后40回与前80回便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后40回坚持并发展了《红楼梦》的悲剧主题。按照曹雪芹的创意和构思,《红楼梦》是一部彻底的悲剧,即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大悲剧和贾府的彻底败亡,以揭示封建势力在扼杀新生势力的同时,它自己也归于灭亡的历史必然性。应该说后40回较好地完成并深化了这一悲剧的主题。因为在前80回中,虽然也写了封建统治者对新生代的一次次迫害和摧残,特别是通过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先后造成秦可卿、玉钏、晴雯、尤三之死,茜雪、司棋、入画被逐,出现了“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惨景,但宝黛的爱情悲剧、多数少女的悲惨命运还没有真正形成;贾府虽逐渐露出衰败的迹象,其架子却尚未甚倒,封建势力依然强大。只是到了后40回,宝黛爱情悲剧才真正形成,众少女也才死的死,散的散,终于演成“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大悲剧,贾府也最终走向灭亡。诚如鲁迅先生所说:“后四十回虽数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之相继,与所谓‘食尽鸟飞独存白地’者颇符,唯结末又稍振。”
所谓“结尾又稍振”,是指“官复原职”,家业复初,兰桂齐芳的光明尾巴。它历来为人们所诟病,特别是成为否定后40回的一个把柄。其实,这不过是补续者出于恋旧的情结,一相情愿地添上的一朵纸花,显得十分虚假。它怎能敌得过那血淋淋的事实?怎能驱散得了那悲凉的浓雾?
关于保护地球的名言我们说《红楼梦》是一个悲剧,是“彻底的悲剧,悲剧中之悲剧,”[4]这个悲剧是由后40回最后完成的,而且写得是那样惊天动地,震古烁今,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二百多年来,哪一个《红楼梦》的读者没有被这一悲剧深深打动?这是它与前80回在精神上的一致,最本质的契合,也是它能够被读者所接受,经受住历史考验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这是后40回的最大的功绩和价值。
3、基本上保持了人物性格的“坚定性”,并在新的形势下得到发展和丰富。前80回,人物性格虽然已十分生动鲜明,一个个都是活的真人;但人物的命运还在发展中,他们的人生还不完整,他们的性格还待进一步丰富和深化。贾宝玉在前80回中,虽然他已遭受了笞挞和魇魔法的痛楚和灾难,看到了一些人的不幸和死亡,也隐约感到了爱情的无望,但总的说来,他仍处在温柔乡里,过着无忧无虑的富贵生活。但到了80回以后,他便面临着严峻而
残酷的考验:他的爱情遭到当权者的扼杀,他所热爱的少女一个个被迫害而死,尤其是他的最爱林黛玉的死,使他痛不欲生,对那个世界彻底绝望。他虽然与宝钗结为夫妻,却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时他由多情变成了无情——这就是宝玉的所谓“情极之毒”——事物走向了反面。他对人生有了更痛切的体验,对社会更深刻的认识,他“大彻大悟”了。于是他悬崖撒手,飘然而逝,又化作一块石头,回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完成了他的人生回环。如果没有后40回,贾宝玉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他的性格就不能得到发展和深化。但他的有些作为却遭到质疑和批评。如他“两番入家塾”、做八股文、科举等,认为这是违背了宝玉的性格。其实,这是势之必然。这时的宝玉,年事已长,他再没有理由不上学,仍在内帏厮混;再者,不仅要看他做什么,更要看他为何而做,做的结果如何。他考取了举人,并没有去做“禄鬼国贼”,而是悄然而逝,不知所终。这分明是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怎么能说是与他的性格相违背呢?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物的性格,都是在后40回中得到了发展和深化。例如薛宝钗,在前80回,虽然感到她有心冷和虚伪的一面,但总体上却表现出识大体,明事理,懂人情,温柔宽厚,忍耐谦让等性格特点。但她一旦登上“宝二奶奶”的宝座之后,截然变成了另一个人:她对宝玉的讥讽批评,对丫鬟的颐指气使,特别是对黛玉的死所表现出的冷酷,简
直让人瞠目,亦复令人切齿。但静而思之,其实这是她性格发展的必然——隐藏于她灵魂深处的封建道德和为人原则,因时移势异,全揭去了面纱,露出了真面。此外,贾母、紫鹃、袭人、夏金桂等人的性格,在后40回中也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这里不再一一论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