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认识计算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计算机硬件,尝试组装计算机。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新设计活动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减少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及性能指标。
难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计算机的配置。
三、教学过程:
1、猜一猜:
猜一猜:“方方正正两个盒,小老鼠在旁边卧;每天摸摸又点点,比尔盖茨乐呵呵。”
组织学生谈一谈我们身边的计算机都有哪些呢?——台式计算机、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等(多媒体展示)。
说明现在计算机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那么,是否计算机一出现就是这样呢?他经过了哪些发展过程?将来的计算机又会怎样?
2、读一读: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P22,完成“学案一:读一读”,在进一步拓展的基础上归纳出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问世后,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多媒体展示)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体积大:长30米,高3米,宽1米;体重大:30吨。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体重轻,体积小,耗电量小,成本低。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运算速度大增,每秒几百万次。
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重量更轻:第一代的六万分之一;耗电更少:第一代的五万分之一;可靠性更强:第一代的一万倍。(我们现在使用的都是第四代计算机)
想一想:你心中未来的计算机会是什么样的呢?
3、比一比:
未来的计算机将更小、更轻、更快、更智能,那么同学们知道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吗?
算一算:同学们,你们是如何实现“20*5*2=”的计算呢?同学们在做题时,首先要用眼看题、用耳听题,接着用大脑运算,最后用手写出或者用嘴说出答案。归纳:用眼输入——用脑运算——用手输出。
如果让计算机来完成“20*5*2=”的计算呢?计算机在做题时,需要同学们用键盘输入数字,然后就行运算,通过显示器呈现答案。归纳:用键盘输入——用“脑”运算——用显示器输入。
多媒体展示:工作原理图。
(1)中央处理器、内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合称为计算机三大核心部件。
(2)计算机的“大脑”——中央处理器(CPU):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
(3)计算机的“桥梁”——内存:是计算机中重要的部件之一,与CPU进行沟通的桥梁,所有程序的运行都是在内存中进行的。
(4)计算机的“记性”——外部存储器:常见的外存储器有硬盘、软盘、光盘、U盘等。
CPU和内存的性能(参数)将决定计算机运行的速度,硬盘的大小决定了计算机能够存储多少资料,同学们想不想了解一下自己电脑的CPU、内存和硬盘的参数呢?
思考:一首MP3的大小大概为4M,现有一个容量为2G的U盘,可以存放多少首MP3呢?组织学生完成“学案二:看一看”。
4、一:
我们了解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后,来认识一下计算机的组成部件。
多媒体呈现:键盘、鼠标、显示器、音响、耳机、扫描仪等等,这些都属于什么设备?那么,我们刚才学习的“大脑”、“桥梁”又在那里呢?
实物展示:主机的组成机构。计算机的核心部件都在主机内。
组织学生看一看:你的课桌上放置的是计算机的那一部分;想一想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一:要组成一台计算机,还需要和哪些同学合作。组织学生完成“学案三:一”。
装一装:能否将的硬件设备,安装起来。
活动:组织学生登录“自主装机DIY”,配置一台电脑,并填写“我的电脑配置清单”。完成学案四:配一配。
同学们,其实,计算机并不神秘,学了今天的内容后,我们可以随意的将计算机的进行安装和拆解,因为同学们不是专业的计算机维修人员,所以不要随意组装或拆解计算机。
5、分一分:
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际安装和模拟配置,已经了解了计算机有哪些部件组成?但是不是把这些设备组装起来,就能够正常使用呢?
多媒体显示:未安装系统的提示。
说明:计算机由两部分组成:硬件(人的躯体)和软件(人的灵魂)。
那么,你了解的计算机软件又有哪些呢?请同学们例举。
这些软件又有什么不同?一类是系统软件:Windows xp等,一类是应用软件:Word等。你能将下列软件正确分类吗?完成“学案五:分一分”。
6、想一想:
组织学生回顾:(1)计算机的工作原理;(2)计算机的组成。
《认识计算机》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CPU、硬盘、内存条、主板等主机箱内的基本硬件及其作用,了解信息处理工具的核心硬件。作为初一的学生,虽然他们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计算机,并认识了计算机的外部设备,但他们绝大部分同学没有见过主机箱内的硬件,对计算机还存在着一定的神秘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机箱内的硬件;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了解主机箱内硬件的作用,以达到本课的学习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以“谜语”为情景,以“猜谜”为活动,利用网络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走过的历程,思考未来的计算机将会使什么样?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到大数据时代的主角——计算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运算“20*5*2=”,想一想计算机又是如何来运算的呢?将计算机工作流程类比为人的计算机过程,从而得出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在了解了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常见的计算机设备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藏在哪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在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和PPT演示的基础上,先让学生了解一下自己课桌上的计算机部件“是什么”?配一台完整的计算机“还需要什么”,“他们在哪里”?组织学生开展“硬件朋友”的游
电脑游戏配置戏,看一看哪一组最快完成。通过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于硬件的理解,而且这些知识的的来都源于学生活动,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动手能力。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和对课堂情境的创设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初步达到了教学预期效果。但,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仍有不足有待改进。
(1)优化课堂结构。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充分动起来了,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反观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最喜欢、最开心的环节是“硬件朋友”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提高。所以,在课堂结构中可以进行适当的优化,在“猜谜语”引课结束后,先让学生来完成“硬件朋友”游戏,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组成,而后再来通过网络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通过类比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工作流程,通过“虚拟攒机”让学生进一步工作。这样的过程,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而且“游戏”——“网络”——“模拟”的教学环节是学生最喜欢的,既符合计算机教学的需要,也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
(2)拓展课堂资源。“认识计算机”一节的内容看似简单,但由于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
因此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和掌握往往出乎教师的预设,例如:在计算机的五大组成部分中的输入和输出设备,学生提到了带有扫描功能的打印机,这既是输入设备也是输出设备。对于这些课堂生成的资源,往往会成为课堂的卡点,需要对课堂教学有充分的预设,让卡点成为授课的亮点。
(3)规范教学板书。板书一直为信息技术教师所忽略,往往通过多媒体课件来进行呈现相关的知识点和操作要领,但由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要进行频繁的界面切换,学生对于一些操作要领并未形成很深的理解,如果能够通过规范的板书,将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操作的正确性和对操作的掌握度。
通过教后的思考,让我进一步发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更将激励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进一步优化教学准备,加强对学生的分析,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特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