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15篇)_1
2023年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15篇)
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1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由美国作家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而来,这部作品英文版一经推出就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冠军之位,可见其影响之大,同样的,这部电影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都说这是男人必看的一部电影,但单纯从性别区分就会让电影变得很狭隘。这部电影通篇充满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温馨基调,《肖申克的救赎》的副标题为“春天的希望”,这一主题也在电影中很好的表达出来。
  故事讲述了一位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安迪被怀疑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及其情人而进了肖申克监狱—一个弱肉强食,强权统治的黑狱。终身监禁的注定了安迪灰暗绝望的人生,但是,安迪并没有放弃希望:接近颇有声望的瑞德,让他帮自己搞来小锤子;精通税务的他帮监狱长逃税,,扩展图书馆等等。
  后来在一名叫汤米的偷窃犯口中知道了真凶,去监狱长却被拒绝,导致汤米被杀害,这
时他知道了只有越狱才能救自己。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安迪带上监狱长的账簿成功逃脱肖申克。联邦警署根据安迪的账簿粉碎了监狱长的`势力。
  影片的最后,安迪在德州边境的小镇与好朋友瑞德相聚。镜头从空中升起,鸟瞰远拍,他们的旁边就是广袤的太平洋,蓝的大海是多么明亮,多么的深沉,多么的美丽!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你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忙着柴米油盐的你,停下来想一秒,你的大脑是不是已经被体制化了?你的上帝在哪里?
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2
  这部电影,我看了10遍。
  上高中的时候,老师在教室里放过一遍;
  上大学的时候,老师在教室里放过一遍。
  但是这两遍对我来说,对我的影响只有一点,让我记得了有一部经典的影片叫:肖申克的
救赎。
  其余的内容一点印象都没有。毕业了四五年之间又连续看了几遍,才慢慢感受到这部影片的魅力。
  这部影片,网上和身边的人都说是经典,我嘴上从众的说是一个好影片,我的内心缺不认可。因为我和这部影片没有产生共情。
  直到我经历的多了,我才看懂这部影片。
  通过前后的对比,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很多大坑,即使别人提醒你,你也会掉进去。因为你虽然嘴上说明白了,其实内心不一定真的明白。
  我也在想为什么,我对这部影片没有产生共情呢?我个人认为是我之前的经历太少。
  对我来说,要想产生共情,只能是这样类似的事曾经发生在我的身上。
  发生在我身上之后,我看了影片才会勾起我以前的经历,让我对于影片有了深的理解。
  影片打动我的的四点:
  1、瑞德说的:在这里被体制化
  2、图书管理员出狱之后上吊死亡
  3、安迪在监狱播放的一曲歌曲
  4、安迪数十年如一日的挖洞最后逃亡成功
  在我心中肖申克的监狱就是我们一如既往的生活。对于一些人来说,比如图书管理员,他已经习惯这样平淡的人生,如果把他放到一个不一样生活中,他会极度的不适应,如果他没法去适应这样的生活,他就会走向极端。
  一如既往的生活,会把我们训练成越来越符合这样生活的样子,就是被体制化。关于监狱生活的电影
  而作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就要小心这样的生活。为什么会出现上一段时间班想要跳槽,就是想要躲开被体制化。然而我们每到一个地方生活一段时间就会又会被体制化。
  因此对我们来说,到了你认为舒适的地方被体制化也没关系。
  我们需要避免的是在不舒适的地方要注意不要被体制化,而是以不舒适为动力,脱离这个地方。
  当然在很多时候会很难,如何做到呢,就是最后让安迪逃离的东西:希望。
  有了内心的追求,内心就会有了追求。就会真正的避免不舒适的体制化。
  这就是我对影片的一点点理解吧。
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3
  想到安迪,一个异类,格格不入。
  最后有渐渐适应这里的生活,却从来不会给予生活一种同化的机会。
  坚持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的方向。不会像体制妥协,不会像现有的生活妥协,耐心下的坚持,带来的是对于现状的改变。
  二十年的凿洞,最后的击打。
  几百码的爬行,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对于自由的渴望。
  暴雨下的洗刷,是对于二十年光阴的回答。
  去到了自己一直想要去的地方,过上一种安宁的生活。
  埋葬了自己的回忆,只是去开始了新的生活。
  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所以没有多少人能够拥有这样的生活。
  坚信自己,救赎给予别人,给予自己。
  不能够去说二十年光阴带来的没有什么,至少对于自己岁月的妥协,至少对于自己人生正常的交代。
  更好的认识到了自己,坚定了决心。或多或少的改变了一些人,二十年,他有好好地度过。
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4
  "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整部电影将我们带到1947年肖申克监狱,以名叫Red的囚犯用他的视角向我们叙述了一个杀害妻子的银行家被判入狱的故事,是一个充满自由,希望,救赎的故事。而在我眼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困境中关于自由的斗争、永不熄灭的希望,压抑下的友谊以及善恶的归宿。"体制化"这三个字,就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思考。
  面对无法逾越的高墙,是选择反抗,还是选择适应。我想这不仅仅是监狱中的犯人面对的问题,也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所面对的问题。肖生克监狱,它不仅代表一座监狱,它反映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在这座监狱里,有着对圣经倒背如流,口中宣传着拯救之道,实际上却滥用职权,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典狱长诺顿,以及他的打手们,海利以及其他警官,他们凶狠残暴,不把囚犯生命放在眼里。他们就是肖申克监狱的统治者。而统治者的工具就是博格斯三妹,他们威胁着其他囚犯。剩下的就是大多数逆来顺受的囚犯们,也有为数不多像Red这样,监狱中的强者,他已经摸透了规则所在。睿智老练,在肖生克监狱中混的如鱼得水的人。最后就是主人公安迪,他是圣者,因为他不仅完成了自我的救赎,还救
赎了监狱中的其他囚犯。这些个体不正是对应了我们现实生活中,广大的市民,恶霸,当道者等等?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叫做《肖生克的救赎》而不是《安迪的救赎》的原因。
  什么是体制化?一开始你抵抗它,然后你接受它,慢慢习惯他,最后你离不开它。它可以是肖生克监狱的高墙,亦可以是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体制。最后不仅是行为被体制化,你的思维方式也会被体制化。
  每个人心中都有美好的事物存在,也有阴暗的一面。监狱是约束了犯人的行为,但约束不了他们的心。但他们为什么不抵抗,不仅仅是体制的力量。其实他们内心也有一座肖生克监狱,约束着他们的思想与情感。所以当老布和Red出狱后才会如此惶恐不安,RED甚至连上厕所都要经过别人同意。反观现实中的我们,其实我们每个人也生活在"肖生克监狱"。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婚姻制度,政治体制,这些制度都在无形中束缚每一个人,谁都要面临工作压力和生存压力,也有少数人例外,但也仅仅是少数。
  随着我们年龄成长,每个人对应试体制化的感受日益加深。考好大学,上好大学的观念从小就植根每个人心中。在这个体制下,有些人只是盲目的学着,每天都是同样的内容,上
课,下课,学习,吃饭……形同机器人,有些人有目标,却没法实现。
  记得高二初,我曾经问过一个朋友关于他的方向,他说他想当体育生。我丝毫不觉得惊讶,以他的毅力和身体素质,体育专业的确很适合他。但是他没有,因为他的家人没有同意他这么做,认为和其他人一样做普通考生,考个大学就好。我一直觉得挺可惜。"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不过是许许多多人的一个缩影而已,我见过太多。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过是理想罢了,有多少人能够将自己喜欢做的事变成走出社会后的职业?并不是他们缺什么,而是在应试教育下,那些很美好很单纯的梦想都被磨灭的一干二净。我还记得我刚开始打球那份纯真,那是每个热爱篮球的人都共有的东西。那种梦想很美好,就像安迪说的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东西,高墙无法阻挡,恶人无法触碰到的,内心深处的东西。而现在的我们,是否已经被时间磨平了棱角,冲淡了曾经的激情,曾经的梦想早就被丢弃到某个角落,是否自甘这样的平庸?我们都平凡,但平凡不等同平庸,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