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电影主题、人物分析、叙事特点
关于监狱生活的电影
《旧约.以赛亚书》中说道:“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 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亡。”据说这里就是“救赎”一词的起源。 据粗略统计,在整部《以赛亚书》中,这个词一共出现了16 次之多。很明显,它象征着基 督思想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至于到了宗教时代,“救赎”因其明确的指向性而一 度成为了左右西方精神世界的关键词。 既然如此,那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即“救赎” 产生于特定的人(基督徒)和特定的年代(宗教年代),而随着20 世纪以来西方社会中信 仰的缺失,人本主义代替了神本主义,这个词似乎也将不复流行。
然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着名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从斯蒂芬.金的《春天的四个故事》 中看似无意地提取出了这个银行家的故事。随后,一部伟大的电影诞生了。这部电影的名字 叫《肖申克的救赎》,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里关于救赎的故事。   
那么,在这部影片里,德拉邦特想要表现的是谁对谁的救赎呢? 没有任何辩驳的自由,巧 舌如簧的检察长把安迪的生命交给了肖申克漫长的岁月。被冤枉的银行家不会甘于命运,然 而肖申克并非福地,第一天晚上就有人被活活打死了。“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 监狱长的训词非常露骨,他的意思无非是“在这里,你们没有自由,必须无条件地做任何事,
不要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那是属于上帝的”,于是,一场关于尊严和人性的斗争就此开 场,不过在这场斗争中,救赎主不是上帝。救赎主是两个字:希望。被救赎的也是两个字: 自由。   
希望,是整部影片的主题。在安迪来肖申克之前,监狱里的话题除了变态、打架就是无所事 事地消磨时间,混乱、肮脏、恐惧、绝望共同织就了这里恶劣的环境,犯人没有任何人权可 言,为监狱长无偿出卖他们的廉价劳动力。在安迪入狱之后,这个不甘现状的银行家尽管依 然无力改变犯人受压迫受凌辱的事实,但他却至少带来了希望,一种不曾有过的自由生命的 气息。这种希望不同于监狱长口头上说的“我是世界的光明,跟着我就不会有黑暗”,因为他 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他只是借基督之名行魔鬼之事,监狱长教育囚犯们“不许亵渎上 帝”,其实他正是把自己当作上帝的,而骨子里,他残暴的禀性是要让囚犯们屈服于“纪律和 圣经”,甚至于“要你吃你就吃,要你拉你就拉”,暗无天日的折磨最终把肖申克的每一个人 都制度化了,导致了老布的死亡,导致了瑞德出狱后仍带上了毫无人权的“请示”的烙印,失 去了希望,就始终无法像一个正常人那样的生活,而监狱长的所为,正是要彻底磨灭肖申克 犯人对于未来的希望。 安迪是注定要和的暴力制度对抗的,他带来了希望。这种希望,在于对恶势力(三妹)坚 决的反抗,在于不失生活情趣的雕刻,在
于不畏凶险为大家赢得那坐牢以来唯一一次由海利 请客的啤酒,在于他当着监狱长的面播放大家从未听过的美妙音乐,在于他执着地带领大家 修建全英格兰州最好的监狱图书室,在于他二十年来孜孜不倦地挖地洞逃生。对此,我们不 得不说安迪是一个被导演诗性化了的英雄,德拉邦特对这个人物的塑造通过贯穿剧中的几个 “HOPE”一目了然地呈现了出来,也许他本人就是一个希望中的人物,但通过他个人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方方面面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来自于瑞德。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安迪和 他的约定,瑞德是否会和老布一样,因为被长期地制度化了而无法适应社会,最终只能在长 期的压迫之后在自由社会“到此一游”,缘于这个约定,瑞德坚持了下来,到了他坚持“希 望”的终点——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心灵的自由,很显然,这又是安迪用自己的行动对瑞德 的救赎。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来自汤米,这个目不识丁的年轻人居然在他的感化下考上了高中,在那个安迪努力建立起的图书室里,人们暂时忘记了压迫、暴力、恐慌,自由祥和的生 活的乐趣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希望。   
当我再一次回顾这部影片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这个安迪,何尝不是另一个现代版的耶稣? 他的受难,始终昭示着耶和华的那句预言“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但悖逆的和犯 罪的必一同败亡;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亡”,而德拉邦特似乎也的确要把他塑造成一个
耶稣 式的人物,从他逃出肖申克之后的仰天长啸到监狱长自杀之前墙壁上的那一行字“主的审判 很快降临”好象都在诠释着这一点。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在他身上看到一种自由人对于命运 的反抗精神,这是一个在心灵上得到解放的人,任何实质的牢笼都束缚不了他,作为一个现 实存在的人,他的肉体虽受磨难,却并未消亡,而是用实际的行动来抗争,而老布,放飞了 杰克,却囚禁了自己,这就和安迪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告诉人们:不管在任何地方,只要 在心里还有最后的一点希望,那就还活着,否则,安于麻木的现实,也就同死亡没有什么区 别了。   
是的,是“希望”救赎了“自由”,这是重新构建的现代文明里的救赎,除了自己,我们没法依 赖虚幻的救主。曼德拉说过:“心,是一个人最强壮的部分。”假若我们的心不停息,希望, 就始终存在。   
最后,用安迪留给瑞德的那封信作结尾吧: ……心怀希望是一件好事,也许是最好的事, 心怀希望就永远有希望……既然你已经走到这儿了,就再走远一点吧……
(一) 自由是埋在心里的一枚种子 影片中有这样三个场景:一个是这样的,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清晨,囚犯干完活后, 在屋顶闲散地坐着,很悠然地喝着安迪可以说是用生命换来的
冰镇啤酒,享受着 温暖悠闲的阳光,那就仿佛是在自家的屋顶上一样,享受着来之不易的自由…… 另一个场景里,在安迪打开音乐后,监狱里响起了莫扎特的音乐,高亢优美的声 音在监狱上空回荡起来,所有人,包括囚犯和狱警,在那一刻都朝向音乐传来的 方向,安静的聆听,忘掉了高墙的束缚…… 还有一个场景,安迪经过自己的不懈地努力终于建成了当时英格兰当时最好的监 狱图书馆,囚犯可以像自由的人一样,在图书馆里获取监狱外自由的空气……. 安迪所做的这一切:冒着生命的危险只为同伴争取一段自由自在地喝酒的机会; 宁可得罪典狱长和那个极其恐怖的狱警,只是为了囚犯感受到音乐里的那种自由 的感觉;十几年如一日地写信,最终建成了一个像样的图书馆。在安迪看来,这 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两个字,那便是“自由”。人活着不能失去自由,即便是在 监狱里,也应该尽力为自己争取自由,以为在他看来,人活着便是为了争取自己 的自由。 影片从两个对自由的限制因素:一个是监狱;另一个便是体制(institutionalized); 监狱是从肉体,身体方面来限制自由;而体制化则是从灵魂,精神上对自由的限 制。影片强调的便是从精神上限制自由的体制化。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出自瑞得的话:“fi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it ,enough time passes…you get so ,you depended on them , that is institutionalized.(起初,你讨厌它,然后逐渐地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 始依照它,这就是体制化)。”“i
nstitutionalize”翻译过来的意思便是:使…制度 化,使…一成不变。从这解释里可以抽象出成两个字那便是“同化”,对一个个体来 讲,体制化的过程就是同化的过程,是一个个体在体里或社会里,被大多数思 想所同化的过程,而当这个体或社会的思想不是一个多元化的空间时,这种同 化的过程就变得越加厉害了。影片中一直试图给我们展现一个被强烈体制化(同 化)的世界(监狱),典狱长,狱警以及监狱里的各种制度等等,都成了这种体 制化(同化)的工具。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生活在监狱里,所以也根本就无法感觉那种身体上的对 自由的限制的痛苦,可这并不表明你的灵魂,精神上就是自由的。每个人不自觉 地都在受到体制化(同化)的影响,没有人能够逃脱这种被体制化(同化)的命 运。只要你现在问一问你自己:我还是不是自己以前想象的自己?我还是我自己 吗?或许你就能感觉得到了。 自由是埋在心里的一枚种子,需要我们不时用自己思想的泉水去浇灌。影片中的 安迪为了让拯救那些囚犯,不只一次地为他们争取到了自由的阳光。而我们呢? 谁来拯救我们自己呢?我想,除了我们自己,还会有谁呢?!
(二) 希望是梦里会开的花 现时中没有一个人可以获取完全的自己理想的自由,但只要心存希望,我们便有 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影片有这样三个相互比较的人物: 一个是老布:在监狱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图书馆管理员老布,好不容易获取了自 由,可是出狱后,整日
里却生活在惶恐中,最终在极度压抑和忧郁中,草草地了 解了自己的一生。 一个是瑞得:出狱后的瑞得,也面临着和老布几乎一样的心境,只是他心里或多 或少的还存在那么一点希望——曾经答应安迪的一个承诺,最终活了下来。 另一个就是安迪,他经过自己的不懈的努力,钻过500 码的污水管道,终于获 取了自由。在倾盆大雨里,酣畅淋漓地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幸福的张开了双臂…… 这三个场景其实是在问我们:为什么同样都是获取了自由,但为什么三个人却会 有那么大的差别呢? 这便是由于“希望”的缘故。在安迪的心中一直就没有放弃对自由的希望,而且他 也一直在为自己的希望努力着——每天晚上都要用那个小锤去挖瑞得认为几百 年也挖不穿的墙壁。而对瑞得和老布来说,他们早就放弃了希望,以为在他们看 来希望只能让自己更痛苦,甚至认为希望便是痛苦的根源。 影片中安迪对希望作了很好的诠释:“forget that there are … place … in the world that are not made out of stone, there is something … inside … that they can not get to … that is hope (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 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的确,正想 安迪所说的,监狱的高墙可以束缚住我们的身体上的自由,甚至于体制化的东西 可以束缚住我们的精神上的自由,但唯有希望不可以放弃。失去希望的生活是灰 暗的,没有生气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 希望是梦里会开的花,带着梦,带着希望,才能拥抱明天。
(三) 用荒诞诠释自由和希望的关系 影片出现了好些看似非常荒诞的场景:监狱里的图书管理员老布,最终获取了自 由却自杀了;黑人瑞得好几次满怀希望地想被保释出去,却总是失败了,在最后 一次,当他完全失去希望的时候,却保释成功;老布用颤抖的双手放飞了自己收 养的小鸟,小鸟回归了自然,获取了自由,而老布自己却极不愿意回到社会里 去…… 影片试图用这些看似荒诞的场景来问我们:什么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什 么是希望,希望和自由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 自由是什么?人的自由不同于动物,小鸟回到了自然,它便获取了自由;而人呢? 人的自由肯定不同于动物,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人类的自由便是一种思想的产物。 影片在告诉我们,自由是以希望为前提的,你没有希望,没有对希望追求的勇气 你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严格来说,一个是很难达到自己理想中的自由。但 这并不是说就要放弃对自由的争取,而且这种争取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的一生。我 们将这种对理想中的自由的渴望寄托在自己的希望之上,于是,自由和希望就联 系在了一起。在我看来,影片似乎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主旨。
(四) 自由和希望的完美结合的结尾 影片的结尾是这样的:湛蓝的天空下是蔚蓝的广阔的大海,沙滩边是一条小船, 两个老朋友终于在阳光明媚的海滨相逢,彼此都很愉悦地相互微笑着…… 这样的结尾寓意却是非常深刻的。湛蓝的天空和蔚蓝广阔的大海象征着理想中
的 自由;而那艘小船和两个老朋友的微笑则寓意对未来美好的希望。这样的结尾之 所以能打动人心,就是因为它将自由和希望完美的融合在了,并且一起呈现给了 我们。 叙述视角一部作品的叙事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由作品 采用的人称来体现,一般分为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通常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 的旁观者的立场进行的叙述,多数情况下叙述者如同全知全能的上帝,了解过去,预知未来。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采用的是以第二主人公瑞德为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因此,影片没有 局限于使用“全知全能”型视角。而是一个被限定了的视角,时不时的将叙述视角交给瑞德, 他的活动,思想对影片主要情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创运用了瑞德的主观感受进行描述, 从而不受“全知全能”视角的限制,这样使得叙事更加灵活,更具有真实感。
影片一开头,便是安迪被控谋杀自己妻子的画面,法庭上,控方律师言辞犀利,咄咄 逼人,不禁会让毫不知情的观众怀疑安迪究竟是不是真的凶手,最终被判终生监禁是否是罪 有应得。而创在影片中设置了瑞德这一人物。正是为了解决观众的这一疑惑。整部影片中, 对白并不多,影片中展现的东西很多都是通过瑞德的独白说出来的,多半是对监狱生活的反 思和对安迪的解读。在瑞德开头的讲述中,他对安迪的初次印象和主观感受其实在某种程度 上和观众是一样的,对安迪不了解甚至是没什么好感。然而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
随着他对 安迪了解的深入,他所经历的,他所了解的安迪都反映在他的画外音里,他的讲述无疑给电 影画面添加了一层浓厚的感情彩,尽管带有个人的主观感情彩,但却让观众觉得真实, 直接,给观众的感觉是不带有任何强制性的,自然而然地随着他的情感发展而逐渐认同安迪 这个人物。随着观众对安迪建立起一种情感认同以后,最初的怀疑也慢慢消失,以至到最后 对安迪的成功越狱甚至没有进行任何道德上的谴责,取而代之的竟是拍手叫好。例如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的情节,讲述的是安迪和瑞德一人在修屋顶时,安迪帮 助狱警逃税从而为每个狱友争取到三瓶啤酒。于是,安迪与他的狱友们懒懒地坐在屋顶,惬 意地品尝着啤酒,这时瑞德的画外音响起:“我们坐着喝酒,阳光洒在肩头,仿佛是个自由人,感觉就像在装修自家的屋顶,我们能创造一切。”这些话在观众听来可能没有 多少感触,因为我们毕竞是自由人。但是对于影片中的这些终身监禁的犯人们来说,能够在 早晨的阳光下坐在监狱外的一个屋顶上,懒洋洋地喝着冰啤酒,简直就有一种奢侈的感觉。
当自由的、正常的生活可能不再属于我们的时候。我们对它的期望也会增大,总会想尽一切 办法去重新感受这样的生活,哪怕就只有一小会儿也好。叙述者可以介入叙事,且其叙述声 音的强度和介入的程度刚好是成正比的,叙述者介入的程度越深,叙述的声音也就越
强。创 让瑞德从自己的角度讲述自己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的事情,这样有助于缩短观众与叙述者的心 理距离,使得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叙事人物的意识,不由得对以不惜牺牲生命为代价而 换来狱友们片刻自由的安迪肃然起敬。影片的这种叙述方式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让观众 心甘情愿地时刻追随着瑞德关注着安迪的命运,因他喜而喜,因他悲而悲。 当然影片并非单纯地局限于瑞德的主观视角,例如安迪逃出监狱,典狱长发现海报背 后秘密以后,画面快速回放安迪是如何在这二十年里策划逃狱的,对于瑞德来说,这是他不 知道的一些额外的情节和,当然只能由影片中另一个叙述者来提供了,也就是影片中隐蔽的 叙述者,是电影叙事最直接最常采用的叙述方式,和瑞德的叙述相比,它从更加客观的视角 出发,不带有丝毫个人主观感情彩,全凭观众自己去感知。三、隐喻对主题的突显艺术的 崇高地位常常源于艺术文本中的象征和隐喻。电影中的隐喻是通过蒙太奇,将镜头之间或镜 头内部各个表现元素加以强化、浓缩、类比,由此在观众的感觉和心理上产生效应的手法。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运用了独特的隐喻手法,使影片更具有表现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