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徽州地区的竹文化
关传友
(皖西学院 安徽六安市 237012)
摘 要:徽州人在长期栽培利用竹类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竹文化的地方区域特,主要体现在竹材利用、竹雕刻艺术、竹编织艺术、竹诗文、竹绘画等方面。徽州地区的竹文化是我国悠久竹文化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徽州地区;竹材利用;竹文化
Bamboo Culture of Huizhou Area
Guan Chuanyou
(West Anhui University, Anhui Province, Lu’an 237012, China)
Abstract: Huizhou has seen the formation of its regional feature of bamboo culture during the long-term cul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bamboo by Huizhou people,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bamboo timber utilization, bamboo carving art, bamboo poet and article, bamboo painting, etc. The bamboo culture of Huizhou area is the centralized reflection of long-history bamboo 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 Huizhou, bamboo utilization, bamboo culture
竹类是安徽省徽州地区自然分布较多的森林植物,千百年来,徽州人用竹、爱竹、种竹,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独具地域特的徽州竹文化。主要体现在竹材利用、竹雕刻艺术、竹编织艺术、竹诗文、竹绘画等方面。安徽名人录
1 竹材利用
徽州人利用竹材的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采竹制作生产和生活器具。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徽州人用竹材编织器物。
明嘉靖《徽州府志》载汉时徽州曾贡“竹箪一合”,竹箪是用竹编织的盛粮食的器具。南齐永明年间歙县令“仲文秀令民下输六尺簟,为沈约所劾。”[1] 簟为竹编织的供人坐卧的精致竹席,东晋太原望族王恭标榜“身无长物”,长物就是六尺簟。说明当时竹编织手工业较为兴盛。唐代新安竹簟成为贡品。清乾隆《玉山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江西玉山造纸所使用的竹帘多购于徽州,清绩溪《王氏宗谱》载当时家庭使用的席子多是竹簟。唐宋时期徽州人以竹制作的毛笔名“徽笔”,也极为著称,时同“宣州笔”比肩,并被列为朝廷贡品。以后徽州历代制笔名工辈出。
徽州人还用竹作渡河工具——竹筏。明徽州人黄宗炎《屯溪至鱼亭》诗有“竹筏清溪逆水牵”句称述用竹
筏运输货物的情景;清乾隆时歙人沈景运《屯溪镇》诗有“浅水深浮编竹筏”句,原题云:“去休宁邑三十里,水浅滩急,舟楫不能进。土人用毛竹编为筏,用载人货。”[2]历代徽州人还用竹制各种农具、制作竹轿、用竹建房等;取鲜竹笋烧制徽菜的各种菜肴,用竹笋制作竹笋干出售。
2 徽州竹雕
徽州竹雕是徽州传统“四雕”之一,主要以徽州盛产的毛竹为原料,以刀代笔,因材施艺,运用线刻、浅浮雕、深浮雕等工艺,雕出各种题材的书画,如名人的书法墨迹、名胜古迹的山川风貌、民间传说的神话故事、珍禽异兽的千姿百
作者简介:关传友, 男, 安徽六安人, 皖西学院皖西文化艺术中心,研究方向为竹文化史。Email:*********************。
362013年 第11卷 第6期
态等。徽州竹雕作品主要用于摆设装饰,包括屏风、挂屏、插花瓶、文具盒、牙签盒、烟灰盒、茶叶筒、帽挂、笔筒、筷筒、楹联、臂搁、腕枕、餐具等。
徽州竹雕盛于明末清初。徽州竹雕的代表人物有吴元满、李希乔、方洁、张立夫和程文在等。吴元满是明末歙县人,精通书法,擅长篆刻,尤喜研习“六书”。因此,竹雕独显文字风采,并以金石碑体为主,
运刀时都能和运笔一样得心应手,形成了浑如三代鼎彝的独特艺术风格。李希乔是清初著名的竹雕大师,号“石鹿山人”,他的竹雕有吴元满书法入竹的风绪,简笔刻画如竹石、人物山水臂搁、笔筒,线条简洁、流畅,画面清丽而富有意韵。清《初月楼闻见录》称:“斫竹为臂阁及界尺,镂刻灿然如写生,扪之无毫发迹,时比之金陵濮仲谦。”[3] 方洁,字矩平,号治庵,清嘉庆、道光时歙县人,是当时著名的竹雕家,作品为时人推重。民国《歙县志•人物•杂技》称:“其刻竹尤为绝技。善刻人肖像于竹臂搁或笔筒。以其技遨游吴越间。尝为释六舟达受作庐山行脚图像,须眉毕现。又为阮元作八十岁像更佳。”张立夫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成名的竹雕家,以雕版、刻漆为业,多有建树,竹雕作品也独具一格。入清以后,竹雕作品在内容、形式、技术各方面都日趋丰富和完善,拼接工艺的使用,竹雕突破了原材大小的限制,竹雕艺术品的制作也更加方便灵活。如祁门西乡发现了一把100多年历史的竹制茶壶。此壶通身竹质,自底至后,自面至盖,以及盖上的纽,均为竹子做成,虽被红选漆透十细辨仍可见分子纤毫、尤其盖上的纽系小水竹所制,竹节雅致可爱。壶上雕刻精细,显身为八面柱体形,面面有雕刻,其中四面为画,皆各类花草,用刀均细腻,线条流畅。此壶还配有4个做工精致的小杯,1壶配4杯,杯拥壶烘月托云,相得益彰。屯溪博物馆藏有一件清代“渔父图”竹刻臂搁,长30.5 cm,宽5.3 cm,下承4足,正面平地浅浮雕,上方远景刻修竹数枝立于坡石之后,下方刻低浅坡岸,中部刻一头戴箬笠、背负鱼篓的渔翁,一手持鱼,一手扶竿扛于肩上,赤足而立。构图层次分明,颇富笔墨神韵。左上方署“汪存侃篆”款,下刻阳文“字景”、“陶”2印。
徽州竹雕艺人还取徽州所产的毛竹根经心雕制钮章、人物、手杖等精雅绝俗之品。如用竹根雕制的人头像,喜怒哀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也深得人们的喜爱。
3 徽州竹编
工艺竹编是徽州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徽州竹编织的竹箪在汉代、竹席在唐朝就作为土产进贡朝廷。明清时期编制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竹编艺人把竹篾剖得细如丝、薄如纸,编织品图案大方美观,造型精巧,形象生动,成为徽州独树一帜的工艺品。
清代屯溪民间竹编艺人编制的用于婚嫁祝寿的礼篮、举子赶考用的考篮以及银胎瓷胎竹碗,都美观大方、造型精巧,是实用和观赏兼备的工艺品。徽州竹编分日用工艺品和陈设工艺品2大类。日用工艺品注重实用,利用篾青篾黄本身的差,编织成各种图案,常见的有龙凤呈祥、海天旭日,八仙、万字、福字、喜字、寿字、龟纹等,主要品种有竹席、竹篮、果盘、礼盒、祭具等。陈设工艺品讲究工艺造型,如竹画、花瓶、花钵套、灯罩、鸟笼等,还有各种象形动物竹编,如立体锦鸡、相思鸟、猫头鹰、青蛙等。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明万历年间的“描金五彩果盒”和清代的“金漆堆花圆果盒”,均用竹制骨架,外用细篾编织成花纹胫,涂彩漆描金花而成,代表了徽州传统工艺竹编的高超技艺。
4 咏竹诗文
竹与徽州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历代徽州人爱竹、诗竹、咏竹,留有许多诗文,成为徽州地方文学的主要内容。
明弘治《新安黄氏通谱•文献录》“韩准‘遯斋黄先生益谦小传附四景诗’”记载唐末休宁人
2013年 第11卷 第6期 37
黄遯斋《门前烟竹》诗云:“琅玕巨竹绿当门,茶臼敲残对客论。烟锁玉梢秋气薄,数声野鹤报黄昏”是对居所竹景的描述。
竹在徽州文人的笔下更是表达节操的符号象征。宋张应龙《虚直楼记》载祁门人谢冕建虚直楼并植竹是因为竹“虚曰心,直曰节也。兼内外贯体,用君子可比德焉。……生生而直者,阳也;静而虚者,阴也。故君子之学,以静为本。不静无以为动,不虚无以为直。”道出园主建楼植竹是借竹比德,寄寓追求儒家的道德理想。宋婺源人王炎《竹赋》序称:“小人之情,得意则颉颃自高,少不得意则催折不能自守;君子反是。竹之操甚有似夫君子者。”[4] 并赋赞竹具有清秀潇洒的英姿和刚柔兼济、虚心淡泊、不媚不谄的品质特性,喻其以传统人格中坚韧刚毅、淡泊谦下的君子品质及其清雅潇洒的外在仪表。
宋歙人吴龙翰《栽斑竹》:“竹母初分种屋头,斑斑泪点带诗愁。他时看取成林玉,遥剪湘江一片愁。”
是借种斑竹寄托相思之愁。元代歙人程钜夫《此君轩记》:“古之爵五等,而有士有民者曰君,非有士有民而蒙是号,其必有德有可尚者也。人而能是亦稀矣,竹,物也,而何以得此称于子猷哉。竹之德,固可尚,心虚而神清,贯四时而不改也。晋人尚雅趣,颇以不事事为清虚,吁比德于竹者,如斯而已乎!吾至官,借宅于人,而植竹于西轩之外,复借子猷所以号竹者名吾轩。吁!吾轩借于人也,轩之名借于人也,皆非吾所自有也。独所以如竹者,非可借于人,而意子猷或未知之。然则子猷之君,此君亦借尔。借欤,非欤,是未可知也,吾将问之此君。”[5]是其以竹为号,借竹自况。元代歙县著名诗人唐筠轩《艺圃》诗:“旧种竹数竿,生笋已满园。今年笋更繁,檝檝穿邻垣。山童劚烟雨,便欲供朝餐。独不忍馋口,保此青琅玕。物微志则远,当异今日观。平生迟暮心,与尔同岁寒。”[6] 诗人借竹表达其虚心淡泊的操守。
元末绩溪人舒頔《为黄克文题竹溪书室图》诗云:“清溪溪上竹无数,爱竹移家竹林住;阶前老竹铿玉声,秋夜读书霑竹露。书声绕屋杂竹声,竹侵书助书趣;竹根个个长龙生,竹上凤凰亦来聚。有时携琴陪竹弹,两袖清阴分竹翠;云梢月干竹弄影,杖竹寻诗过桥去。平生性癖亦爱竹,不问主人造竹所;君不见一筇投陂忽变化,万卷蟠胸胜插架。”[7] 借咏竹表达了诗人居竹、爱竹的无限深情。
明初著名文人歙县人吴仕昭的《集遗录》里收集有两首吟诵《便面潇湘图》的诗作,细细吟诵,殊为可爱。其一:“细竹娟娟摇翠葆,遥山隐隐抹青蛾。一团月影涵秋思,怪底凉风到面多”;其二:“坡仙写竹称绝奇,胸中有竹千万枝。老文气吞筼筜谷,为写此君真似之。老韲欲继二贤躅,清苦形容瘦如
竹。挥毫转腕生凉飔,参差万竿立苍玉。高低远近烟生昏,仿佛虗籁先秋寒。雨过蛟龙挂形影,月明凤凰翻羽翰。我家此竹坡边住,一见此图心似醉。拂云直干颇萧踈,傲雪真姿独憔悴。题诗掷笔长嗟咨,前人手种非今时。坡前新阴渐满地,岁寒节操宜坚持。”[8]第一首是写出了竹所具有的特殊意境美;第二首则写出了作者对保守节操的自我劝勉。
明歙县著名文人程敏政《竹窗记》是为乡人竹窗所作的题记,作者所看到是:“凡人情景之所适,不在于瓌丽伟大之观,而恒得于卒尔偶然之顷。睹逸态之骏发,聆天机之自鸣,跃然于心,冁然于面,而嗒然于口;视所谓瓌丽伟大之观,直若枝拇赘疣,无所用之,而人莫能与知也。”[9]乃是作者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境界之表达。其另一篇《竹窝静趣记》则曰:“古之达者于植物中多好竹以自标,置或居之而以为可友,或无之则以为俗而不可医。盖竹诚有可好者,至其所适之处,则惟静者知之。迨中世不然,虽有竹而莫知其可好,则有俟其长而戕之,课园丁之利,以甘鼎俎供器用,其不知竹也甚矣。……结竹窝其间,每掩扉谢客,啸傲终日,挹清风于溽暑之侯而莫知其炎,抚劲节于雪虐之际而莫知其寒,苍翠之足以清目,琮琤之声足
382013年 第11卷 第6期
以清耳,嗒然虚心足以相契,有不知竹之为君,君子为竹者!”[10]则道出了作者深爱竹林的静趣之处,借竹体现其高标。
明代江南著名文人祝枝山《竹坞凤鸣》诗云:“当时贤者此徘徊,手把琅玕屋后栽;万个自缘医俗在,九苞曾揽德辉来。宫商盈耳箫韶奏,毛彩朝阳紫翠开。今日遗雏有君子,来仪须上九成台。”[11]借描述歙县西溪南八景之一“竹坞凤鸣”的竹景,赞美竹林高士的高洁品怀。
徽州人信奉风水,居则种竹,明歙县人方承训的《门前植竹歌》曰:“前江碧水喜之玄,仍訾南山对未专。青囊授秘丛植竹,苍翠森森沙浮旋。”[12] 说明竹在徽州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竹笋也是徽州文人描述的对象,清乾隆年间歙县人方西畴《新安竹枝词》中有首称赞歙县问政山笋之诗,云“风味山乡入梦思,此君一见解人颐。晚菘早韭寻常甚,烂煮猫头饭渭匙。”[13]
5 竹绘画
受竹文化的熏陶和画竹艺术的影响,徽州历史上也涌现出擅画墨竹的绘画艺术家。
徽州最早画墨竹是元代歙县人金汝霖,号藤溪钓叟,画史上以善墨竹名。《歙县志》记载元代郑以进,字成德,号爱竹。以工绘墨竹名于当时,著有《爱竹画稿》。明代休宁人詹景凤也是当时具有很高绘画造诣的画家,山水花卉竹石皆精。以画墨竹名于当时,运用书法技巧画竹,往往一竿直上,瘦劲绝伦,颇得文同意境。[14]“扬州八怪”之一的歙县汪士慎以画梅著称,但也画墨竹。郑板桥称其“字近人,妙写竹,曾作雨枝,并瘦石一块。”《风雨清音图》写墨竹仰叶短锋,为明以来所少见,清而静,
拔而挺,用画幅两对角构图以取势,配以题款,显示出正、倚变化的协调之美。并于画上题“一枝寒玉抱虚心,幽独何曾羡上林,惟有萧然旧庭院,四时风雨得清音。”
清歙县人汪之元善画兰竹,著有《天下有山堂画艺》,书分《墨竹谱》与《墨兰谱》,图文并茂。他提出了画兰竹的“写影”论,自成一说。其说:“凡画皆摹写形似。惟墨兰竹只写影。写影者,写神也。脱不得神,则影亦失之。何况形似乎?”[14] 他认为“写影”是超于“形似”而达于“神似”。他还提出墨竹“神似”的标准是超“自然”的“逸品”,他说:“山水家以神品置于逸品之下,以其费尽功夫,失于自然而后神也。余谓墨竹有逸品而无神品。一落神品,便不成竹。”
清祁门人叶荣擅画墨竹,有《仿元人山水竹石图》(藏安徽省博物馆)作品,其题诗云:“老年学画同儿戏,醉墨淋漓写竹枝,曾向潇湘深处泊,万竿烟雨是吾师。”清代著名画家歙县昌溪人吴介,擅花卉,兼长兰竹,安徽省博物馆藏有墨兰、竹石多幅。晚清歙县人虚谷,以冷隽的笔法来写竹之清和竹之刚,为竹之美又塑造出一种别开生面的风姿神韵。因此,他的墨竹枝叶以散锋刷出,亦如同其颤笔书法,另有特。苍老劲拙,怪怪奇奇,变形求意,干湿墨相兼,饱墨枯笔并施,不拘前人成法,敢于创新。他的墨竹作品有《竹》、《墨竹》、《竹石》等,都塑造出古拙冷隽美的墨竹形象。
歙县人黄宾虹是我国近代杰出的山水画大师,他工于墨竹,是独有建树的一家。他所画墨竹笔法老练健拙,清淡自在,似不经意,实则笔法严谨。粗笔、细笔、饱笔、枯笔,大叶、小叶、浓枝、淡枝,
杂乱变化中寓有法度。变形中显竹之神韵,率意中更富竹貌,神情意趣俱在,内涵丰富,是反朴归真的具体体现。歙县人汪采白是与黄宾虹齐名的近代山水画大师,作品《松筠劲节图》尽显其画风,画幅中柱一苍翠挺拔之劲松,左下有秀石丛竹护其坡,左上有一绝壁悬其上;中景有飞泉直下,近景为溪水奔流。竹松石流皆有写实风格,能通过真景物传真情思,暗寓爱国尽节之志。
当代徽州以画竹著名的歙县吴皖生(亦叫吴亦楚),生前有“江南一枝竹”之称。幼时受清代著名画家吴子嘉影响,其擅长山水、竹石、兰
2013年 第11卷 第6期 39
菊,尤工墨竹。墨竹更令人叫绝,无沦中堂,或小品,幅幅风韵潇疏,逼近板桥,疏宕有奇气,令观者满目生辉。
参考文献
[1] (清道光) 徽州府志•卷七[M]. 职官志.
[2] 王振忠.新安江的路程歌及其相关歌谣[J].史林,
2005(4):49-56.
[3] 许承尧.歙事闲谭下册•卷二十八[M].合肥:黄山书
社,2001.
[4] (清)汪灏.广芳谱•卷八十三[M].上海:上海书
店, 1985.
[5] (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卷十四[M].合肥黄山书
社,2005.
[6] 许承尧.歙事闲谭下册•卷二十四[M].合肥黄山书
社,2001.[7] 元舒頔.贞素斋集•卷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8] 吴兆民.儒商互济的精神家园—昌溪[M].合肥:合
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9] 韩结根.明代徽州文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
版社,2006.
[10] (明)程敏政.篁墩文集•卷十七[M].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7.
[11] 许承尧.歙事闲谭上册•卷二[M].合肥:黄山书社,
2001.
[12] 王振忠.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新发现的16—20
世纪民间档案文书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2.
[13] 许承尧.歙事闲谭上册•卷七[M].合肥:黄山书社,
2001.
[14] 安徽文化史编委会.安徽文化史•中册[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博爱竹林的历史文化初探
张 玲 薛保林1 李军启1 李利娟2
(1 河南省博爱县林业局博爱 454450
2 河南省武陟县林业局 454950)
摘 要:博爱竹林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在野生竹林的基础上逐步演化而来。博爱竹林的发展演化蕴含着深刻丰富的中国竹文化。
关键词:博爱竹林;历史;文化
Preliminary Study on Bamboo-culture History in Bo’ai County
Zhang Ling1 Xue Baolin1 Li Junqi1 Li Lijuan2
(1. Bo’ai Forestry Bureau of Henan Province, Bo’ai 454400
2. Wuzhi Forestry Bureau of Henan Province, Wuzhi 454950)
Abstract: Bo’ai bamboo forest has at least two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which has evolved gradually on the basis of wild bamboo forest and contained a profound wealth of Chinese bamboo culture.
Key words: Bo’ai bamboo forest, history, bamboo culture
博爱(河内)竹林是中国竹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诞生“竹林七贤”和“沁园春”词牌名的地方,是我国北方古竹林的“活化石”。作为我国黄河以北纬度最高、面积最大、品种最多、历史最久的竹林,博爱竹林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作者简介:张玲,女,工程师,博爱县竹子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竹林培育研究。E-mail:137****************
402013年 第11卷 第6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