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介绍及分类
民族音乐介绍及分类.txt人和人的心最近又最远,真诚是中间的通道。试金可以用火,试女人可以用金,试男人可以用女人--往往都经不起那么一试。民族音乐分类:
在当今的中国音乐中,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资源。这些资源是活着的传统,它们吸引着中外学者们的兴趣。根据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划分成五个类别。 
1、器乐音乐 
中国的器乐音乐可以划分成两个类别:独奏和合奏。独奏音乐中再次划分成弓弦、弹拨、吹管、打击等类别。 
同样,合奏类音乐也可进一步划分成弦索乐、丝竹乐、吹管乐、鼓吹乐和吹打乐。这五种合奏乐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精髓。 
2、戏曲音乐 
中国有三百多种地方戏曲剧种。这些剧种根据音乐的不同可划分成四个类别:(1)皮黄腔;(2)梆子腔:(3)昆腔;(4)高腔。京剧属于皮黄腔。 
3、说唱音乐 
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说唱音乐很丰富的国家。说唱就是指曲艺中所含的音乐成分。这类音乐的主要特点是在演唱中往往要叙述故事情节。根据初步的调查,全国有三百多种地方说唱曲种,它们可以划分成八个类别:(1)鼓词;(2)琴书;(3)弹词);(4)渔鼓);5(牌子曲;(6)走唱;(7)杂曲);(8)板咏。 
4、民歌 
民歌是各类民间音乐的基础。在中国,由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存有丰富多彩的民歌。一般来说,中国民歌可以划分成三大类别:(1)山歌;(2)小调;(3)劳动歌曲。 
5、民间舞蹈音乐 
中国的民间舞蹈也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其中最流行的有(1)秧歌;(2)腰鼓;(3)跑旱船;(4)花灯;(5)采茶;等等。 
附:新民乐(现代民乐)
概括的说,这种新民乐的主要特点应该是“取民乐之所长,去民乐之糟粕,加西洋之精髓”。新民乐在民族风格上有极强的表现力,但民族乐队在频响上又缺乏宽度,尤其是低频。因为各个常规民族乐器个性强,所以民族乐队整体音响融合性差。加上乐器本身音域和演奏技巧的限制已无法满足听众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新民乐把民族器乐,电声乐队和MIDI音乐接合在一起,加上流行的配器手法,互补长短;使民乐的个性有了更好的展现,实际上丰富了民乐的艺术表现力。但是,民乐的眩技+流行的伴奏=新民乐 是把问题简单化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流行,保持与发展是个大课题。MIDI的短,正是民乐之长,两者的巧妙结合,相得益彰是新民乐的方向。 
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史:
远古、奴隶社会前期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音乐文化的历史也非常久远。大约从五万年前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简单的乐器和乐舞。山西万泉(现属万荣县)荆村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属于这一时期的骨哨、陶埙,有的已可吹奏由两、三个音构成的简单旋律,同时还有鼓、磬等打击乐器和管乐器。 
最初的音乐是人类劳动生活的再现,是从劳动中直接产生的。原始时期的音乐总是常常和诗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原始音乐歌舞与劳动生活的关系如此密切,它的社会功用也是显而易的。但当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生产关系日益复杂,音乐艺术的内容和作用也随着扩大、而广泛用于锻炼身体、抒发感情、祀神祈年,以及娱乐、求爱等各种社会生活侧面;美的因素增长了,音乐的形式也更为丰富多样了。从此,音乐遂以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作为社会意识形之一,随着社会的演进而不断地向前发展。 
原始社会到夏禹的时候开始崩溃,奴隶社会逐渐形成、社会上有了阶级的区分,音乐艺术了逐渐注入了阶级的意识。如夏代的代表性乐舞《大厦》,是直接歌颂法代统治者本身的。与过去歌颂图腾祖先的情况很不相同。传说《大厦》是歌颂夏禹治水有功。音乐的阶级分化,在乐器的应用上也有所反映。奴隶社会创造了象编钟、编磬之类的贵重乐器,这是音乐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是这类乐器,从一开始就只能是贵族统治阶级的专有物,奴隶不必说了,一般部落民也是根本不可能备置应用的。他们最多只能奏弄埙一类比较简单的乐器。古人常称贵族家庭为“钟鸣鼎食之家”,就是这种真实写照。 
从远古到奴隶社会前期,是我国音乐逐步成型和开始发展的时期。商代由于冶炼等工技的发展,促进了乐器制造的进步。出现了钟、铙等等铜制击乐器、编管乐器也有发展。 
西  
西周是奴隶制度发展到鼎盛时期,它在殷商各种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整套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礼乐制度。西周统治者特别重视礼和乐的社会作用,认为礼可以分别贵贱等级。乐可以使人互相和敬,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够维护贵族的等级秩序而有效地统治人民。 
西周的宫庭音乐大体可分为六代之乐、雅乐、颂乐、房中乐和四夷之乐等几种。六代之乐是指历代传下来的六部大型乐舞。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特点是规模宏大而声调平淡、缓慢、给人以严肃静穆之感。颂也是大典乐歌,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以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内容大都是史诗性的,往往带有一些神话彩;音调也以缓慢为特,但比六代之乐可能要清越一些,唱时用瑟伴奏。 
雅有大雅、小雅之分。大雅的内容与颂相似,所用场合亦大体相同;小雅比较接近于民歌
或者根据民歌改编而成。常用于士大夫饮酒礼中,唱时用瑟或琴伴奏,称为"弦歌"。房中乐是后妃们在宫内侍宴时唱奏的乐歌,以周南、召南之类民歌为主,唱时不用钟、磬,只用琴、瑟伴奏。四夷之乐是指来自秦、楚、吴、越等边区各民族的音乐,多属歌舞性质,伴奏以吹奏乐器为主。 
从远古到奴隶社会前期,是我国音乐逐步成型和开始发展的时期。商代由于冶炼等工技的发展,促进了乐器制造的进步。出现了钟、铙等等铜制击乐器、编管乐器也有发展。 
春秋战国时代 
西周以后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的转变,社会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新思潮的影响下,旧的礼乐制度受到冲击而濒于崩溃,民间俗乐得到较大的发展,并受到一些倾向于政治革新的诸侯和士大夫们的重视。 
民间俗乐首先是郑、卫、宋、齐等封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繁荣起来的,所以后来士大夫们就用"郑卫之音""郑声"来作为俗乐的代称。 
俗乐中以民歌和民间歌舞为最重要,从现存《诗经》所集的十五国风,可以大体看到当时
民歌的丰富多采。内容方面除一般劳动歌曲、爱情歌曲外、有倾诉农民痛苦生活的,如《七月》;有诅咒封建强迫婚姻制度的,如召南《行露》;也有揭露统治阶级不劳而获的讽刺歌曲,如魏风《代檀》等等。 
歌词大都是四言体,也有长短句或楚的,音乐多采用分节歌形式,在屈原整理或仿作的民间歌舞《九歌》和《离骚》中,还有"少歌中国民族器乐的分类"""等结构名称。乱是音乐的高潮部分,说明当时的大型音乐作品在结构上已有新的发展。 
所谓郑卫之音是民间俗乐、节奏活泼、表情丰富,与宫庭雅乐的"和平静穆"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受到一些开明政治家的重视,当时如魏文侯、梁惠王以及后来的秦始皇等都很注意利用俗乐。对此,当时在思想家中也有很大的争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竭力主张维护旧的礼乐,认为俗乐淫放,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则反对统治者搞任何音乐活动,说这是劳民伤财的事。由于他们的意见都不符合新兴统治者的意愿,所以都末得到采纳。 
俗乐的繁盛促进了表演艺术的提高,出现了不少著名的歌手,相传秦青的歌唱有"声振林木"之势,韩娥的歌唱能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印象。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乐器方面
也有很大发展,弦乐器有琴、瑟、筝、筑之分,吹乐器有管、笛、竽、笙之别,形制多种多样;编钟、编磬也日益完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编钟,全套共六十四枚,每钟能发两音,在中心音域约三个八度内能奏出完整的半音列,显示了乐器制造的高度水平。 
乐器演奏水平也有很大进展,出现了琴、瑟、筑等乐器的独奏家,如善鼓琴的师旷、伯牙;善击筑的高渐离;善鼓瑟的瓠巴等都很著名。 
随着音乐的进步,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关于音阶、调式和转调的理论,所谓"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当时的五声音阶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组成;加变宫、变徵则成七声音阶,但与现代流行的七声音阶不同。 
"六律"是指只用一个"变音"的六声音阶。十二管是指一组能奏出十二个不平均律半音列的律管。十二律的名称初见于《国语》,它们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所谓郑卫之音是民间俗乐、节奏活泼、表情丰富,与宫庭雅乐的"和平静穆"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受到一些开明政治家的重视,当时如魏文侯、梁惠王以及后来的秦始皇等都很注
意利用俗乐。对此,当时在思想家中也有很大的争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竭力主张维护旧的礼乐,认为俗乐淫放,不利于巩 
固封建统治;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则反对统治者搞任何音乐活动,说这是劳民伤财的事。由于他们的意见都不符合新兴统治者的意愿,所以都末得到采纳。 
俗乐的繁盛促进了表演艺术的提高,出现了不少著名的歌手,相传秦青的歌唱有"声振林木"之势,韩娥的歌唱能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印象。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乐器方面也有很大发展,弦乐器有琴、瑟、筝、筑之分,吹乐器有管、笛、竽、笙之别,形制多种多样;编钟、编磬也日益完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编钟,全套共六十四枚,每钟能发两音,在中心音域约三个八度内能奏出完整的半音列,显示了乐器制造的高度水平。 
乐器演奏水平也有很大进展,出现了琴、瑟、筑等乐器的独奏家,如善鼓琴的师旷、伯牙;善击筑的高渐离;善鼓瑟的瓠巴等都很著名。 
随着音乐的进步,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关于音阶、调式和转调的理论,所谓"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当时的五声音阶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组成;加变宫、变徵则成七声音阶,但与现代流行的七声音阶不同。 
"六律"是指只用一个"变音"的六声音阶。十二管是指一组能奏出十二个不平均律半音列的律管。十二律的名称初见于《国语》,它们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它继承了周代对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业绩终了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被称为乐府诗。乐府,后来又被引申为泛指各种入乐或不入乐的歌词,甚至一些戏曲和气越也都称之为乐府。 
汉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它从最初的"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渐次发展为有丝、竹乐器伴奏的"相和大曲",并且具"----"的曲体结构,它对隋唐时的歌舞大曲由着重要影响。汉代在西北边疆兴起了鼓吹乐。它以不同编制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构成多种鼓吹形式,如横吹、骑吹、黄门鼓吹等等。它们或在马上演奏,或在行进中演奏,用于军乐礼仪、宫廷宴饮以及民间娱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