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主要灾种了解自然灾害 第一节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质灾害
●课标要求
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课标解读
结合最新的典型的地质灾害事件来理解地震、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过程。
●新课导入建议
2012年11月22日韩国《先驱经济》报道,目前由日本东北大学研究小组在日本地震预知委员会上发表报告,认为日本或将发生强度超过去年的东日本大地震30倍的10级地震,导入新课——地质灾害。
●教学流程设计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其相关概念。
2.理解地震、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过程。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防灾减灾意识。
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重难点)
地震灾害
1.地震概念:一定区域内的地面震动现象,它主要是地壳运动等地质作用引起的地球内部能量突然释放的结果。
2.地震构造
(1)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2)D位于5.2级地震什么概念等震线上,是指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衡量指标
(1)震级: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一次地震只有1个)。
(2)烈度:其影响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等。
4.分类
划分方法
主要类型
按震级
微震(<3级)、有感地震(3~5级)、破坏性地震(>5级)
按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70千米)、中源地震(70~300千米)、深源地震(>300千米)
按成因机制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诱发地震
5.发生过程
(1)产生现象:当发生较大地震时,在震中附近地区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感觉到水平晃动。
(2)原因:纵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大于横波。
1.震级高的地震,其所形成的烈度是否大?为什么?
【提示】不一定,烈度与震级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的远近、地面建筑物的坚固程度等有关。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滑 坡
泥石流
概念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较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在山区沟谷中,由山洪水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特点
地球外力作用导致的突发性地质灾害
危害
摧毁道路、桥梁、村庄、厂房,堵塞河道,埋没田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退化等严重后果
发生
机制
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较弱面的存在;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
触发因素和主要动力条件:充足的水;基础条件:足够的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
发生
过程
分为蠕动变形→急剧滑动→渐趋稳定三个阶段
2.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①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②我国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③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
地震灾害
【问题导思】 
1.为什么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
【提示】 1.由于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影响烈度的因素除震级外,还有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建筑物结构等,这些因素的时空差异,使得烈度不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