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军旅作曲家在姑苏:纪念金砂同志
一个军旅作曲家在姑苏:纪念金砂同志是谁家的姑娘是什么歌
作者:李诗原
来源:《音乐生活》2020年第01期
        金砂(1922-1996)是一位重要的军旅作曲家,但也是一位被“边缘化”了的作曲家。在歌剧《江》1964年10月13日一夜成名且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大加赞赏[1]时,他似乎未能得到应有的荣誉;当这部歌剧复排演出[2]并获得巨大成果时,他却在江南小城苏州独享小桥流水之美景和来之不易的天伦之乐。在2007年国家大剧院再度复排歌剧《江》[3]并报以鲜花和掌声时,他仍未能见证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而早在十年前就溘然长逝。好在2019年9月苏州大学举办了一个以“音乐·城市·历史”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并将金砂及其民族歌剧作为一个主题,给我们回望历史、探索这位作曲家的人生轨迹提供了一个平台。
        金砂,原名刘瑞明,1922年生于四川省铜梁县(今重庆市铜梁镇)巴川镇。1940年考入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师从近代著名作曲家刘雪庵和陈田鹤先生。1942年秋,刘雪庵因为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重庆戏剧界为庆祝郭沫若50诞辰及从事创作25周年而排演[4])配乐引起国民党当局和校方的不满最终被解聘;不久受聘于位于四川璧山的国立
社会教育学院,任教于该校艺术教育系。[5] 金砂作为刘雪庵的学生和同乡,为此也引导牵连,不得不肄业于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作曲系,并因身体不佳而回到老家铜梁养病。好在次年(1943年)金砂病愈,便报考四川璧山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教育系音乐组,继续随刘雪庵先生学习作曲。抗战胜利后,当时在西南的大学纷纷回迁南京。在四川璧山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原本也计划回迁南京,后因经费拮据而改迁苏州,并于1945年9月正式搬往苏州拙政园。于是一批教员和学员便来到苏州,建立了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6]。这批教员和学员中就有刘雪庵和金砂。刘雪庵任教于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社会艺术教育系,金砂则就读于此系,继续跟刘雪庵先生学习作曲。从此,金砂与姑苏结下不解之缘。正是在这一年,在美丽、恬静的拙政园,金砂结识了美丽、聪慧的浙江义乌姑娘骆晋熙——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同学(古代骆宾王的后裔),并相互产生爱情。还是在这一年,金砂创作了成名作——女声独唱《牧羊姑娘》(邹荻帆词)。这首歌曲发表在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1946年7月创办的刊物《音乐学习》第一卷第4期(1946年12月出版)上,曲作者署名为“刘先理”(由于其胞弟名刘理明,故称自己为“先理”)。[7]不久,这首《牧羊姑娘》被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喻宜萱(1909-2008)发现,并成为这位歌唱家为期两年的巡演音乐会的常备曲目之一[8]。从此,《牧羊姑娘》得以广泛传播[9],金砂作为一个作曲家的文化身份
也基本得以确立。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首歌曲虽然是在苏州创作的,但其歌词内容与音乐风格与苏州并没有直接关系,因为苏州似乎并没有《牧羊姑娘》描述的那般风景,其音乐风格也与江南音乐风格有距离,以致人们误以为此歌是青海、甘肃一带的民歌。但金砂之所以选择一首情诗谱曲,或与他和骆晋熙的爱情相关。1946年底,金砂从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社会艺术教育系毕业,到江苏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10]教书。在抗战胜利后的几年中,金砂虽然从四川辗转来到苏州,并在苏州构建了他作为一位作曲家的文化身份,虽然当时的他,还不能说是一位苏州作曲家,因为他的音乐创作尚未真正植根于江南文化,对那些在江南“吴侬软语”中浸泡出来的音乐文化尚未具有一种真正的文化认同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