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内蒙古赤峰市高考历史模拟试卷(4月份)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 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王位的宝座千万世的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表明( )
A.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
B.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
C.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
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
2.
有学者总结了汉初的经济政策,如下表所示。这些政策( )
时期 | 经济政策 | 出处 |
汉文帝 | 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 | 班固《汉书•卷六十四》 |
“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 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定本)•错币第四》 | |
汉景帝 | 复收田租(“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 | 范晔《后汉书•卷一》 |
A.促进了盐铁官营的实施
B.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确立
C.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
D.协调了农工商业的关系
3. 唐朝“侍老”制度规定,对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赋役俱免;八十岁以上者,给予一名“侍丁”在其身边照顾,免其赋役。这说明唐朝( )
A.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B.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C.统治者重孝道治天下
D.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4. 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 )
A.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
B.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
C.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
D.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
赤峰娱乐5. 1895年4月中旬到5月初,清廷各级大小官员500余人次,就“割台”问题上折、上书共100余件次,为清朝前所未有。他们有的还提出了如迁都再战、凭险据守等对策。据此可知( )
A.《马关条约》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B.清政府对《马关条约》持否定态度
C.反割台斗争激发了民族的初步觉醒
D.割让台湾引发了清政府内部的纷争
6. 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提出:新公民是拥有健全之人格的公民,乃是既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爱国意识的共和国国民,又有健壮的体魄、近代科学知识、良好的修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完全之人物”。材料强调( )
A.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B.人的全面发展
C.弘扬传统文化
D.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7.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材料中,重点论述了( )
A.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
B.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C.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
D.中国革合两步走战咯
8. 市场社会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一种很有影响的思潮。它认为:生产资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规律,计划机关采用价格工资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来取代分配实物的指令性计划。这表明我国( )
A.城市经济改革已全面启动
B.经济改革思想的高度统一
C.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已在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
9. 古希腊悲剧认为所有的苦难都是来源于神的安排。面对这些苦难,古希腊悲剧中人物都用一种高贵的方式去承担和行动,从不陷入消极的无助的悲叹之中。这说明古希腊( )
A.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
B.戏剧推动了民主进程
C.摆脱神对城邦的影响
D.城邦和公民走向堕落
10.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美国新宪法(指《1787年宪法》)确定的政体是一种“选出来的君主制”,托马斯·杰斐逊也附和说,它是“君主制的新版本”。他们的评论主要指的是《1787年宪法》( )
A.规定的中央政府权力过大
B.没有明确规定总统的任期
C.没有规定总统由选民直选
D.赋予总统过大的行政军事权
11. 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如表是其代表作《教育论》的课程设置方案。
人类活动 | 课程 |
直接保全自己 | 生理学、解剖学 |
获取生活必需品,间接保全自己 | 逻辑学、力学、数学、光学 |
抚养子女 | 生理学、心理学、教有学 |
与维持正常社食、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 | 历史(政治、经济、社食、文化) |
娱乐休闲 | 文学、艺术 |
该课程设置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学校教育体系的成熟
B.资产阶级利益的需求
C.自然科学体系的完善
D.日益工业化的社会需要
12. 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规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苏俄(联)( )
A.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B.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始终不高
C.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
D.制定经济政策存在随意性倾向
二、材料题(共2小题,满分37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中叶,耶稣会士为在中日两国打开传教局面,遂以西医为百姓疗疾来赢得人心。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向中国译刊一大批西医著作,向国人初步介绍了西医解剖学、药物学等知识。此后,西医在中国渐趋实用。康熙帝任用传教士为其心悸症和上唇生瘤,获得奇效。在民间,一些传教士也为老百姓治病。但总体上西医在中国影响不大。西医最初在日本传播时,传教士深入民间行医舍药,颇得民心,很多倾慕西医者受洗入教。此后,以兰学(指经荷兰传入日本的西洋学术)为代表的西医著作大量传入日本,从理论上丰富了日本人对西医的认识。
﹣﹣摘编自田毅鹏《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的历史比较》
材料一 16世纪中叶,耶稣会士为在中日两国打开传教局面,遂以西医为百姓疗疾来赢得人心。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向中国译刊一大批西医著作,向国人初步介绍了西医解剖学、药物学等知识。此后,西医在中国渐趋实用。康熙帝任用传教士为其心悸症和上唇生瘤,获得奇效。在民间,一些传教士也为老百姓治病。但总体上西医在中国影响不大。西医最初在日本传播时,传教士深入民间行医舍药,颇得民心,很多倾慕西医者受洗入教。此后,以兰学(指经荷兰传入日本的西洋学术)为代表的西医著作大量传入日本,从理论上丰富了日本人对西医的认识。
﹣﹣摘编自田毅鹏《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过程中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近年来在英美等国掀起“中医热”,世界卫生组织也将在2019年把中医纳入全球医学纲要。请谈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和资本、人口、生产要素自由化不仅驱动基本政治单位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且个体、次国家、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主体普遍大规模崛起,原先约束基本政治单位的主权制度或者说“国际治理”能否有效应对全新的政治经济格局仍难以定论。
与此同时,一大批非传统议题纷纷出现,例如气候环境变化、自然灾害、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这些议题越来越在同一系统内活动,全球体系出现。
材料: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和资本、人口、生产要素自由化不仅驱动基本政治单位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且个体、次国家、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主体普遍大规模崛起,原先约束基本政治单位的主权制度或者说“国际治理”能否有效应对全新的政治经济格局仍难以定论。
与此同时,一大批非传统议题纷纷出现,例如气候环境变化、自然灾害、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这些议题越来越在同一系统内活动,全球体系出现。
——摘编自汤伟《全球治理的新变化:从国际体系向全球体系的过渡》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的所学知识,围绕“全球治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三、(共1小题,满分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伦敦人口增长了4倍多,从1550年的7.5万增长到1650年的40万,伦敦一举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之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16、17世纪前后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伦敦先后爆发了十多次大的瘟疫,对当时的社会危害极大,不仅造成人口大量的丧失,并且造成了经济萧条、社会不安。
﹣﹣摘编自塞常磊《16﹣17世纪伦敦的瘟疫与社会》
材料二 伦敦发生鼠疫后,基督教会束手无策,民众对救会的权威性与神圣性产生怀疑,进一步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在医学界的要求和建议下,政府以非宗教手段加以防控一实施隔离、清扫街道、禁止集会、严禁人员和牲畜流动等,传统宗教疗法几乎被完全抛……因加强对防疫工作的组织管理,既是稳定统治秩序的根本需要,同时又是压制地方势力,拓展王权权威的现实要求。1578年后,王室政府高度重视防疫工作,专门在牛津大学建立国家公共卫生指导中心,为国家防疫减灾提供医学咨询。伊丽莎白女王时期,政府先后出台《政令大全》等法令政策,进一步加强隔离和对贫民救助力度。在借鉴吸收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英国初步形成了符合本国特的防疫制度和体系,这显然加快了鼠疫在英国的消退。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摘编自塞常磊《16﹣17世纪伦敦的瘟疫与社会》
材料二 伦敦发生鼠疫后,基督教会束手无策,民众对救会的权威性与神圣性产生怀疑,进一步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在医学界的要求和建议下,政府以非宗教手段加以防控一实施隔离、清扫街道、禁止集会、严禁人员和牲畜流动等,传统宗教疗法几乎被完全抛……因加强对防疫工作的组织管理,既是稳定统治秩序的根本需要,同时又是压制地方势力,拓展王权权威的现实要求。1578年后,王室政府高度重视防疫工作,专门在牛津大学建立国家公共卫生指导中心,为国家防疫减灾提供医学咨询。伊丽莎白女王时期,政府先后出台《政令大全》等法令政策,进一步加强隔离和对贫民救助力度。在借鉴吸收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英国初步形成了符合本国特的防疫制度和体系,这显然加快了鼠疫在英国的消退。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可能造成1617世纪伦敦瘟疫频发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应对瘟疫措施的特点及其背景。
四、[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地及后方劳动力出现匮乏情况。在北洋政府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后,英法两国要求中国向欧洲派遣华工。北洋政府认为,参战华工可以获得协约国所支付的工资,中国政府还可以获得日后胜利国的种种权利。蔡元培等有识之士也大力提倡华工赴欧。一战争期间,中国派遣至英法的华工约有14万人之多。华工们一到欧洲,就立即被划拨到各处,他们不仅在重工企业、港口码头等地从事最艰苦、最繁重的劳动,而且还身处战争前线,负责挖战壕、救伤兵、送给养甚至直接参战,有近2万人死于战火或疾病。一战结束后约11万参战华工回到祖国,他们成为西学及实业知识的宣传者,有的还转变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有1万余华工留在法国工作、生活。
——摘编自王平贞等《一战百年:华工赴欧启示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华工赴欧参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工赴欧参战的影响。
五、[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33年,国民政府为衔接浙赣线与沪杭线拟建钱塘江大桥,茅以升任工程处处长。当时,建桥需要500万元,淅江省只筹得200万元,工程直到1934年勉强凑齐经费才开工。……钱塘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势受山洪、海潮以及台风影响,江底流沙厚41米。对此,茅以升发明“射水法”“沉箱法”及“浮运法”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建桥末期,淞沪会战正紧,为抗战需要,茅以升及其施工队冒着敌人的轰炸加速施工,1937年9月及10月铁路、公路相继通车,这是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建桥期间,茅以升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33年,国民政府为衔接浙赣线与沪杭线拟建钱塘江大桥,茅以升任工程处处长。当时,建桥需要500万元,淅江省只筹得200万元,工程直到1934年勉强凑齐经费才开工。……钱塘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势受山洪、海潮以及台风影响,江底流沙厚41米。对此,茅以升发明“射水法”“沉箱法”及“浮运法”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建桥末期,淞沪会战正紧,为抗战需要,茅以升及其施工队冒着敌人的轰炸加速施工,1937年9月及10月铁路、公路相继通车,这是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建桥期间,茅以升
吸收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同年底战局恶化,12月23日茅以升从全局出发,深明大义,亲自指挥炸毁大桥。大桥自通车至炸毁,尚不足3个月,但抢运国家的物质到后方为数甚巨。仅杭州沦陷前3天,就有数十万难民通过大桥疏散至后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