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2005年/03月/27日/
在我国方言还需要 保卫 吗?
青年语言学者学术沙龙座谈 普通话和方言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中国语言文字网中国教育报文化社会部
语言学界历来就有良好的学术评论传统,一直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评论。日前,首都中青年语言学者学术沙龙就 普通话与方言 等热点问题以及当前出现的一些社会语言现象和事实进行了学术争鸣。他们大多是长期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和法律工作的学者,具有广博和扎实的理论素质,从维护国家语言政策、遵循语言发展规律的角度对那些错误认识作了恳挚、客观的分析评论。本报与中国语言文字网同时刊登他们的部分发言,以引起广大读者和师生对社会语言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对一些社会观点的正确和错误作出鉴别,共同促进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健康发展。
编者
普通话和方言可并行不悖
袁钟瑞(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推普处处长):我觉得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现在有的人把它对立
起来是不对的,这是完全可以并行相容的,不是你死我活的事情。方言是遗产,遗产有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物质遗产没有了就没有了,北京的城墙拆光了,再建也是假的了。但是,非物质遗产,比如说普通话,你们会说方言,我教你学会普通话并不是说我的普通话就不会了,这是共享的。所以,两件事完全可以相容,并行不悖。推广普通话到现在推了五十年,我们正在筹备国务院1956年2月6号发出 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的纪念活动。
现在有人提出保护方言,似乎推广普通话对方言构成了威胁。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推广普通话的力度确实大了。否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哪怕是五六年前也没有人提出什么保护方言。作为一个推普工作者,看到今天推广普通话的形势很好,当然是很欣慰的。十五年前我开始从事推广普通话工作,那个时候的工作难度,现在想起来感受很深。应当说,今天的推普形势大好,从根本原因上说不是因为法律写进了推普,也不是说过去推普不努力,而是因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推着我们往前走。我们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和推普工作者无非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作了促进工作而已。
我总的看法有这么几句话:第一,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规定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这是法律给公民的权利。而且下面一句话就是 国家应当为公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 。公民有选择说什么话的权利,不能说只保护他说方言的权利而不保护他说普通话的权利。我们现在逐渐走进法制健全的社会,一切应依法办事。
第二,1997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很明确地重申了推广普通话的政策。就是推广普通话,促使公民普遍具有普通话应用能力,并在必要的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这是坚持主体化原则。这里特别强调的是 必要的场合 。同时,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方言在不少场合具有自身的使用价值,这是贯彻多样化原则。早在1997年,我们很正式地对推广普通话的政策进行了阐述。方言,我觉得在中国是有特别悠久、厚重的社会基础、文化基础。人民众对方言有深厚的家乡情结,在众的日常生活中、在地方的戏曲、曲艺这些艺术形式中,在公共服务行业接待本地客人的场合,方言至今仍然广泛地显示着,并且将继续保持活跃的生命力,根本不存在什么方言即将消亡需要保护和抢救的问题。
第三,随着现代科技交通通讯手段的发展和人民众精神文明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青少年儿童,而且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不仅城市居民,而且越来越多的农民,即使是说方言也都在逐渐舍弃方言中难懂的、过时的和粗俗的成分,使得方言本身在语言词汇,乃至语法等方面逐渐向普通话靠拢。现在,很多地方的方言也不是几十年前的老式方言,方言和普通话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给方言自身带来的这种变化本来是十分正常的语言发展现象,现在您要 保护 的方言,也是一种发展中的方言,并不是凝固的,几十年前甚至更早的老方言。在历史上,推广普通话作为官方行为,如果从广义上最多追溯到雍正那个年代。在古代,没有所谓官方的推广普通话的时候,人们的口语实际上也是一直在发展变化的。我们现在看古代的白话小说,大体上能够看懂,但是很多词汇是看不懂的,需要专家去注解的。所以,方言自身的变化不能把责任全都推到普通话工作上。
方言未必承载真正的文化
孙曼均(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我谈三个问题:
当今时代一味强调方言,对当前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来说弊多利少。我们要正确地认识方言,确定它的作用。在公共场所交往时,普通话已成为主流,尽管社会需求是比较功利的、现实的;方言虽然退出主流话语的系统,但是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文艺演出、歌曲、小品、曲艺、地域性的谈话节目等,较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并可能不是文化层面的需求,而是心理的需求。而且在另一个层面,在局部地区,方言地区,还有交际的功能。同时,方言承载着很多的历史内容,而且也是普通话赖以生存和今后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充分认识到方言的历史作用和价值。
方言的作用也主要不在于交际。人们对方言的态度,是经济的兴衰决定的。可以说方言的价值反映了方言背后的社会、经济诸多的因素。在这些因素中,经济基础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在当前全球化、城市化发展趋势下,方言受到普通话的影响而变得越来越不正宗,这也是大势所趋。倘若一味追求正宗,渴望它的回归,这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这种情况下,要想人为地保护,恐怕是不现实的,如果方言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变化了,最终消亡了,这也是语言进化的正常历程,是语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无能为力的。
当前的方言热是表面的繁荣,预示着方言的灭亡。最近有人说方言有市场,这反映了当前的复杂的社
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是很多因素综合的表现。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当前的社会追求个性、追求时尚、追求人文精神,其表现之一就是平等、平民化,在这些社会潮流下,方言节目带有离谱、另类的特点。方言表现出平民化、娱乐性,看似幽默,并非幽默,而是搞笑;表现出原生态,就是它的现实性,贴近生活,给人一种怀旧感。正由于这些诱因,方言借助了现代的传媒方式 复兴 了,所以,在文化娱乐领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实际上这是表象,是假象,它的繁荣迎合了部分人的精神需求和情感的需求,同时也与激烈竞争中的现代传媒面向小众的发展趋势合拍,方言热便应运而生了。有些方言专家认为社会对方言的需求,其实不是它的交际,而且承载的不是真正的文化的含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文艺中的方言,更多的是市井化的调味品,不具有承载地域的文化特,人们未能从中看到多少地域文化的东西,而是小品性的娱乐性的东西,方言成为大家娱乐的工具。
城市化提高对普通话的要求
孙曼均:应该讲普通话的场合必须严格规定讲普通话。另一个是推普不仅重量,而是重质。不是说我们测试多少人,追求一个数量,而是经过测试的人是不是真正达到标准,在必要的场合能够用普通话进行工作,这是最重要的。有些主持人测试普通话过了级,港台腔却很重,甚至语调、断句错误,这种就应该强调规范和纠正。另外,官员在公开场合必须规定讲普通话,不讲普通话就不能上镜头,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广大公众。教师教学应该做到使用普通话,大
的地方做到,乡镇教师的普通话较差,这些是值得我们大力推普的地方。我认为,普通话的推广要有理有力和适度,比如说合理规定普通话的使用空间,在地方传媒、文艺演出等方面给方言以适当的生存发展空间,不要限制死,有一定宽容度,但该严格的时候严格。
切实加强普通话的教学问题,普通话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值得我们研究,现在的普通话教学仅仅是教发音,读准声韵调,还应有语调、口头表达方式、词汇句式,切实完善普通话教学。加强青少年普通话的口语教学,虽然有些人会普通话,但是不会普通话思维,所以口语表达不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靳光瑾(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不少地方的广播电视的方言节目实际上是一种炒作、标新立异,是吸引观众的一种炒作,而不是真正的语言的发展。普通话和方言没有对立,提不到保卫,没有侵害,它们使用在不同的领域和环境。我们的宪法和语言文字法里有规定,也是保护方言的,也是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
对于推普,不少地方要求过低,推普后还讲地方普通话,地方普通话实际上就是一个洋泾浜普通话。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讲地方普通话就行了,可以沟通。但是,这对于普通话的推广不利。
要认识城市化进程对语言的巨大影响。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和世界上比起来差距有多大?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是40%城市化,在国际上是80%的城市化。所以,我们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还很大,而且要
加速,尤其是现在,全国人大都提出来加速城市化进程,这一进程必然促进通用语言的使用和发展。没有共同的语言是谈不到城市化进程的。所以,我们还差40%,这个任务还是非常大的。从这点上看,推广普通话任重而道远。
郭龙生(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尽管我们一再说推广普通话不会侵害方言,但是总有人有这个感觉。从20世纪开始,大家广泛地关注濒危语言,随着后现代的发展,在语言领域主要的体现,反对统一、等级制、保护多样化等等,这种观点是关注标准语言确定和选择,从政策上关注弱势语言。在倡导普通话的时候,部分人反其道而行之,这是逆反心理和情感上的补充和需要。或者说,贯彻执行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过程中,存在具体操作上偏差,宣传不到位等,引起了人们的心理反弹,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现在人们主张推广普通话,也有主张保护方言的,这需要在语言的规划过程中,在制定语言政策的时候照顾社会各方面,主张主体性,也保护多样性。
在校园里主张普通话是校园用语,20世纪末提出的四个标准,对校园用语有时解释得不够明确,方言区的学生在课间,说方言允许不允许,如果不允许,操作起来可行性较差。在公共场合内要求说普通话可以,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有具体的规定,但是在各地具体操作时出现了一些偏差,会让有些人产生反感。我们的宣传不到位,每年一次推普周,只有一个周,新加坡推广华语还搞一个月,还有许多老百姓不知道推普周,还没有学用普通话。所以,这些对今后语言规划的工作,对今后语言文字方针制订,以及地方的法规制订,相应的配套实施贯彻的条例出台都是很好的提示。
普通话真正是弱势语言
谢俊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有人说得好,普通话既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
但是,谈到谁是强势,谁是弱势,实际上普通话是弱势。为什么这么说?其实方言有它的很广泛的生存土壤,可是普通话不是。有人谈到,普通话是一种克雷尔语,它以前不是母语,由于推广使用成为母语,所以,它特别的脆弱。如果国家不推广的话,我相信不用10年就没有人说普通话了,应该是大力推广的东西。说它对方言的威胁,我觉得根本构不成威胁,从调查数据来看。实际上普通话的普及,从50年代到现在50多年的推普,会说普通话的人占总人口的53%,可实际经常讲方言的人占总人口的80%多。所以,从这个数据来看,弱势的是普通
话,这是我个人的认识。
普通话和方言的生存问题。为什么很多人提出保护或者保卫方言,实际上就是从政治、经济角度出发,有攀比心理。有人会有普通话为什么国家推广,为什么母语不能推广等问题,这些认识混淆了通用语和方言之间的关系。从国家的语言政策上看,方言和普通话也不是平等的概念。普通话是国家要推广的通用语,它是一个共同用语。而方言只是限用于局部的东西,所以国家没有推广,这出于政策上的考虑。但是,并不是说不推广方言,就说明方言不好。而且普通话和方言是一个并存分用的关系,
彼此并不对立。分用是一种语言使用功能的分化。
考虑一下方言的前途的问题。方言的前途问题根本不用担心,为什么这么说?有资料显示,那些提出保护方言的人主要是考虑保留特别纯的方言,但是特别纯的方言根本不存在。从某种方言产生那一天起就受到别的方言的影响,只不过现在推普的时候,普通话的词语使用的多了,可能普通话的成分融入到方言中的多一点,感觉到这是普通话的东西,影响方言的纯度,我要保卫。实际上纯的东西根本不存在的,而且人们调查方言的时候,总是没有受过教育的,语言比较稳定的,说到底就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人。但是,像这种东西谁愿意做语言标本,我只会这个东西,我很纯不和外界发生关系,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方言没有存在的危机,所谓的纯正的方言根本不存在。
普通话的前途也应担忧。为什么?普通话作为人们的母语的比例很小,方言母语从小就学,而普通话是上学学的。如果普通话不保护的话才有危机,所以,普通话要大力推广。
还有就是在推普的过程当中有一些不太合适的地方,比方说校园用语,校园是什么场合,是不是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的公共场合,是生活场合还是工作场合,还是公共场合,这就要鉴别一下。在网络论坛上转载一些校园推普极端实例,影响很坏,同时也说明我们语言政策宣传得不够,大家对推普到底推到哪一个范围是有误解的。所以,语言政策的宣传、语言政策的执行都要把握好,防止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厉兵(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提出保卫方言,让人纳闷。这种提法似乎是政府在禁绝方言和消灭方言。政府从来没有,而且方言是人为消灭不了的。可能没有一个语言学家会提出这种问题,从推广普通话角度来看,这种势力太强,但是,如果从研究方言来看,现在搞调查方言,不到一个地道的纯正的发音人。因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早些年建立方言音档,已经在各个方言区为他们建立方言音档,今天来看这些语音资料是比较纯的方言。
换个角度看,发展地方戏,发展地方曲,然而,这些戏剧、曲艺的语言已经是改造了的方言。比如,山东快书,加入了很多的普通话成分,如果是地道的山东话别人会听不懂。将方言放在这个层面看,保护方言、保存方言是对的。有人提出方言要求纯正,这说的是外行话,上海话早就有老派和新派,而且问问方言专家,什么是吴方言代表,就是苏州。所以,纯正的方言不存在。他们抱怨年轻人不会说方言,小孩不说方言。实际方言受挤的原因不是普通话的冲击,是经济大潮、城市化以及数以千万的人涌进城市,人们必须选择一种共同语言。比如说新疆石河子的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就必须用普通话。现在大城市势必面临这样的问题,那么多的打工仔去了,不可能用当地方言。尽管这样,方言谈不上受到威胁。要警惕的是,提出这些口号的绝大部分是经济发展地区,上海、广州、厦门、南京、杭州,我觉得这里多多少少还有一种地方主义彩。这个口号不要泛化,否则影响很大。好像国家语言文字法出了问题,语言文字法没有一条限制说方言。我们还要继续推广普通话。
袁钟瑞:推广普通话工作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必须从广大人民众需要出发,要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发。为什么陕甘宁没有提出来保护方言,因为他们渴望改变贫穷,希望走出去,走进城市化里,他们自觉自
愿地选择了普通话。推普工作要向西部倾斜,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倾斜,要鼓励各级语委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培训普通话,做一些免费的培训工作。全球通用语言有几种
方言区的普通话会越来越好
陈章太(原国家语委副主任、研究员):有这样的讨论,我认为是好事。因为语言问题很少会引起社会这么关注。现在讨论了,我觉得说明大家关心这个问题,有利于我们理性地总结过去的工作,更好地推进今后的工作。
这场争论的焦点是怎么看待推广普通话和所谓保卫方言。推广普通话至今很好地满足了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政治上来说,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还要加强。从经济生活来说,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还不够成熟,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标准语、共同语、通用语的推广还不能够适应整个市场发展的需要。从文化生活来说,我们现在需要丰富发展,文化生活中很大一部分需要普通话来承载、传播。所以,从社会交际来说、社会生活来说,现在普通话的影响、作用还没有达到整个社会生活交际的需要,一些地域社会交际中语言还有障碍。
普通话推广以后,确实对方言的演变起到了不小的影响,但是如果没有推广普通话,方言也会在变化。现在有普通话强势语言的影响,方言向普通话靠拢是一个趋势,这是非常明显的,而且速度比较快。方言也不完全受普通话的影响,还有弱势方言受强势方言的影响。广东话周围一些地区的方言,比如说广东的次方言、土语,除了受普通话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广州话的影响,就是地域标准语的影响更大。作为这个方言来看,实际上粤方言总的来说,我认为它在当今对别的方言产生了影响,它的活力还在增强。闽方言在增强、沪方言在增强,它不仅有影响,还可以丰富普通话,有些词语普通话吸收了。理论上说普通话和方言互相影响、互相接触。所以,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现在应该正确地看待普通话和方言,总之,普通话还需要推广,而且我们的工作还要改进。
我们要正确地、稳妥地对待方言,从来也没有在推广普通话时提出要限制方言或者压制方言。对待方言我们应该一如既往地采取比较平稳的态度和做法、措施。在更具体层面作思考,在某些方面进一步地做适当的调整。比如说广播电视当中,地方电视台是不是可以考虑在坚持用普通话播音的情况下,在某些节目,比方说地方新闻的节目、气象预报的节目,地方曲艺、文化节目应该允许使用方言,类似这样的情况可以考虑。但是,我们应该坚持继续推广普通话,坚决不同意提出 保卫方言 的口号,这种口号是极其不恰当、不负责任的,只会对我们国家、民族、社会、众,包括广大方言区的社会推普不利。实际上,不可能产生普通话和方言的矛盾激化到需要保卫的程度。现在有些人对语言使用实际情况不了解,当然,要求每个人了解很清楚也不可能,但是我们确实要进一步地宣传、研究。
记者提问:陈老师,最近国家公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调查出现了8%的普通话新生代,即一部分新出生的青少年儿童只会讲普通话,不会说方言,对此,您是怎么认识的?
陈章太: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一直认为年轻一代的普通话普及速度还要加快,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我过去写过一篇文章,调查四代同堂,就是顺昌县的方言,这儿的方言是在福州方言、南平方言等几大方言交界的地方。这个家庭有四辈人,村里面祖籍是从闽南迁移过去的,整个村子是方言岛,在福州话影响的顺昌话当中一个方言孤立的闽南方言岛。第一代,老头绝对是闽南话,老太太是当地人说顺昌话,但是进入这个家庭以后就学习和使用闽南话。第二代基本是闽南话和普通话、福州话、顺昌话交融,第三代基本是普通话为主了,家庭生活的语言以普通话为主。到第四代儿童基本是普通话,家庭过年过节大团圆的时候,那就是五六种方言跟普通话混合交流,处理得很融洽。关于语言发展趋势,我有三个结论,其中一个结论就是普通话在方言地区实际上是越来越普及,在社会当中主导作用已经越来越大,那就是
新生代,这个比例以后还会加大。
不要把方言的保护与推普对立
梁平(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第一,国家的宪法和语言文字法,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推广普通话,所以,语言的工作部门和任何个人,要坚决维护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坚决贯彻执
行国家法律,我们是法制社会,依法治国,公民要维护国家的法律法规。因此,在推广普通话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按照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来做,这不能有丝毫的动摇。而且我觉得不能以保卫方言或者保护方言为理由来挑战推广普通话这项工作,挑战我们国家的法律,这既不应该,也不能以保护方言的借口挑战我们国家的法律或者不遵守国家的法律,这是坚决不允许的。
第二,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立法核心的东西是语言的使用问题。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规定特定的人员在特定的场合应当使用普通话,而且非常有针对性的规定了特定的人员在特定的场合、在特定的条件情况下还可以使用方言。所以,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给方言的使用保留了非常广泛的空间。现在来讲,有人说方言出现危机,不能同依法推广普通话相联系,更不能认为我们推广了普通话造成了方言的危机,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
第三,方言和普通话,现在提出来要保卫方言的人或者保护方言的人,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方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还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是很重要的理由,因为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在里面。我是这样看的,不光方言,普通话也一样,也是除了作为交流以外,里面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文化的载体。这一点上,不能说方言是一种文化,普通话没有文化,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现在来讲,这个问题,如果方言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界定它的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对这种界定好的方言的文化内涵加以保护,这跟我们把方言作为交流的工具、交际的工具应该区别开来。文化内涵我们要挖掘、保护,甚至要发展,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按照我们国家的 宪法 ,可以用这个,也可以不用,完全是公民的权利。
既然这样,按照这种说法,如果是保卫,确实必须这么做,我们国家对方言没有说非要说方言,说不说,完全跟地域和环境不一样,大家可以选择说方言,也可以不选择,选择说普通话,我们要保护、保卫的是方言的文化内涵,作为工具的使用,可以用这个,也可以用那个,完全是公民的自由。
而且,我认为不要把方言的保护跟推广普通话对立起来。方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普通话包含的文化内涵,特别是通过推广普通话后,对方言的文化内涵的继承和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作用,绝不是因为我们推广普通话,就影响或者伤害、扼杀了方言的文化,而这里各种文化都在互相地交流当中丰富和发展。所以,推广普通话对发展、继承、保护方言的文化应该有很好的作用,一种推动的作用、促进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使它一起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