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5月中旬刊
M 148教育探索丨
J 本文为西安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编号:xjy1627)
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
孟 林1 孟思言2
(1.西安理工大学医院 陕西西安 710048; 2.西安理工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陕西西安 710048)
【摘 要】 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促使学生、家庭及学校三者间形成良性互
动,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实施策略主要是:积极成立班级,实时把控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注重与学生在线互动;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设置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平台。【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必要性;策略
一、前言
作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产物,的功能已不仅仅限于通讯交流,无论从学习、娱乐,到购物、出行等各个方面便利着人们的生活,而在使用的人中,大学生占据很大比例,这为高校通过平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作为一种全新的方式,不仅拓宽了心理教育渠道,也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支持,因此,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提高认识,充分意识到的积极影响,学会并运用深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很多大学生喜欢在朋友圈晒学习计划和学业成就等等,在班级或院系的中,自由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教师通过聊途径对学生实施课外辅导,推送课件资料,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2、有利于促使学生、家庭及学校三者间形成良性互动高校都有,会定期推送相关活动与动态,学生可以此来及时调整学习计划,作为家长则可通过关注学校的来了解学生在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学院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建立,及时沟通和交流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情况,随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三者间的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3、有益于促进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手段,可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就大学生而言,方便其咨询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及时得以心理疏导,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则可以通过向大学生传授心理疾病预防的经验,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
4、帮助大学生及时宣泄不良情绪
朋友圈可体现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心理状况,不仅顺应大学生喜好简短阅读的真实需求,还可以满足大学生宣泄不良情绪,缓解情各方面压力,排解心中的苦闷,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总之,可为大学生提供信息交流平台,提升其存在感。
5、实现多元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教育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通过平台互动、等方式进行心理启发,不受时空限制,顺利实现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有效缓解大学生面对面疏导时的心理压力,在思想及行动方面对大学生实施灵活的引导和教育。
三、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1、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高校在依托平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需
要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操作的心理工作者,所以,注重适应自媒体时代的心理辅导队伍建设,作为心理健康教师需充分满足大学生对权威信息的客观需求,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激发大学生的兴趣,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2、积极成立班级,实时把控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高校辅导员通过建立班级的方式,缩小师生间的“代沟”,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辅导员可通过定期与学生沟通,动态了解大学生的情绪波动,依据心理学知识,科学引导大学生健康心理。
3、注重与学生在线互动
可定期安排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或邀请资深的专家,在线与学生互动交流,针对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及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给予专业解答,通过在线互动,可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大学生身上,进一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富有实效性。
4、利用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
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积极开辟新的途径切实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满足大学生的内心需求,而的优势非常明显,通过平台,可定期推送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可定期发布一些权威的心理测试,帮助大学生通过测试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做到心中有数,积极自我。
5、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面对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心理需求的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与时俱进,更新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教育者应该将现代化教学方式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积极构建合理的教育规划,并借助传统教育方式优势,取长补短,同时,辅之以教育,通过网络教育方式弥补现实心理教育缺陷,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进一步明确网络教育的复杂性,需对不良信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科学引导大学生选择富有正能量的信息,纠正错误的价值观念,牢牢树立为大学生服务的理念。
6、设置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平台
首先,借助平台定期发布形式新颖、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其次,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网上心理辅导活动或沙龙,选定参与体,实施团体辅导。第三,积极开展网络咨询服务,打造学生心理工作团队,该团队由心理学爱好者组成,通过系统的培训帮其掌握心理健康调节技巧,既可以通过平台对有心理疏导需要的同学实施心理调节,又有能力完成平台的日常管理。
四、结束语
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结合造就了(下转第147页)
M 丨教育探索J
(1)优秀学生榜样示范。优秀学生作为学习态度端正、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较高的体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关注。他们大都在各年级、各专业担任着学生干部的职务,一方面他们是学生,另一方面他们是学生事务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因此,这些优秀学生除了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工作职责外,还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他人,用人格魅力拉近与同学们的心理距离,了解新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尽快融入集体,为他们适应大学生活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2)杰出校友榜样引领。杰出校友作为毕业生体的佼佼者,无论是学习经验还是实践阅历都比低年级学生丰富很多,他们的大学成长经历对于新生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作为“过来人”,这种身份无形中会拉近与新生的距离,从而引发他们的崇拜感,他们会更容易卸下防备,更愿意吐露心声,在交流中更好的进行大学适应能力教育。一方面引导新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合理制定专业学习目标,尽早规划职业生涯,寻今后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引导新生全面认识大学生活,鼓励大学新生充分利用校园资源进行兴趣探索,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当新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投入到感兴趣的事情中,到了发展方向,将会大大提升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从而减少焦虑和迷茫,为大学新生活的开启创造良好的开端。
2、丰富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入学适应能力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它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通过开展学术、文化、体育、艺术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来丰富学生校园生活。[4]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正是他们所向往的,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吸引新生积极加入社团组织,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充实课余时光。通过社团活动建立起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新生的归属感,引领新生走出迷茫,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加强大学生入学适应能力教育
为了帮助大一新生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稳定的度过这段“调整期”,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不足够的,还需要发挥家庭的重要力量。学校很难顾及到每一个新生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入学适应性教育工作。[5]因此,需要通过父母帮助孩子在观念和心理上及时调整以往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方式,与学校积极配合,构建起家校联动机制,共同做好新生的入学适应性教育,帮助新生顺利度过大学适应期。
(1)搭建家校联系平台,及时沟通交流。高校和家庭之间不应是彼此孤立的,而应该加强交流,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家庭亲缘关系的优势,打破学校和家庭
教育相脱节的状态,创新沟通方式。通过以、QQ等即时通讯工具为载体,搭建家校联系平台。由辅导员作为平台的管理者,以学生干部为重要支撑加强对平台的运营、和管理,通过该平台和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实现双向联通。
(2)增进家校联系,参与学生成长。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增进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以新生家长会、开学典礼、迎新晚会等大型活动活动为契机,邀请家长参与,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融入学生校园生活,见证学生成长。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教育方面的专业性优势,开展主题讲座,加强理论指导,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全方位帮助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生入学适应能力教育对大学新生适应校园,帮助他们快速完成角转变,尽快融入全新的大学生活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需要长期化、系统化的开展工作。高校要充分利用好教育资源优势,不断创新入学适应能力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吸引力,从而增强大学生入学适应能力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朱敬先.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7.
[2] 王洪鹏.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D].广州:中山大学,2009.4.
设置特殊意义的号[3] 赵鹏.学长制在高校新生适应教育中的优劣分析及建议——以山东理工大学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2015(2)115-117.
[4] 李辉.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特点及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101.
[5] 罗丽琳,朱琳.大学生入学适应能力教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164.
【作者简介】
邓 婕(1991—)女,江苏无锡人,硕士,西安外国语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这一新媒体,在高校学生体中的普及率使之成为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方式的动力,所以,应用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符合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拓宽了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渠道,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雷.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信息素养,2018.
[2] 水永生. 平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7).
[3] 田薇. 基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 高教学刊,2016.
[4] 胡斯媛,周厚余.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 教育现代化,2017.
[5] 贾倩,方鸿志.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6(1).
[6] 姜显微. 平台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分析[J]. 学理论,2018.
[7] 潘丹. 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教育现代化,2017.
【作者简介】
孟 林(1976—)女,汉族,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孟思言(1989—)女,汉族,硕士,研究方向:艺术教育,本文通讯作者.
(上接第148页)
147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5月中旬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