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劳动课的意义和策略
教育研究
43
学法教法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
引言
特殊教育学校的主体是身体有一定缺陷或者心理有缺陷的儿童,特殊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特殊学校的认识也有一定较深,使得那些有缺陷的儿童也能有更好的接受教育的条件。在特殊学校,劳动课程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课程,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从劳动课中发觉更多的乐趣,从而更好地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在进行劳动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特殊学校开设劳动课程的意义
在特殊学校教育过程中不断拓展课程范围,可以使得学生接受到更多的知识。一方面,可以激发特殊学校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得学生在劳动课上以游戏玩乐的方式学习到一些基础的手工知识,另一方面,能
够让学生在进行劳动课的各种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劳动技能的提升。劳动课与其他类型的课程不相同,其趣味性更高,理论性不高,因此可以让学生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开设劳动课程,可以很好地化解学生心中的不良情绪,特殊学校劳动课教学过程的易行性和娱乐性可以让学生放下心中的戒备,真正融入到劳动课程中来。另外,劳动课程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劳动课程往往是要求以分组的方式进行,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小团体的组成部分,在特殊学校劳动课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锻炼特殊学校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特殊学校劳动课程教学策略
特殊学校劳动课教学过程中,趣味性较强,受到很多学生的喜欢。在特殊学校劳动课教学中,应该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量身定制的教学方法,使得特殊学校生在游戏教学法的过程中爱上劳动课。(一)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特殊学校劳动课程教育是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在特殊学校劳动课程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改革,从而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素质教育以及以学生文本的教育理念的应用,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角,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明确自己作为榜样的角定位。并且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从而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积极发挥学生在劳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真正爱上劳动课程。
(二)加强教学情境的设置
在劳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新媒体等加强劳动课程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将学生引入到相应的劳动课程环境中,也可以设置一些表演场景,并且尽量结合生活设置场景,让学生能够从熟悉的场景中更好地融入到劳动课教学过程中。比如可以设置相应的表演环节,让学生根据情景进行表演,在学生已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基础上,劳动课上可以创设《模拟
超市》、《模拟家庭》、《模拟餐厅》等场景,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参与各种劳动。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应用
在劳动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要被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内成员要加强合作,才能共同完成任务,因此劳动课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小组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得学生能够在小组内都得到锻炼,能够在小组内发挥出积极性和自主性。在学生体中成立学习小组,首先应该要做到对小组成员的合理分配,要对全班的学生进行合理地分配,从而使得各个小组的能力均衡,各个小组中的成员都能够发挥作用。首先是在小组的人数上要进行合理地分配,一个小组的人数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一般5个人左右为宜,要根据班级的实际人数对小组人数进行确定。在对小组的成员进行确定的时候,教师应该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明白学生的优势和弱势所在,从而能够进行合理地搭配,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组合在一起,防止小组内出现水平严重不均衡现象,
尽量让兴趣相似的同学容聚集在一起,使得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帮助学生能够对具体的教学进行完成。其次,要加强合理的劳动任务的设计。劳动任务设计是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劳动任务应该要包括各种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各种基本的劳动技能,要借助各种劳动任务,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爱好,使得学生在劳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积木做一个帆船模型,但是学生手中没有材料,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到材料、研究、制作等过程,最终各个小组会交出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机会较多,也能极大地锻炼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四)加强课后实践教育
课堂上的时间有限,为了给学生更多实践练习的机会,应该要将劳动课程应用到课后,在课后加强劳动课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放松、自在。比如在课后教师可以设置固定的时间,开展劳动课实践,使得学生在课后也能有机会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尤其是对于一些智障儿童,通过课后的各种循序渐进的操作活动,可以对人体的手、脑等进行锻炼,使得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有效地学习,减少学习的障碍,并且还能挖掘出他们的内在潜力,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后的活动开展过程中,也要融入一些游戏成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游戏的选择,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评价,从而能够积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整个班级的学生的劳动水平有一定了解,才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方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劳动技能进行培训,对学生比较薄弱的部分进行加强,提高学生的劳动课实践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特殊学校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劳动课是特殊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
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劳动课的意义和策略
莫茗茜
(南宁市邕宁区特殊教育学校  广西  南宁  530000)
【摘要】特殊教育学校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特殊学校的课堂教育理念和方法也要不断改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文对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课的意义以及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学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特殊学校  劳动课  意义  策略【中图分类号】G7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6-0043-02
教育研究
44学法教法研究
设置特殊意义的号课程教育研究
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卢胜刚
(贵州省关岭自治县第二中学  贵州  关岭  561300)
一、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初中数学课对于大部分的初中生来说是噩梦。有超过60%的同学表示,课上想学却听不懂,老师又讲得及其无聊,每节课都“头悬梁、锥刺股”地最多坚持半节课,就昏昏欲睡。甚至有10%的同学自暴自弃,表示上数学课就是睡觉的。还有20%的学生表示可以听懂数学课,但是仍然会出现课上走神的情况。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数据表明了初中数学课的无聊乏味,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极低。
2、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从数学课程来看,数学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思维性,这是影响初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从教学质量来看,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造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较落后,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有一方面是学生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年龄偏小,自制自律能力较差,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进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以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为现代化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要建立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转变,运用现代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1、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着眼于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是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等内容进行设计的。可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教材内容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课堂知识,而忽略学生
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动者地位,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由老师提出这节课学习的重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教材知识、思考教材例题、讨论课后习题的解答方法、解答老师的重点。针对教材的难点综合在课堂对老师提问。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时候,由老师提出对勾股定理的思考,然后让同学在小组学习、讨论,解答课后习题。对于勾股定理在教材可能很容易掌握“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典型定理,但是对于这一定理却极难推导出来,这样推导的难点就可以在最后提问环节由教师解答。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3、实行层次教学,推动学生个体发展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兼顾教学活动中的所有学生,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通过关注学生个人的数学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现代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实行层次教学进行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时,针对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以及对数学的学习能力不同的情况,将学生分为三个教学层次,并对相似水平的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这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此活动中,采用分层次的教学还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数学理论的强化,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培养和兴趣建立、以及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学习中,
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能够采用创新教学方式、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以推动个性化教学,即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提高教学效率,从而达到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岑志庆.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07,49:28-29
[2]高红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3]黄文雅.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4]雷丽青.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0,18:6-11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积极性的调动。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够促进学生对初中数学学科的学习,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是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并为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6-0044-01以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等进行锻炼,从而使得在某些方
面有缺陷的学生可以对自己的综合实践水平进行提升,并且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唐淑华.浅谈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及其实施策略[J].辽宁教育,2002(03)
[2]张志莉.浅谈培智学校劳动技能教育[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2(09)
[3]郭海光.以劳动教育为手段,促进智障儿童自理能力的提高[J].现代特殊教育,2011(61)
[4]甘霖.劳技教育是补偿儿童缺陷的有效途径[J].现代特殊教育,1999(2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