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点评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点评
笔者是古典名着(de)酷爱者,二十岁之前已将我国四大古典名着(即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通读完毕,其中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国)是笔者最迟阅读(de),也是笔者至今为止最为喜爱(de)古典名着,尤其对其中(de)人物描写、故事情节及写作方法尤其感兴趣,至今已通读不下二十遍,依然兴致盎然.在阅读之余,常与他人讨论,并对书报上对此书(de)有关评论倍加关注,这更使笔者受益匪浅.阅读之余,笔者也对这部名着形成了一系列自己(de)观点,并决定将这些观点以文字(de)形式表达出来.本文将分王者篇、谋士篇、统帅篇和武将篇对三国中(de)主要人物予以分别点评.当然,由于笔者并非文学科班出身,在文学修养及功底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因此对书中人物之评价必定存在不足和谬误之处,而写这篇文章(de)实际目(de)是希望专家和广大读者予以批评补充,如能达到此目(de),笔者则甚感欣慰.
一、王者篇
本篇仅点评三国中三位主要领导人,即曹操、刘备和孙权.而在点评过程中会采取相互对比(de)方式进行论述,以下(de)谋士篇和武将篇也会采用同样(de)方法.
(一)    百姓首先发言打一三国演义人孙权
在三国这部小说中,孙权是出场最晚(de)领导人,直到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时,才登上政治舞台.而且这个人物也是三位主要领导人中被作者着笔最少(de)一位.笔者认为,这是符合客观实际(de):首先,孙权比曹操和刘备所经历(de)风浪要少,因为刘备和曹操(de)江山都是亲手打下(de):其中刘备几乎是白手起家,几经风浪终成大器;而曹操虽有一定(de)基础,但其成就霸业也是靠其多年(de)东征西讨获得(de).而孙权占据江东基本上属于坐享其成,是继承了父兄(de)基业而获得,多年来他(de)疆土一直没有得到大(de)扩展,只是到了后来才从刘备(严格说是关羽)手中夺取了荆州,自此再未发展.有(de)文章认为孙权没有争夺天下(de)雄心壮志,笔者认为这种提法很中肯.众所周知,三国中这三位主要领导人三分天下,依靠(de)是不同(de)条件:其中曹操依仗天时,刘备依仗人和,孙权依仗地利.而地利这一优势利在坚守,对于进攻(de)作用就不甚明显了,而要争夺天下,就必须要进攻,就必须在相当长(de)一段时期内放弃固有(de)地利这一优势.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之所以取得胜利,东吴方面占据长江天堑是主要原因,由于这一仗完全是水战,因此熟悉水战(de)东吴战胜不熟悉水战(de)曹军就不足为奇了.但要看到,争夺天下过程中(de)大部分战争都是陆战(de),也就是说,要争夺天下就要从家门口走出去,就不能长期依赖长江天堑这一优势,但久居江东(de)孙权早已对长江天堑这一优势有了相当重(de)依赖感,不仅孙权本人如此,他手下(de)文臣武将也都是
如此,纵观东吴取胜(de)战争,无不是在家门口获得(de).因此,不夸张(de)说,东吴方面(de)将帅都是水战内行、陆战外行之辈.有人认为,甘宁百骑劫曹营、吕蒙取荆州及彝陵之战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寨不都是陆战取胜吗 不错,这确实是陆战取胜,但要看到,这些战役(de)取胜,无不存在着一定(de)侥幸成分:甘宁劫营成功(de)前提是曹军未加防范;吕蒙取荆州在于关羽轻敌大意而偷袭得手;而陆逊取得彝陵之战(de)胜利更是因为刘备在排兵布阵中出现了严重(de)失误,就连陆逊本人也说:“若孔明在此,他定能识破我计……”并心悦诚服地感慨道:“孔明真卧龙,我不能及也.也就是说,就连陆逊本人都认为此战(de)胜利有着相当侥幸(de)成分.更何况这几战(de)胜利正象笔者前面所提到(de),都是在家门口获得(de),换句话说,这几战(de)胜利同样仰仗于地利.而要争夺天下,就必须要走出去,决不能只依靠地利这一优势,更不能只靠偷袭(de)手段取胜,因为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都不是泛泛之辈,这两方无论哪一方,只要在作战中谨慎小心并且严加防范,都不会轻易给敌人以可乘之机(de),这样以东吴将帅之能力是很难取胜(de).从三方(de)领导上看,曹操和刘备,无论是在雄心壮志方面还是在能力韬略方面,均胜于孙权.而孙权所倚仗之人也是孙策临终前所嘱托之人,即“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后来虽然又出现了吕蒙陆逊等人,但这些人(de)智谋还不及张昭和周瑜;而曹操手下则谋士众多,如郭嘉、荀彧等,更何况曹操本人就是足智多谋之人;而刘备手下仅诸葛亮一
人之智慧就足以胜过东吴所有谋士,更不用说刘备还曾得过庞统及后来(de)法正等人(de)协助.在武将方面,孙权手下能征善战之人更是少得可怜,仅有太史慈、甘宁等有限几人,甘宁百骑袭曹营后,孙权曾言道:“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以匹敌也.但要看到,曹操手下决非只有张辽一员大将:论武艺,典韦、许褚及后来(de)庞德,都在张辽之上;而夏候惇、夏候渊、徐晃、张颌、曹仁、曹洪等人,无论是统帅才能还是武艺,均不在张辽之下,而李典、文聘、于禁等人,也决非等闲之辈,而甘宁可以说是孙权手下顶尖(de)武将,其能力也仅仅是刚可以与张辽一人相抗衡,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因此,在武力方面,对比曹操而言,孙权无疑就处于劣势了;与刘备相比,也可以看到孙权(de)劣势:刘备手下(de)战将虽然不如曹操多,但其勇猛程度却在众曹将之上:其中五虎上将关羽关云长、张飞张翼德、赵云赵子龙、马超马孟起、黄忠黄汉升个个有万夫不挡之勇,其武艺在当时仅次于吕布,曹操手下能与之抗衡(de)只有许褚及很早就在宛城之战中战死(de)典韦;更何况刘备手下(de)魏延、周仓、廖化、关平等将,也都是一等一(de)上将,其整体实力决不在曹操之下,更不用说孙权了.曹操虽曾有过“生子当如仲谋及“东吴决非甘于久居人下之辈(de)言论,但那也仅是看到一个方面而已.总体而言,孙权在宽厚方面莫如刘备,在机谋方面又在曹操之下,因此,即使孙权有争夺天下之心,也无有与曹操刘备抗衡之力,这一点是勿庸置疑(de).
以上部分是笔者对孙权及东吴方面(de)分析,那是不是说孙权就毫无可取之处呢 当然不是.客观(de)说,孙权决不是一个无道(de)昏君,更不是一个凶残(de)暴君.在他统治东吴期间,广施仁政于江东百姓,使江东一带国富民安,老百姓安居乐业,孙权是居功至伟(de).再者,孙权也不完全是一个胆小怕事懦弱(de)人,虽然孙权占据地利(de)优势,但要保住这片疆土,没有一定(de)胆识和韬略也是办不到(de).在赤壁之战前东吴(de)形势危如累卵,双方不仅兵力悬殊,而且荆州也由于刘琮(de)不战而降被曹操兵不血刃(de)得到,要知道,长江天堑是东吴唯一(de)资本,而得到荆州(de)曹军,意味着已经与东吴共同拥有地利这个优势,起码表面上如此.众文臣皆劝孙权投降,而孙权最初(de)反应是反感,后来听了鲁肃和诸葛亮及众武将尤其是周瑜(de)分析后,下定决心与曹操战斗到底,这一点就远胜于荆州臣.他先调集了三万精兵供周瑜调遣,并陆续为周瑜发援兵、补充粮草,使周瑜无后顾之忧,还嘱咐周瑜:“卿前军倘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亲与曹贼决战,更无他疑.最后终于取得了赤壁这战(de)胜利.这些事实,说明孙权还是具备一定(de)领导能力(de).  
总而言之,笔者对孙权(de)评价是:太平时期可为造福一方之父母官,战乱时期可为割据一方之诸候,但其不具备统一天下之能力.
(二)    刘备
与孙权不同,刘备是三国中最早出现(de)领导人,也是作者罗贯中着笔最多(de)人物之一.应该说,刘备这个人很了不起,他出场时已然二十八岁,并且在当时众诸候中起点最低,开始只是一个卖草鞋(de)小贩,在赤壁之战前甚至没有自己固定(de)领地和基业,他所拥有(de)仅仅是汉室宗亲即“汉景皇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这一空白头衔.据史学家考证,当时类似刘备这样(de)汉室宗亲多如牛毛,其中也不乏有比刘备起点高得多(de)人(如荆州刘表、西川刘璋等),但最终只有刘备成了气候,与曹操和孙权长期对垒,(de)确有其独到之处.
有人说,刘备(de)江山是哭出来(de).笔者认为,客观(de)说,应该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de)结果.首先,刘备虽然起点低,但常以抱国救民、兴复汉室为己任.他(de)一片致诚,首先赢得了关羽、张飞之心,使二人愿为其效死命;也是他(de)一片致诚,使天下(de)一些英雄(如赵云、魏延等)贤才(如孙乾、糜竺等)纷纷主动前来投奔;更是他(de)一片致诚,打动了原本不打算出头(de)诸葛亮,使其为自己开辟基业起到了扭转乾坤(de)作用.其次,刘备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如刘备助陶谦解除了曹操(de)威胁,陶谦想将徐州让与刘备,经过三次相让刘备方肯接受;再如刘表在病入膏肓之际,想将荆州之地让与刘备,而刘备则坚决不受……都说明了刘备是一个看重信义(de)正人君子.而当关羽父子命丧江东后,刘备又以倾国之兵杀向东吴,决心为关羽报仇雪恨,说明了刘备是一个重情之人.总之,从为人(de)角度而言,刘备是应该受到肯
定(de).
但刘备能在诸候并起、雄争霸之时在两手空空(de)情况下占据一席之地并长期矗立不倒,仅靠以上优点显然是不够(de).首先,他能够充分利用自身(de)优势,每当他介绍到自己时,常会重点提及自己是“汉景皇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这一点,要知道,在当时(de)社会是非常看重人(de)出身背景(de):有一位研究三国(de)日本同仁说过这样一句话:“诸葛亮之所以投奔刘备,就是看中了皇叔这块金字招牌.此言可以说有相当(de)道理,按当时人们(de)观念,只有汉王朝也就是刘氏家族才是苗红根正(de)统治者,其余欲取天下者皆为乱臣贼子.而整部三国(de)主导思想之一便是褒刘贬曹,也正是源于此.其次,刘备非常会笼络人心,这一点与其说是为达到其政治目(de),不如说是源于其仁厚(de)性格.他所到之处,无不受老百姓称颂:如在曹操攻打新野县城之时,刘备宁可放慢行军速度,也要带上百姓同行.须知“兵贵神速,更何况当时刘备是在自身难保(de)前提下去逃难(de),有人因此便认为刘备这是多此一举,他们(de)依据是曹操此行(de)目(de)是追杀刘备,不是屠杀百姓,而刘备当时如果抛弃百姓,便可顺利脱离危险.笔者认为此言差矣:首先,曹操曾杀掉吕伯奢一家,不久后又因徐州牧陶谦(de)部下杀了其父而兴兵攻打徐州,在此过程中大肆屠杀百姓以泄私愤,在百姓心目中已留下了残暴(de)印象.更何况即使曹操并非是为杀老百姓而来,在进军过程中也难保不伤及百姓.而且从老百姓
都愿意跟随刘备这一点也说明,刘备确实和老百姓建立了深厚(de)感情.更为重要(de)是,刘备争夺天下必须依靠人和,因为天时和地利已分别被曹操和孙权所占据,而人和则是刘备争夺天下(de)唯一资本,一旦失去人和,灭亡便是刘备唯一(de)结果了.因此,刘备此举虽然使行军速度受到了一定(de)影响,但换回(de)却是更为重要(de)人心.而当时诸葛亮就在刘备身边,也是他出主意让刘备张贴告示号召老百姓随军同行(de),而其手下(de)关羽、张飞等人也没有太多异议,可见这是一种长远之见.诚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