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春天已悄然而至,百花次第开放,花枝招展。当春风甩出一声清亮的呼号,春耕开始了,这是jiān mò① 寡言的农家人对土地的一次盛大的抒情。扶犁而耕,播种收获,激动的心情油然而生。农家人一直是孜孜不倦的求学者,在土地的深耕细作中认识世界。如今,春耕已经成了一枚文化符号,一种希望与喜悦在春天的隐喻。那一幅田园风光的素描在每一年春回大地的时候都yùn niàng② 着勃发的灵感,等待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前去耕耘。于是,每一年,我们都将收获更美好的生活。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上的词语。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悄然 B.花枝招展 C.油然而生 D.孜孜不倦
二、句子默写
3.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的内容。
①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②荡胸生曾云,________。(杜甫《望岳》)
③争渡,争渡,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④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⑤得志,________。(《孟子∙富贵不能淫》)
⑥它没有________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茅盾《白杨礼赞》)
⑦《钱塘湖春行》中,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内心喜悦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⑧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描绘了山川之美,“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山之高,
水之净,用笔洗练,境界清新。
三、选择题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始于唐,盛于宋。其句式参差多变,又称“长短句”。词上承于诗,也称“诗余”,有固定曲调,韵位因调而异。
B.新闻特写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件的某一横剖面,着重刻画精彩瞬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
C.谷雨,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立夏,夏天开始的标志;秋分,昼夜均而寒暑平;冬至则意味着冬天正式结束,又迎来新一年的轮回。
D.冰心创作的散文诗《荷叶∙母亲》赞颂了伟大的母爱。该诗情感细腻,语言清新雅致,风格与泰戈尔的作品有相似之处。
5.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很多出身卑微却心地善良、有情有义的小人物形象,下列不属于这
类人物形象的一项是( )
A.《水浒传》 曹正 B.《儒林外史》 匡超人
C.《骆驼祥子》 高妈 D.《海底两万里》 康塞尔
四、名著阅读
6.《西游记》写了孙悟空三次离开唐僧时的不同表现,你能说说孙悟空在三去三回中的成长变化吗?
五、现代文阅读
破冰迎春归
乔忠延
①立春时节,黄河湾。
②风在刮,冰在响。随着冰面的破裂,粗犷的吼声喷薄而出:春天醒来吧—— 冰面的窟窿
越破越大,吼声越来越高:
③春天门开啦!春天回家吧!
④破冰,破冰!一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持钢钎,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化作一幅碎裂黄河坚冰的雄浑画作。看一眼,就像是一碗火辣辣的酒咕咚咚下肚,滚烫了脸膛也滚烫了胸口,只想甩掉帽子,扔下棉袄,扎进破冰的人中干他个满身大汗!
⑤这是何处?
⑥你一定听说过鹳雀楼吧。“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在此地,更上一层楼,朝西南眺望,夏日的滚滚波涛不见了,黄河不黄了,变白了,白得像落下九天的银河。黄河就在那个西南角里拐了个弯,朝大海蜿蜒而去。目光锁定河湾的边沿,那里的袅袅炊烟定会缭绕进你的眼眶。炊烟生根的地方,镶嵌着一个偏远得似乎可以忽略的村落。但当您了解了这里,从此想忽略也难了。
⑦春江水暖鸭先知,黄河水暖草先绿。紧靠黄河的村落,乡亲们早早就看到了鲜嫩的绿草。别看这春不多彩,不纷纭,没有花开时的五颜六,仅仅只是一翠绿,却让人爱
得像是抱着襁褓里的婴儿,一刻也放不下。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纯真的爱心,尽管此处的春来得比别处早,可乡亲们总嫌迟,早早就想冰消雪融,将漫长冬天里被严寒覆盖的生机解放出来。
⑧是啊,春天一到,雪化了,冰消了,冻土如铁的大地松软了。不待百花竞艳,就可以赶着黄牛犁地播种了。撒下的是种子,收获的是粮食,是棉花,是囤里粮冒尖,是身上衣服暖,是一家人欢乐的笑颜。无数个冬夜里的美梦,早就与春天交融在一起了:地已耕好,肥已施足,种子躺在里面舒服得使劲往上长,长得小麦金黄金黄,长得棉花雪白雪白,长得豆角好长好长,长得西瓜好甜好甜……这哪是做梦,分明是农家在早早谋划春天、构思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早筹措,早动手,把一冬天积蓄在血脉里、骨骼中的劲头释放出来,才会有好光景、好日子。人勤春早,这是祖祖辈辈的信条。那不仅是书页里记载的文字,更是黄河湾里令人陡生豪情的生动场景——
⑨破冰迎春归!
⑩抡起钢钎破冰,挥舞棍棒破冰,硬生生把河面覆盖的冰打破,戳开一个大窟窿。看吧,冰下奔腾着滚滚激流,翻卷着腾腾热浪。那激流,那热浪,恰似春潮扑面而来。
⑪突然,有人俯下身去,背起撬开的冰块,跑上岸去,边跑边喊:河冰破开了——
⑫有人紧跟着效仿,不过他那举止更威猛,甩掉棉袄,光着膀子,背起冰块,跑往村里,边跑边喊:春天来到了——
⑬光着脊梁的人们,背冰迅跑,竞相结队,呐喊声形成黄河岸边的第一波春潮。春潮震荡了村庄,惊动了暖屋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簇拥着跑到了村巷,看着光脊背冰的汉子,禁不住喝彩叫好。孩童们更是蹦蹦跳跳,手舞足蹈。几位年迈的长者,激动地竖着拇指连声夸道:背冰!亮膘!
⑭背冰!亮膘!
⑮破冰年年干,背冰代代传,春潮岁岁涌,相沿成习,早已成为这里极具魅力的迎春风俗。如今,这风俗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在申报项目的这一年,那口口相传多少代的话语需要凝结在纸面。“背冰”好写,“亮膘”则有不同见解。有人写“亮膘”,有人写“亮彪”。不同写法的人,后来握手言和,二者共存。
⑯岁月更迭,日新月异。如今这背冰非遗,更具时代风采。你看,他们来了——
⑰一个个光脊梁的黄河汉,黄帻巾,绿短裤,背着红绸带拴牢的雪白冰块,好彪悍,好威武。最威武的当数背冰阵前的领头旗,莫说那旗有多长、有多宽,单说旗杆,那是一根撑顶瓦房的立柱,粗如木桶,重达百斤。若不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杰,哪个扛得起这稀世罕见的旗帜? 只见阵前旗一摆,霹雳轰鸣,震耳欲聋,声浪直冲云霄。哈呀,背冰汉手中的锣鼓敲响了,这排山倒海之势,飞扬出石破天惊的豪气!
⑱破冰迎春归,人勤春来早,黄河湾早早翻滚起春天的大潮。这汹涌澎湃的春潮,来自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也寄托着我们新的希冀。
(选自《人民日报》)
7.在朗诵会上,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诵了本文描写破冰场面的段落。下列对段落的朗诵处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
破冰,破冰!一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持钢钎,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化作一幅碎裂黄河坚冰的雄浑画作。看一眼,就像是一碗火辣辣的酒咕咚咚下肚,滚烫了脸膛也滚烫了胸口,只想甩掉帽子,扔下棉袄,扎进破冰的人中干他个满身大汗!
A.“破冰,破冰!”一词重复出现,要读出当地人对破冰的期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
如今我们早已经不同是什么歌B.“持”“舞”“砸”“撬”等动词要读得铿锵有力,读出破冰场面的雄壮豪迈。
C.“看一眼”朗读时声音要延续,用迟疑语气读出当地人想参加破冰又不敢下水的心理。
D.全段感情基调是慷慨激昂的,用饱含深情的语调读出黄河岸边的村落迎春的生动场景。
8.“有人写‘亮膘’,有人写‘亮彪’。不同写法的人,后来握手言和,二者共存。”请你说说“二者共存”的原因。
9.在作者笔下,这个地处黄河沿岸的村落具有哪些魅力让人难以忽略?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10.地域文化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密切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当地人的精神风貌。请结合本文内容,联系你所了解的地域文化,谈谈你的理解。
揭秘中国近5000年气候变迁——竺可桢曲线
邵鹏程
①一个简单的数学坐标、一条弯曲起伏的温度曲线,串起了中国近5000年的气候变化,这就是著名的竺可桢曲线。它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朝代更替与气候变化巧妙地衔接起来,是最早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定量分析成果。
②竺可桢先生是科学救国和科教兴国的先行者,是我国科研工作者前行的旗帜,他秉承着“求是”精神,严谨周密,不计利害,为国家奉献了所有学识与心血。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他用数十年时间,查阅了《礼记》《诗经》《左传》《吕氏春秋》《史记》《齐民要术》等大量的历史文献,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探索历史气候演变规律的文章,将中国近5000年气温变化制成了一张清晰、简明的曲线图——竺可桢曲线。几十年后,外国科学家通过研究格陵兰岛原始冰川样本中的含氧量,得到了格陵兰岛气温升降图,即格陵兰岛曲线。令人震惊的是,远隔万里的两项研究,得出的曲线竟然高度重合,足以说明古代气候变动是全球性的。当代研究人员通过寻古气候的“蛛丝马迹”,古为今用,可以掌握和揭示气候变化的规律。
③竺可桢说过:“一个地方的气候变化,一定会影响植物和动物种类,只是植物结构比较脆
弱,所以较难保存;但另一方面,植物不像动物能移动,因而作气候变化的标志或比动物化石更为有效。”让我们以西安为例,来了解中国古代的气候变化。
④陕西省西安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0.5摄氏度。而西安浐河东岸的半坡遗址(新石器时代),却发掘出獐、竹鼠等亚热带动物骨骼化石。
⑤梅树和竹子都是主要生长在亚热带的植物。周朝建立时,国都设在西安附近的镐京(位于黄河流域),当时,官方文件先记载于青铜器上,后写于竹简上,竹类在黄河流域广泛生长。
⑥春秋时期,竹子和梅树成为了《左传》和《诗经》中的“常客”。在《诗经·秦风》中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诗句,意为:终南山上有什么?有坚硬的山楸和艳丽的野梅。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部,现在那里无论是野生的还是人工种植的梅树都已经没有了。
⑦汉代的司马迁在《史记·货殖传》中描写了当时作物的地理分布:“蜀汉江陵千树橘,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渭川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经西安。
⑧而到了南宋,竹子因为气候原因无法生长,竹监司被取消了(当时管理竹园的机构)。
到了元朝初期,竹监司又重新被设立。
⑨除了利用历史文献中关于气候变化的记载之外,还有许多研究古气候的方法。
⑩可以通过分析古生物化石来研究气候变迁。每种生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有所不同(例如,有些适宜在温暖潮湿的地方生长、有些适宜在干旱的地方生长),它们的生存范围、分布区域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可以作为古气候研究的极好证据。
⑪也可通过对不同地点和不同时期地层沉积相(沉积物的生成环境、生成条件和其特征的总和)变化的研究来推测沉积环境,并与现代的气候条件比较。例如,可以通过分析黄土中粉尘颗粒的大小,来确定当时的风速和气候干燥程度。
⑫还可以通过对岩石、矿物的分析研究来确定古气候的变化。例如,如果地层中有煤层,就可推断当时气候湿润;如果有珊瑚化石,当时可能为热带海洋气候。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