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上的5个故事和永不磨灭的红记忆
井冈⼭上的5个故事和永不磨灭的红⾊记忆
思享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也是第⼀个农村⾰命根据地——井冈⼭⾰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在这个有着特殊纪念意义的时刻,⼈民出版社读书会名家邓明辉踏上了这⽚红⾊沃⼟,沿着⾰命先辈的⾜迹,从井冈⼭到兴国,再到红都瑞⾦。当他置⾝历史发⽣的地⽅,发现这⾥的⼀块⽯头、⼀根灯芯、⼀⾯镜⼦背后都有⼀段悲壮、沉重⼜感⼈的难忘故事,于是他⽤⾃⼰的笔记录下这些永不磨灭的红⾊记忆。
⽂/邓明辉
当笔者踏上这⽚红⾊沃⼟的时候,仿佛90年前的点点滴滴再次浮现,有激情,有豪迈,有感动,有悲哀。具体的⼈和事共同交织成⼀幅⾊彩斑斓的画。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什么叫井冈⼭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体会到什么是红⾊基因,为什么要传承与赓续。
⼀块⽯头见证铁纪诞⽣
在井冈⼭茨坪西南⾯的荆⽵⼭下有⼀块普普通通的花岗岩,长3⽶宽2⽶,顶端有裂纹,据说是雷击造成的,因此被称
为“雷打⽯”。但这⼜是⼀块不普通的⽯头,因为它见证了⼀段历史,见证了⼀⽀新型⼈民军队军纪的诞⽣。
走上井冈山不见冈打一字
1927年10⽉23⽇,⽑泽东率领⼯农⾰命军在荆⽵⼭宿营,与王佐派来的代表朱持柳会谈,为上井冈⼭做准备。为了部队上⼭后能与王佐部搞好关系,防⽌违反众纪律的事情发⽣,⽑泽东在第⼆天出发前组织部队集合,登上“雷打⽯”,向⼤家训话并第⼀次提出⼯农⾰命军的“三⼤纪律”:第⼀,⾏动听指挥;第⼆,筹款要归公;第三,不拿⽼百姓⼀个红薯。
⽑泽东深知严明的众纪律对军队建设的重要性,在领导秋收起义时,就要求部队官兵对待⼈民众说话要和⽓,买卖公平,不拉夫,不打⼈,不骂⼈。因为当时部队成分复杂,从旧军队过来参加⾰命的官兵还存在军阀作风,农军中相当⼀部分⼈⼩农意识严重,加之⽂盲占绝⼤多数,要把这样⼀⽀队伍改造成⼈民军队,仅凭说⼤道理是不⾏的。⽑泽东实事求是,创造性地从⽇常⾏为⼊⼿,⾔语通俗,道理简单,易懂易⾏。部队上⼭后严守“三⼤纪律”,很快在井冈⼭站稳了脚跟。
“三⼤纪律”不仅在井冈⼭⾰命根据地得到很好地执⾏,也在其他红军部队得到⼴泛应⽤。鄂豫皖苏区创建初期,党代表吴焕先带领的红军部队被敌⼈围困在湖北黄安县紫云⼭区,已经断粮3天。最后突围时,吴焕先才准许每⼈从附近⽼乡的红薯地扒两个红薯充饥,在布上写明红军扒红薯吃的原因,包上5块银元,埋在红薯根下⾯。此事传开后,共产党和红军在众中的威信迅速得到提升。
⼀根灯芯点亮中国的未来
在井冈⼭⾰命博物馆的⼤厅⾥,有⼀座油灯的雕塑,底座上镌刻有“星星之⽕可以燎原”。在⼋⾓楼上⽑
泽东那狭窄的卧室兼办公室的书桌上,也摆放着⼀盏普通的油灯。按照当时的规定,⽑泽东的级别是可以点三根灯芯的,但⽑泽东拒绝了,坚持只⽤⼀根灯芯。为什么?不为别的,就是为了省油。
井冈⼭的物资供应极为有限,按照当时的说法,这⾥“⼈⼝不满两千,产⾕不满万担”。红军部队的到来使物资供应更显紧张。就拿油来说,⼭上只出产少量的茶油,炒菜要⽤油,点灯也要油,在敌⼈封锁下,外⾯的油根本进不来,除了节约,没有更好的办法。⼤家熟悉的歌谣:“红⽶饭,南⽠汤,秋茄⼦,味好⾹,餐餐吃得精打光。⼲稻草,软⼜黄。⾦丝被⼉盖⾝上,不怕北风和⼤雪,暖暖和和⼊梦乡。”既体现了⽣活的真实,也有艺术的想象,反映了红军的艰苦奋⽃精神和⾰命乐观精神。
实事求是地说,井冈⼭的红⽶饭不是那么好吃。⼀是产量低,亩产只有三四百⽄;⼆是⼝感粗糙,难以下咽。今天的游
实事求是地说,井冈⼭的红⽶饭不是那么好吃。⼀是产量低,亩产只有三四百⽄;⼆是⼝感粗糙,难以下咽。今天的游客也只能是好奇的尝⼀尝,顿顿吃就够呛了。但是对当时的红军来说,这就是美味,不是能经常吃到的。南⽠能经常吃上吗?也不能。⽑泽东在《井冈⼭前委对中央的报告》中说到:⼠兵中流传的谚语是“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可见,天天吃南⽠成了战⼠们的梦想和奢望。
⽑泽东正是考虑到这些现实困难,在各⽅⾯率先垂范,精打细算。就是在这⼀根灯芯的微弱光亮下,他完成了《中国的红⾊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的⽃争》等重要⽂章的写作。
⼀⾸歌唱出的鱼⽔情深
在井冈⼭、兴国和瑞⾦,⾄今流传着许多脍炙⼈⼝的红歌。带有浓厚客家⽂化特征的民歌曲调优美,以鲜明的形象、新致的⽐兴、⽣动的语⾔反映⼈们的⽣活、思想和情感。其中,《苏区⼲部好作风》就是流传在兴国的杰出作品。这⾸歌开头唱到:“苏区⼲部好作风,⾃带⼲粮去办公,⽇着草鞋⼲⾰命,夜打灯笼访贫农。”歌词直⽩,是苏区⼲部艰苦奋⽃、克⼰奉公、⼀⼼为民等优良作风的真实写照。
中央苏区是共和国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初次尝试。由于敌⼈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苏区军民⽣活极度困难。从中央政府主席到乡苏维埃⼯作⼈员,⼤家都没有⼯资报酬,只发⼋两⼤⽶和⼀⽑钱菜⾦的伙⾷费。1933年,有⼤约8万名家住中央苏区已分⽥的本地⼲部连伙⾷费都不要,“节省⼀个铜板为着⾰命战争”“节省三升⽶⽀援前⽅红军”的⼝号响遍苏区每个⾓落。
苏区⼲部的优良作风成为了普遍的⾏动⾃觉,刘启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是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
席,⾃⼰背⽶到机关吃,不要公家发伙⾷费。他⽼婆开玩笑说:“⽼公⽼公,饭要我供。”他笑呵呵地回答:“⾰命成功,吃穿不穷。”他要求所有⼯作⼈员“必须⼗⼆分的节俭,否则就成为⾰命的罪⼈”,因为他逢会必讲“⼗⼆分节俭”,所以⼤家都称他为“⼗⼆分节俭主席”。红军长征后,他带领游击队坚持⽃争。在敌⼈重兵围剿下,游击队最后不得不分散突围。突围前,省委书记曾⼭把⼀个褡裢交给他保管,⾥⾯装有⾦条、⾸饰和银元,这是江西省委的全部活动经费。在突围中,刘启耀死⾥逃⽣,但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他只好隐姓埋名,⾛村串寨,乞讨度⽇。谁也不会想到,这个⾐衫褴褛、蓬头垢⾯的叫花⼦会是⿍⿍⼤名的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更不会有⼈想到,这位风餐露宿、饥寒交迫的乞丐居然腰缠万贯。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刘启耀也分⽂未动。直到抗⽇战争爆发,党在吉安建⽴了新四军通讯处,刘启耀才把珍藏的巨款连同清单悉数交给了办事处负责⼈之⼀的贺怡,由贺怡转交给新四军总部。
⼀⾯镜⼦寄托的家国情怀
在苏区⼲部好作风陈列馆的⼀个展柜中,陈列着⼀⾯锈迹斑斑的⽼式花镜,普通的花镜后⾯是⼀段⽣死相守的凄美故事。
花镜的主⼈叫池煜华,他的丈夫叫李才莲。新婚三天后,李才莲就被组织安排任中共赣南⾏委青年⼲事,⼩夫妻俩从此聚少离多。1934年10⽉,红军主⼒长征,临⾏前,已经担任少共江西省委书记的李才莲⽤⾝上仅有的钱买下这⾯镜⼦,送给妻⼦作为临别纪念,并深情地告诉她:“等着我,我⼀定会回来。”这句话给了池煜华巨⼤的精神动⼒。⾃此⼀别,⾳讯杳⽆。池煜华把对爱⼈的思念之情寄托在了花镜之中,对镜梳妆,仿佛爱⼈就站在⾃⼰背后;夜深⼈静之时,她把情感挥洒在⽇记⾥,与爱⼈在笔尖对话。1949年,兴国解放,丈夫终未出现。池煜华坚信丈夫离别时的那句话,仍然苦苦等待,每天起床先到门⼝张望⼀下,站⼏分钟,然后慢慢转⾝,洗脸,摸索出丈夫留给⾃⼰的镜⼦细细梳头,直到青丝梳成⽩发……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门终于查实,李才莲已经于1935年牺牲在瑞⾦。尽管如此,池煜华仍然忘不了丈夫的那句话,天天翘⾸期盼,直到⽣命尽头。2005年,在苦苦等待了70多年后,池煜华去世,享年95岁。⼀诺千⾦,成就⼀⾸爱情的千古绝唱。
⼀座塔铭记历史昭⽰未来
井冈⼭⾰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最多的纪念物就是⼤⼤⼩⼩、各式各样的纪念碑、纪念塔、纪念亭,每⼀座碑、塔、亭都承载着历史、传递着精神。
印象深刻的是瑞⾦叶坪的红军烈⼠纪念塔。这座纪念塔始建于1934年2⽉,是为了纪念在⾰命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红军指战员。塔的造型独特,主体结构是⼀颗竖⽴的炮弹,底座呈五⾓形。塔⾼13⽶,塔
⾝布满⼀粒粒⼩⽯块,象征着⽆数⾰命烈⼠的英灵。基座四周分别镶嵌着⽑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项英、洛甫、王稼祥、凯丰、邓发等领导⼈的题词。塔的正前⽅地⾯上铺写着“踏着先烈⾎迹前进”⼋个⼤字。塔的设计者就是具有传奇⾊彩的“龙潭三杰”之⼀的钱壮飞,⽽担任⼯程指挥的就是著名的红⾊宪法起草⼈梁柏台。
在建成后的揭幕典礼上,中央军委主席朱德站在塔座上,回顾了红军从井冈⼭以来的英勇⽃争经过,悼念⽃争中牺牲的红军将⼠和被国民党屠杀的数⼗万⾰命众,号召⼤家继承先烈遗志,踏着先烈⾎迹前进。彻底粉碎敌⼈的第五次“围剿”。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934年10⽉,红军不得不实施战略转移,中央苏区随即沦陷,红军烈⼠纪念塔也被敌⼈拆毁。当地众在悲痛和愤怒之余,冒着⽣命危险,把废墟中唯⼀完整的“烈”字偷偷抬回家藏了起来,有的趁着夜⾊去捡⼀块⽯头回家作为纪念,他们把那⼩⼩的⽯头看作⾃⼰牺牲了的⼦弟。1955年,红军烈⼠纪念塔在原址上按照原貌修复,被⼈民众珍藏的“烈”字重新镶嵌在上⾯,成为唯⼀的原始标记。
这座塔不仅记载了红军将⼠的英勇顽强,也记载了苏区⼈民的⽆私奉献和流⾎牺牲。兴国县总⼈⼝23.18万,有5.5万⼈
这座塔不仅记载了红军将⼠的英勇顽强,也记载了苏区⼈民的⽆私奉献和流⾎牺牲。兴国县总⼈⼝23.18万,有5.5万⼈参加红军,牺牲的烈⼠达2.32万⼈,全县每4⼈中有1⼈参加红军,每10⼈中有1⼈为⾰命牺牲。瑞⾦全县⼈⼝24万,参加红军的就有4.9万,牺牲的烈⼠达1.72万⼈。长征后,瑞⾦遭到敌⼈疯狂报复,很多地⽅成为了“⽆⼈村”,国民党在当时的报告中说:“⽆不焚烧之居,⽆不伐之树⽊,⽆不杀之鸡⽝,⽆遗留之壮丁。”直到新中国成⽴的1949年,瑞⾦15年时间⾥⼈⼝呈负增长。
名家简介
邓明辉,⼈民出版社读书会名家,中国⼈民解放军防化学院副教授,硕⼠研究⽣导师,“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获得者。
Tips:
此⽂有删减,对原⽂感兴趣的书友可点击“阅读原⽂”前往“读书会”社交平台(www.dushuhui423)阅读全⽂及邓明辉与读书会诸位名家的其他作品。
公告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