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国力的较量(十四)——另一个侧面:可持续发展
综合国力的较量(十四)——另一个侧面:可持续发展
作者:暂无
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5年第10期
    影舞者
    20世纪70年代或更早出生的人可能都会对苏联和日本这两个国家有着很深刻的印象,前者是一个在军事上辉煌了几十年的超级大国,曾经在很长时期里保持了世界规模最大的陆上常规军力,和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在诸多军事科技领域取得了一连串辉煌的成就。不论是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个宇航员,又或是最大的核潜艇、最重的弹道导弹,都刻着苏联镰刀斧头的印迹。而后者则以工业产品的研发和制造而著称,曾经有一段时间日本制造几乎横扫了全球,索尼、日立、丰田、松下等品牌成为了领先技术和完美品质的代名词,“日本第一”成为口头禅,以至于有日本政客专门出了一本书叫《日本可以说不》,表达了想要成为一个拥有完整国家权力的“正常国家”的渴望。全球很多人都在预测日本即将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而超越美国。
    但是当时间走到今天我们发现,苏联早在1991年就消失于历史长河,留下一个各种矛盾泛起的独联体地区。而日本也在90年代中后期陷入持续的经济停滞,其GDP从相当于美国的2/3,逐渐萎缩到现在1
/3左右的比例,未来还可能继续下降,而曾经威震环球的索尼等品牌的身后却再没有新的明星诞生,这与美国在IBM之后继续有微软、谷歌、苹果等各种明星此起彼伏的状态完全不同。这短短时间里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发生的巨大转变,无疑在提醒我们:国家的发展确实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存在一朝得势然后就一统江湖的事情。
    硬件与软件
    现在很多人非常关注的是一些“硬实力”设施的建设,比如说大楼、公路、桥梁、机场、工厂等,只要是看到把资源投到这方面形成所谓产值和固定资产,哪怕建设过程浪费严重,或者投资本身回报率可怜,也会鼓掌叫好,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造出来实实在在的东西才最有用,事实真的如此么?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些人类发展中的故事,比如美国人修铁路的历史。其最高峰是1880~1890年的10年时间,期间建成113230千米,最终打造出一张总里程约40多万千米的铁路网。但是随着20世纪初汽车技术的大发展,美国铁路的价值迅速萎缩,运力日益过剩,于是大批线路被拆掉,至今只剩下20多万千米,而且基本是货运。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有国家想在铁路里程上追上美国,相当于可以比20世纪初少建20万千米,但铁路对于美国人来说已经失去了意义,因为时代变了。如今美国铁路客运已经被航空和汽车所取代,连修建高速铁路抢回部分客运市场的动力都没有。再比如上世纪90年代中国很多厂商投入巨资打造显像管生产线,试图以巨大的产能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垄断超市面试
易烊千玺20岁生日文案全球电视机显像管市场,但是随着液晶等技术迅速替代显像管技术,这些庞大的生产线一转眼就成为毫无用处的历史遗迹,巨额投资完全成为沉没的成本。
    高楼大厦其实也一样,当一座大楼有人在里面使用时它可以是大厦、是华府,没人使用时就只是废墟或鬼楼,如美国著名的汽车城底特律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一个拥有200多万人口、全球鹤立鸡般的现代化大都市。但随着二战后大批黑人北上务工涌入底特律,这个城市的治安迅速恶化,导致大批原有市民迁出,于是城市经济日趋萧条,从而导致更多原有居民迁走,然后导致更加的经济萧条和治安恶化,就这样经过几十年的恶性循环后,如今的底特律是一个财政破产、经济萧条、市中心很多地方连警察都不愿意进的鬼城。作为对比我们可以看看柏林,二战刚结束时柏林一片废墟,当时有人估计清理完断壁残垣就得几十年,但是几十年过去,柏林又成为了世界性的经济和文化大都会。
椅子像什么比喻句    是什么让两个城市的命运走上了岔路口而各自成为现在的模样?很显然关键不在于这个城市在1950年到底有多少大楼、多少宽敞的街道、多少工厂,而在于其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其人口的自组织程度。如果社会人口的综合素质高,那么即使是一片废墟或一片空地,也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成为一个人们趋之若鹜的繁华社会。反之,如果是一懒惰野蛮、忙于抢劫、、吃福利的社会体进驻,那么就算你把现在的纽约给他们,过个若干年,也照样会大楼变鬼楼,工厂变废墟。当然,底特律的例子相对极端,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不会衰败得如此迅速和彻底,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天花板由对人类体的综合素质来决定则是不会改变的。
薄饼
    说到这里,很多读者也许首先会想到教育,教育确实是一个国家走向更加繁荣富强的必经之路,不管是英美还是日本,在刚刚开始工业化的征程,社会财富还远谈不上充裕时都毫无例外地竭尽所能将资源投入教育。美国建国时间不过两百多年,但是它的很多大学都是300多年的历史,其从政府到民间都把对教育的投资作为具有最佳回报的事情。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一个国家如果只是一农民那么就只能像农业国那样生活,即使它有十亿农民工可以集中起来建设一些公路、高楼,它也绝对富裕不起来。而当这个国家变成了发达国家,你去仔细看看就肯定会发现,其大部分国民都已经转换成了有较高素质的教师、医生、设计师、会计师、经理人、导演、艺术家等,因为发达和先进的概念本身就在于社会结构不断地向人类更好地互相服务的状态进化,从基础的生产一步步转向更高层次的生产创造和相互服务。
    而如果想达到这样的社会发展程度,需要的是高度集约化,而这又需要社会有清晰而合理的规则,也就是持续地在制度上的文明化,从而不断地让全社会的运作更加高品质和低消耗。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是重要一环,但不是全部。如果一个社会被各种权力和错误思潮所扭曲,那么就必然不可能真正实现全社会持续向更高的集约程度进化,而是在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后,就无法再利用从社会肌体透支财富去勉强支撑局部的所谓发达状态,也就是撞上了自身发展的天花板。单纯说理论或许很难理解,我们以苏联作为例子就很好理解了。苏联在其建立后的前几十年里确实集中力量建立了一系列的大型工厂,但这必然的要靠剥削其农民及工人的财富和压缩社会日常消费来实现,因为其整个社会远没到
那种生产力水平,想局部很发达,就只能另外一些局部很不发达。这个状态本来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就会难以为继,但由于其借助西伯利亚地区新油田实现了石油产量的暴增,而70年代的石油危机又使得油价暴涨,滚滚而来的石油美元把这个矛盾愈发缓和了,从而使得苏联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一段时间里,在维持了很多福利措施安抚内部的情况下,还实现了一次战略大扩张。但是随着1985年以后美国联合沙特打压油价,失去了石油美元支撑的苏联已经无法掩盖全面爆发的各种社会危机了。
持有一颗子弹违法吗    那么日本呢?日本早在二战结束时就全面接受了美国帮助其制定的宪法和各种社会制度,全面融入了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圈子,到80年代其社会发达而高效,科技文化和产业全面开花,当时大家都很难想象这样的国家会怎样失去已经获得的经济优势。但它就是在逐渐失去,根子就在于其人口结构。日本在二战刚结束时劳动人口大约是5500多万,到1970年左右其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大约是7100万,1995年达到顶峰的8700万,之后就开始下滑。同时其老年人口比例以及绝对数字都持续增加,这个时间恰好和日本经济开始衰败萎缩,陷入“失去的十年”是一致的,这绝非巧合。而现在的情况,日本国民中65岁以上人数占总人口百分比已经超过25%。而且老龄化速度还在加快。我们可以对比下美国,现在每100个美国国民里,只有大约14位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这种人口结构对比下,日本的颓势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很显然日本不止是干活的人口在减少,同时需要被抚养的人口在增多,整个社会只能是举步维艰,想维持原有经济规模都还困难,还想增长那自然是难上加难,同时数量稀少而又要面对沉重养老压力的日本青少年又怎么能像美国青少年那样轻装上阵去进行各种科技和文化的尝试与创造?
    那么不管是苏联还是日本,在各自的问题制约下都撞上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天花板,这种情况下,其各种外在的力量指标也会被新兴的挑战者所超越,即使是被认为硬实力占主导的军事力量也是如此。
    军事强权的可持续性
    本来表面上看,军事力量是很讲究传统积累和硬件实力的,因此在军力上后进者追赶先进者应该是个更困难的事情。但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数量上的差距是最主要的,但其实关键问题却并不在此,军力追赶最难的是体系建设。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提一个概念,那就是武器装备的寿命,而这又分为技术寿命和常规寿命,用不坏的东西是没有的,一颗卫星在轨服役十几年甚至几年后报废,一条现代军舰使用30年后退役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雮尘珠为什么给一条蛇    但现代军队里的武器更新换代却越来越多是因为技术寿命,这个概念说的是装备的技术能力已经无法在其所处的战场环境里担负起为其设计的任务。比如我们很熟悉的1905年“无畏”舰的诞生,当英国人把这种大吨位、厚装甲、主炮口径一致、可以进行有效远程齐射的战列舰造出来后,之前的那些各种款式的战列舰一瞬间全都成为过时货。短短十年时间内,各个海军强国争相打造出“无畏”舰和“超无畏”舰,来组成舰队主力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而那些前“无畏”舰则都退居二线执行次要任务。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德国通过不断追赶的造舰计划迅速拉近了和英国之间的距离,而如果还是18世纪风帆战舰时代,这显然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你必须从头开始建造各种风帆战舰并准备充足的技术熟练的水
手。1765年下水的英国“胜利”号风帆战列舰在1805年依旧是作为纳尔逊的旗舰参加了特拉法加海战,技术状态毫不显落后。而在当代显然就不是这样了,苏联在80年代建造的“光荣”级巡洋舰、  “现代”级驱逐舰等毫无疑问是当年中国的军迷们心中的“高大上”,但短短二十几年过去,随着中国自己的隐身盾舰开始服役,连进口这种军舰来改装的想法都会引来普遍的质疑或反对。原因就在于按照新世纪战场环境的标准来衡量,那些老装备缺少了太多全新的重要品质,已经难当大任或者效费比不佳。在这种状况下,一支军队要想持续保持其军力地位甚至于持续提高,就不能依靠囤积老装备的数量,而是需要以较快的速度研发部署新装备。
    因此一个后起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军力,既不像有些人想象得那么容易,也不是用数字计算得那么难。因为先进国家的武器数量和军队人员是无法简单累加的,它必须不断退役掉那些装备寿命或者技术寿命到期的装备,比如说美国人现在有60多艘“伯克”级驱逐舰和20余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但是很快就要有一批战舰到寿退役。如果有哪个后来者保持和美国同样的盾舰新建速度,就好像1905年之后的德国和美国在“无畏”舰上所做的那样,那么10年后就会渐渐发现舰队规模会在不经意间逼近美国。而假如美国遇到什么国内问题而导致新建舰艇数量萎缩,那么这个过程还要加快。类似事情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身上就见识过一次,1991年的苏联海军显然是中国完全不能望其项背的,那时的“红旗”舰队可以说战舰如云,而中国只有可怜的若干条“旅大”级驱逐舰强撑门面。但之后短短20多年后的今天,俄罗斯敢说超越中国海军规模的基本只有核潜艇部队了。而这背后就是此消彼长,苏联
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和社会崩溃,20多年里完全失去了更新战舰的能力,而中国则稳步研发并装备了各级战舰。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类似电视机从显像管到液晶的转变一样,技术先行者利用技术进步的优势率先转向和跃升,从而拉大与追赶者的距离也是一种可能,甚至是更加现实的可能。历史中这样的先例也屡见不鲜,比如F-22的问世本质上已经让其它国家的战斗机部队一夜之间过时了,只不过现在是和平时期,大国互相之间都不存在你死我活的军备竞赛和战争,大家对此并没有太切肤的感受而已。但如果现在就开始一场大规模战争的话,落后者根本无法通过投入更多资源来改变力量对比,因为不管是俄罗斯还是别的国家,现在就算动员再多的人力、物力,也只能生产更多的苏-30、苏-35等战机,而美国则在产出F-22和F-35等新一代隐身战机,作为对手即使在数量上超过美国也无法遏制双方军力差距愈加拉大的变化趋势。
    聚焦到今天,我们会注意到一些新技术正在加速走向成熟,如网电攻击技术、激光武器技术、电磁武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这必然会让未来的军事装备体系有着质的变化。就以被认为技术进步最迟缓的陆军为例,随着技术进步,大批无人机、机器人,精确打击火力的使用,会使得传统上衡量军力的数量等指标变得失去意义,事实上即使是当代那些还不是很先进的军队之间的作战也已经在体现这个特点。发生在东乌的战事就是这样,交战双方都在尽力利用炮兵火力作战,前方设置传感器,后方远程精准火力打击,中间以信息网络加以沟通和组织,成为新的战场常态。很显然,在这个技术体
系不断进化和变革的时代,任何试图以积蓄来保持军事优势的算盘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想不被迎面的水流冲到深潭中,就必须自己时刻把握住技术进步的方向和脉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