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同步课时训练
1、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 )
A.经济文化比东方六国繁荣
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作战方式先进
C.置身诸侯纷争之外专注于发展国力
D.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制度变革卓有成效
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作战方式先进
C.置身诸侯纷争之外专注于发展国力
D.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制度变革卓有成效
2、在历史学习中,图表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下图 中我们能够得到的信息有( )
①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完成统一
②秦统一期间的都城为咸阳
③秦统一总体采用了先近后远的攻击策略
④秦统一后的疆域未达东部沿海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4、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
A.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B.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
C.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 D.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
C.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 D.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
5、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郡县制利于国家统一
B.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B.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6、春秋时,晋秦等国已开始了县的设置,但县大夫等仍大都由卿大夫及其子弟担任。战国时
逐渐形成了郡县两级的地方管理体系, 郡守、县令多由国君自行任免。这说明( )
A.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普遍实行郡县制
B.县的设置早于郡,所以县的地位高于郡
C.郡县制经历了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演变
D.秦朝最先推行郡县制
7、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据此判断,在秦汉时期,华夏族所表现出来的共同“心理认同”方面的特征是( )
A.书同文 B.车同轨 C.行同伦 D.地同域
8、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贼杀伤、盗它人为公室告”,而“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 )
A.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 B.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
C.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 D.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
C.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 D.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
9、 在评论秦朝的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
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
A.称皇帝制《秦律》 B.置三公行郡县
C.焚书坑儒筑长城 D.统一文字平南越
C.焚书坑儒筑长城 D.统一文字平南越
10、象棋棋盘中的楚河汉界来源于楚汉战争。象棋之争中,任何人皆可成为胜利者,而楚汉战争中,刘邦战胜了项羽。刘邦打败项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善于用人 B.后方巩固
C.战术正确 D.得民心
11、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原因的分析,最接近事实的是( )
A.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B.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C.维(礼又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D.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C.维(礼又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D.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 秦朝郡县制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利)[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工律》中这样的内容:"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即使在官营手工业系统,这样讲究标准化的要求,也是值得重视的。《工律》还规定,县和工室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其衡器的权、斗桶和升,至少每年应当校正1次。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o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四 两千多年来,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这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地方行政架构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及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4)综上,谈谈你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14、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意和民意的聚散离合,贯穿着中国历史。屈原伤怀自沉,逆天顺民。秦始皇统一天下,顺天逆民。秦末大乱,刘邦顺天顺民,建立汉帝国。……以史为鉴,当权者顺天重民,调和天意和民意,可谓是须臾而不可忘记。
——摘编自李开元《秦始皇的秘密》
材料二 始皇既殁,胡亥极愚,郦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前策。云“凡所为贵有天下者,肆意极欲,大臣至欲罢先君所为”。诛斯、去疾,任用赵高。痛哉言乎!人头畜鸣。……虽居形便之国,犹不得存。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材料三 “使始皇有贤子,守其法而益振之,积至数十年,继宗世族,芟夷已尽,老师宿儒,闻见悉去,民之复起者,皆改心易虑,以听上之令,即有刘、项百辈,何能为哉!”
——张居正《杂著》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逆天顺民”和“顺天逆民”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秦“不得存”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你认可张居正的看法吗?请说出理由。
3.据上述材料,你认可张居正的看法吗?请说出理由。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査的是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秦国在七国中文化较为落后,A项与史实不符。长期与西戎为伍,有利于秦国形 成强悍民俗,从而提高军队战斗力,但作战方式并不比六国先进 多少,排除B项。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成功化解六国力量和扩展自身势力,C项与史实不符。秦国较少受礼乐 文明影响,宗法传统势力较弱,这样内政改革阻力
较小,商鞅变法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六国,“富国强兵”的法家政策在秦国实现 得最为彻底,最终使秦国得以开创历史新局面,故选D项。
2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从图片看,秦统一后疆域已经扩展到东部沿海地区,排除④。
3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秦始皇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他并不仅仅满
足于做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A项说法错误;B、D两项可体现,但与题干要求“首要目的”不符。
4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朝议中允许更多的人来发表意见,这样能够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故选A项。
5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表明,郡县制的实施有利于国家统一措施的推行和落实。说明对新统一国
家的巩固有利,故A符合;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内容与史实不符,在秦朝统一前,诸侯国中郡县制已有存在,同样,D项中秦始皇首倡郡、县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D。故选:A。本题考查郡县制,要求了解秦始皇统一后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掌握郡县制的确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本题重点是对题干中郡县制与统一措施的落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要理解清楚,其次对郡县制的设置过程和影响要把握。
6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由“大都由卿大夫及其子弟担任”“多由国君自行任免再结合秦朝郡县制的相关知识”可得出C项正确A项中 “普遍”集思广益打一国家与史实不符B项中现象一度存在,但并非常态.且不能由材料得出,D项明显错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