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政策复习重点
美国外交政策复习资料
研究美国外交的两条线索:
1.外交思想
●以1898年美西战争为分界:
1898前孤立主义主导
1898后国际主义主导:1)西奥多·罗斯福——现实的国际主义
2)伍德罗·威尔逊——自由的国际主义
3)20S——独立的国际主义
4)30S——孤立占主导(孤义和国义的较量)
●1941年太平洋战争:美国放弃孤立主义,选择国际主义
(1898-1941:美国外交思想摇摆期,各种思想的角逐)
2.外交政策(复习思路:人,时间段,政策)
●1776-1898 大陆扩张(注重外交思想及其指导原则)
美国总统要求(1)《1776年条约计划》
《1776年条约计划》是美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政策文件,它确立了美国外交的指导原则。其指导思想是亚当斯坚持的孤立主义加商业主义。美国力求在政治上承担最小的义务,商业上获得最大的利益。内容包括:第一,不建立任何政治联系;第二,不建立任何军事联系;第三,只建立商业联系。其最重要的内容是确立了海上自由和中立权力的原则。此《计划》体现了商业扩张和政治孤立思想,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发展商业资本的要求,体现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矛盾的结合。
(2)孤立主义准则的确立
1796年华盛顿的《告别辞》提出了孤立主义准则,把传统的孤立思想上升为方针政策,成为美国历史上重要文献。美国的孤立从未不是对外界的绝对隔绝,它具有相对的含义:
①政治和外交上的孤立不等于经济上同外界不发生联系,它不是一种隐遁政策;
②在政治上与外交方面也不是绝对地同外界隔绝;
③孤立主义主要是美国针对欧洲的外交方针;
④美国早期孤立主义不只是消极的战略防御政策,也是积极的战略进攻,其目标不只是限制自己的行动,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⑤美国孤立主义具有多方面的内容。
(3)中立政策
为了回应法国在其资产阶级革命中根据法美盟约要求美国给予军事援助,华盛顿代表美国于1793年4月22日发表《中立宣言》,声称美国不介入战争的任何一方,规定美国公民不得参加交战任何一方的军事行动,禁止同交战双方进行走私贸易。此后中立主
义就作为早期美国的一项基本政策被确定下来,事实上中立政策还包括后来的中立法以及华盛顿《告别辞》。美国实行中立的根本原因是其军事力量弱小,而远离欧洲战场也为其中立创造了条件。然而,维护和推进商业资本的发展,才是中义主义政策的目的和实质。
(4)天定命运论
“天定命运论”是大陆扩张时期美国外交的理论依据,它源于“宿命论”,但具有比“宿命论”更为成熟的形式和丰富的含义:
①信奉“天定命运论”的扩张主义称,美利坚人事最优秀的民族,且美国人也具有扶植落后民族复兴的能力和“使命”;
②扩张主义者称美国人是在向世界传播民主制度;
③地缘政治学说是“天定命运论”的重要内容,它强调地理上的毗邻关系产生的“政治引力”,以此作为扩张的“自然法则”;
④扩张分子断言,只有美国人才能根据上帝的旨意更有效地开拓并利用土地,因此对这些土地拥有优先占有权;
⑤扩张分子杜撰“机体发育理论”。
“天定命运”的鼓吹者从各个角度解释美国的扩张,实质合理化、合法化。它作为一种口号正式出现,表明美国开始进入大陆扩张的高潮。
❖(5)门罗宣言
门罗宣言是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指导思想。门罗咨文包括三项基本原则:
①“美洲体系原则”。(第一,它强调美欧之间政治制度方面的本质区别;第二,追求整个美洲的“集体孤立”;第三,试图从美洲这个“集体孤立圈”中排斥欧洲势力。)门罗宣布的原则是扩大了孤立主义,美洲体系实质上是美国殖民体系;
②“互不干涉原则”。(即对美洲事务,从今以后美国不能置之不理,有关它们的一切政策问题都对美国的切身权力和利益有直接关系,不能听人纯粹遵循欧洲原则和欧洲利益的欧洲列强们来加以安排。)这要求欧洲不得干涉美洲,有利于拉美民族独立。但是美国并未明确承担保卫拉美免遭侵略的责任,也没有做出不向拉美扩张的保证;
③“不准殖民原则”。(它要求:今后欧洲任何国家不得把美洲大陆上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做将来殖民的对象。)
这三项原则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构成“门罗主义”的政策体系,它们不仅概括了美国对拉美的政策体系,也体现了美国同欧洲列强之间的分歧和斗争焦点,这三项原则是表面孤立,实质干涉的体现。它们的核心是同欧洲的外交体系想对抗,在当时有防卫性的一面,但排斥欧洲是为了由美国来取代欧洲列强在美洲的地位,从而为美国称雄美洲奠定“理论”基础和战略方针。
(6)新天定命运论
新天定命运论为美国从大陆扩张走向海外扩张做了理论准备。其内容主要包括四点:
①使命观,即宿命论;
②种族优越论,即社会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
③特纳的边疆学说。他指出“只要有自由土地存在”,美国就有应付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的“安全阀”。美国历史上新一页应是海外扩展,寻求海外边疆;
④海上实力论。其中,马汉提出“海权论”:要拥有并运用优势的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己方的战略目的。另外还提出了制海权这一观念,即交战双方依靠海上优势,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海洋区域所取得的控制权。
(7)特伦特号事件
特伦特号事件是美国内战期间在面临英国的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发生的“妥协外交”事件。当时北方为了防止南方与英国勾结,实行海岸封锁。1861年11月8日,美国士兵强行搜船并逮捕两名乘英国游轮到英国求援的南方人,此做法违反了国际法规,英国要求美国道歉赔款。英国政府态度强硬,意图武装干涉美国内政;林肯政府却做出了让步,采取国务卿西沃德释放南部同盟特使的灵活策略,最终使这一事件和平解决。这是英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体现了英国在美国内战中持中立立场,也是林肯政府坚持相对宽松的外交政策的表现。
●1898-1945 海外扩张(总统及其任期内的重大事件)
A.1898-1920 四位总统
1.麦金莱(1897-1901)
❖(1)美西战争
美西战争是1898年美西之间一场小而辉煌的战争,它揭开了美国海外扩张的序幕,此后,美国开始由孤立走向国际。以西班牙大使贬低美国总统以及缅因号事件为导火线,同时由“委内瑞拉事件”、中日甲午战争以及古巴争取独立的战争等推进的美西战争,最终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美西经过讨价还价以及法国的调停,于1898年12月10日签订《巴黎和约》,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西班牙放弃古巴;第二,西班牙将菲律宾、波多黎各、关岛割让给美国,美国为此付给西班牙2000万美元。
美西战争是第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是帝国主义阶段的开始,其性质是非正义的,但在国内外却有着重大影响:
①对于美国来说,美西战争是美国的历史转折点,此后美国跃居世界大国行列:它使美国公众情绪高涨,提高了民族自信;也使国家政治、权力结构得到了调整(总统权力扩大,国会权力缩小);外交上,美国从此摒弃孤立、转向国际,其战略从防御转为进攻,重心由美洲走向世界,积极谋求商业利
益和大国政治地位。总的来说,美西战争使美国人第一次感觉到了实力的强大和自信,以后便转向了积极的外交。
②在国际社会,美西战争改变了美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一方面国际社会承认美国是均势秩序中的一员,接受美国的大国地位;另一方面,面对美国的迅速崛起国际社会产生
了难以掩饰恐惧与忧虑,出现了种种关于“美国威胁”的忧虑和论调。
(2)门户开放
门户开放是美国在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情况下,提出的所谓在华“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政策。美国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它们已得到的特权,并主张“利益均沾,机会均等”,借以规范列强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它是美国侵华政策的“里程碑”,标志着美国已形成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也是美国开始摆脱孤立主义传统,走向国际主义的标志。同时,该政策也受到列强普遍欢迎,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抵触而激化矛盾,使列强在争夺在华利益这一问题上实现相互合作。
❖  2.西奥多·罗斯福(1901-1909)
西奥多·罗斯福是现实主义政治家,他的外交思想是现实的国际主义,其外交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外交政策与实践上:
①在国际上:
一方面他主张美国扮演调停人,利用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提高美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调停的原则即均势原则,主要运用在日俄战争和摩洛哥危机。
另一方面,对于拉丁美洲,他所倡导的是大棒政策(“说话温和,但带根大棒”),主张用武力干涉拉美国家事务,这遵循的是霸权原则。罗斯福推论正是这一“大棒政策”的理论依据。罗斯福推论声称“西半球国家的恶行,可能要求某个文明国家出面干涉”,在西半球,美国处于门罗主义的需要,不得不“行使国际警察权力”。罗斯福推论是对门罗主义的一次重申。它不仅包括欧洲无权干涉美洲的内容,而且还意味着美国可以依照自己的逻辑任意干涉美洲各国事务。罗斯福推论给门罗主义安上了“军事利爪”,这时的门罗主义实际上变成了“罗斯福主义”。
②在国内:
罗斯福积极倡导进步主义运动,他是第一个想垄断主义开展的总统。同时他也很关注自然环境保护。
3.威廉·塔夫脱(1909-1913)
威廉·塔夫脱是美国外交思想由现实国际主义向自由国际主义过渡时期的一位总统,其任期内最具代表意义的事件就是金元外交。金元外交是在1907美国经济危机后,垄断资本家迫切希望将剩余资本投放
到国外以获得更大利润的背景下提出的。它主要应用的地区是拉丁美洲和亚洲,其目的是利用经济手段对该地区进行控制,进一步杜绝欧洲国家对拉美和亚洲事务进行干预。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的交替使用,是这一时期美国对拉美外交的主要特点。
❖  4.伍德罗·威尔逊(193-1921)
伍德罗·威尔逊是自由国际主义的代表。
自由国际主义是美国政治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传统,在外交上的表现就是美国的对外政
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国家认知与行为重复模式。美国的自由国际主义包含以下要素:在美国以外支持民主既是美国的道义责任,也是现实的需要,美国的国家目标是“使民主在世界上安全存在”,为此必须积极介入和主导国际事务,并致力于建立和主导和平民主制度化国际秩序;美国追求的国际秩序,在经济方面是全球范围内畅行无阻的一体化自由贸易及其制度体系,在政治上是以民族自决、国际合作为原则的、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全球性国际共同体(多变体制);否定欧洲列强和美国自己的殖民帝国的长期合法性,但主张用和平手段终结殖民主义。自由国际主义反映了美国的实力达到世界顶端后的一种必然趋向,是其“国家风格”在其国际观念上的投射,首先由威尔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其做了集成和阐扬。
“十四点”是威尔逊自由国际主义的体现:为了抵消苏维埃政府一战期间宣布的要求各交战国“立即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废除外交密约”的《和平法令》在全世界人民中的影响,扼杀摇篮中的苏维埃政权,排挤英法日等竞争者,争取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威尔逊与1918年1月8日提出他称之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基本上概括了美国的战时外交方针以及对战后世界秩序的构思。其主要内容是:自由贸易、公海自由、民族自决、裁剪军备、集体安全、国际联盟。
国联盟约之争:在美国,从“十四点”提出到1920年总统选举,围绕国联问题发生了外交政策大辩论。参议院形成四派:
①以威廉·博拉为代表的彻底反对条约的不妥协分子:坚持孤立主义传统,反对美国卷入国际事务,要求在国内进行社会改革。他们从反帝民主立场上反对国联,认为国联是帝国主义俱乐部,不可能防止战争。
②以亨利洛奇为代表的强硬的保留主义者:主要是帝国主义者,他们主张对外扩张,但不相信威尔逊的集体安全体系会达到目标。认为美国目前力量不足以控制国联反而会被国联限制。
③以弗朗克·凯洛格为代表的温和的保留主义者
④以威尔逊为代表的非保留主义者
B.20年代的美国外交:独立的国际主义
20年代是一个经济时代,这一时期的指导思想是经济民族主义,即强调国家利益和自利,优先关注经济,试图通过经济影响力来控制世界。这个时期内有三位共和党总统执政,分别是:沃伦·哈定、卡尔文·柯立芝、赫伯·特胡佛,他们都认为美国的政策应该是独立的,因此这一时期的外交被称为:独立的国际主义。
一战后美国人反思战争爆发原因,认为国家之间恶性的无序竞争导致战争。所以他们厌倦权力政治、厌恶战争,厌倦军事实力扮演的作用,因此进行裁军。此后,他们强调经济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的角,强调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形成有序的经济合作模式。另外,由于无序竞争导致战争,所以要重视国际法的作用,强调多变条约对协调国际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