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2023年高考一模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通史家风”这一概念,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提出的。他在《文史通文》中评价创作了《通志》的宋代史学家郑樵:“不徒以词采为文,考据为学也。运以别识心裁,盖承通史家风,而自为经纬,成一家言者也。”
司马迁著《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历史是在变化中进行的,《史记》就呈现出了这种变化。《汉书》作者班固对司马迁多有微辞,但也肯定“其涉猎广博,贯穿经传”。在班固之后,《汉纪》的作者荀悦和《后汉纪》的作者袁宏,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述的宗旨之一。班固的《汉书》是纪传体皇朝史,荀悦的《汉纪》、袁宏的《后汉纪》是编年体皇朝史,它们都不是《史记》那样贯通的历史著作。他们强调“通古今”的必要性,一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宗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是“通古今”也是当时思想家所关注的问题。王充指出:“‘五经’比于上古,犹为今也。徒能说经,不晓上古,然则儒生所谓盲瞽者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思想背景下,荀悦等史家所倡言的“通古今”并非只是体现著作内容上的“通古今”,更要注重对现实的关注。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最全面的通史撰述,梁武帝的《通史》则是最早以“通史”名书的通史撰述,它与前者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史学上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南宋史学家郑樵是阐发史学之追求——“通”的名家,《通志》是其名作。首先,郑樵强调“会通之义大矣哉”,他继承了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撰述宗旨。其次,郑樵批评班固,认为其“全无学术”“断代为史”,“会通之道,自此失矣”。应当指出,郑樵把“会通”与“断代”对立起来的看法,在史学发展上是不能成立的。
要理解“通史家风”的核心内涵,必须回到古代史学家对“通史”的理论认识中。“纵通”,即贯通吉今,追源溯流,杜佑的《通典》上起黄帝,下迄唐天宝之未,“纵通”的特点非常鲜明。“舍通”是郑樵极力提缰的作史方法,其“会通”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献资料的“会”,印搜材种;二光古今历史的“通”信“横通”则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社会历史各个方面内容的考量与论述。
当我们以“断代为史”为参照审视“纵通”“会通”和“横通”会发现,文献资料上的“会通”和历史内容止的“横通”都不足以反映“通史家风”的主旨,因为断代史家也完全可以做到这两点。在中国史学史上,无论是通史还是断代史,只要是优秀的史著,都需要广
泛占有文献资料以及反映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这样才能流传后世。可见,“通史家风”是围绕“通古今之变”而形成的别具一格的理论体系,“通吉今之变”是“通史家风”的真正精神内涵,是真正的通史精神。
历史上对一些史事的记述常有曲直、是非之分,只有在通史编纂中才能做到“衡鉴至公,庶几笔削平允,
而折衷定矣”;历史上对同一史事的记述也存在详略不同,以致“首尾交错,互有出入”而产生“抵牾”,也只有在通史编纂中“统合为编”,定其去取,以提出一个合理的说法。从史学史上考察,某些重大的、根本性的历史问题和理论问题,往往是通史著作提出来的,并在学术史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上的“通史家风”笔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是在变化中进行的,司马迁写《史记》的宗旨,就是要探究天人关系,呈现古今的
变化。
B.虽然班固、荀悦、袁宏的书不是贯通的历史著作,但他们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述
的宗旨。
C.优秀的历史著作,需要广泛占有文献资料并且反映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这样才能流传
后世。
D.历史上对一些史事的记述常有曲直、是非、详略的不同,而在通史编纂中可以做到公允
合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提出了“通史家风”这一概念,接着引用章学诚评价宋代史学家郑樵的一段话
作为印证。
B.文章第二段引用王充对“五经”的一段评语,意在表明“通古今”不是指内容,而是要
关注现实。
C.文章摆事实,讲道理,说明“通古今之变”是“通史家风”的真正精神内涵,是真正的
通史精神。
D.文章第四段展开分类论述,从“纵通”“会通”“横通”三个角度论述了“通史家风”的
核心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的《史记》与梁武帝的《通史》,这两本书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最全面的通史
撰述。
B.史学家强调“通古今”的必要性,是因为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宗旨具有广泛而深刻
的影响。
网约车需要什么条件C.作《通志》的南宋史学家郑樵把“会通”与“断代”对立起来的看法,不被后代史学界
可。
D.从史学上考察,通史著作提出的一些重大的、根本性的历史问题和理论问题,有长久的
生命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根据目前的史书记载,我国已知的最早开始藏冰的朝代是西周。西周设有“凌人”这么一种官职,专门负责“掌冰”。
《诗经》曾经有这么一句:“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这个“凌阴”其实就是古人挖的冰窖。上世纪70年代,河南滑县就发掘出了战国时期韩襄王的冰窖。据史书记载,曹操修的“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古人一般会储存多少冰呢?一般来说,会储存夏天用冰量的三倍。这是因为古代条件有限,无论密封有多好,最终都免不了有一部分水会融化。冰块除了夏天给皇帝后妃以及贵族们直接消暑降温外,还会被用来各种冰镇食物,或者直接饮用。
(摘编自华夏收藏网《生活中的化学》)材料二:
198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皮耶尔弗兰科。德蒙蒂斯(Pefranco Demontis)领导的一项研究通过计算机模型,首次预言水或许有一个超离子冰的相位。
30年之后,在罗切斯特大学的激光力学能实验室,科学家用世界上最强大的激光之一对准了一滴水。激光发射,形成的冲击波让水滴的压力达到了大气压的数百万倍,温度也升高至几千摄氏度。通过X射线,科学家发现,水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呈现出全新的形态!冲击波里的水并没有成为过热液体或气体,而是凝固、结晶成冰。研究证实了具有奇异性质的水的新相位——“超离子冰”(superionic ice)的存在。不同于我们见过的冰,超离子冰是黑的、温度相当于太阳表面温度的一半,密度也是普通冰
的4倍。
(摘编自《环球科学·两千多度时,冰变成了黑》)材料三:
在自然水城中,冰通常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融化,大约是0到10C,这也是团队主要希
望探索的温度区间。他们惊讶地发现,冰在不同温度条件的融化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形状。
具体来说,在非常寒冷的温度下,也就是约5℃之下,冰会呈现出朝下的尖端形状,类似于冰柱,但冰的表面是光滑的,没有起伏。在高于约7℃的温度条件下,冰会形成类似的基本形状,但上下颠倒,尖端向上。对于介于两者之间的温度,冰的表面融化出了波浪和波纹状的图案,这种图案被称为流痕,在自然的冰山和其他冰面上都能到它们。科学家发现,冰在不同温度条件的融化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形状,这些形状差异是水流的变化造成的,而水流的变化则取决于温度。
我们都知道,水和其他液体一样,它们的密度都会随着温度下降而上升。但水还有一个独一无二之处,和其他液体都不一样的是,液态水的密度在大约4C时会达到最大值,随后它的密度反而会降低,直到冻结。因此,水的密度比冰更大。
(摘编自雷夫·里斯特罗普等《异常对流在融化的冰中会诱导切割出尖顶和扇贝形状的冰
型》)
4.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的冰块直接用于消暑降温,西周的“凌人”专门负责“掌冰”,我国最早的藏冰从
西周时期开始。
B.水的形态有三类一液态固态、气态,液态水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会化为气态。
C.水的密度在大约4℃时会达到最大值,随后随温度降低而降低,因此,水的密度比冰更
大。
D.古人在冰窖里存冰是为了夏天给皇帝、后妃及贵族们用,所以会储存夏天用冰量的三倍。
6.罗切斯特大学激光力学能实验室超离子冰的发现,给科学研究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基石路遥
青刚山的高峡深谷中,锤声、钎声混合着巨大的爆炸声,日日夜夜地喧吼着。公路,像一条游龙,在陡峭峻险的峰仞间伸展盘奔。
中午,我从工程指挥部出发,去红岗公社民工负责修建的十六号桥梁,检查工程进展的情况。
盛夏的太阳火辣辣地烤炙着大地。我迎着一股股刺鼻的沥青味,在软颤颤的公路上艰难地跋涉着。汗水把衣服全粘贴在身上,刺痒痒地难受。望着沟里清湛湛的流水,真想跳下去痛痛快快地洗个澡。但是,听见前面那一片火爆爆的锤钎声,我反而走得更快了。
等我赶到建桥工地时,民工们已去吃午饭。河边的场地,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料石。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