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1)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最早解释是东汉时期的教师编制报考条件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
广义的教育,是指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之中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其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它指的是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变化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包含在广义的教育概念之中,但它所具有的各种特性又并非广义教育所共有。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是人类社会有意识的实践活动
3、教育是一种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要素
(一)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3、受教育者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一、教育起源论
(一)生物起源论
19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首先提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提出类似观点。
生物起源论把教育的起源仅仅归结于动物的本能行为。
(二)心理起源论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孟禄在《原始部落及其最简单形式的教育》中提出。他认为教育过程的基础是儿童对成人的一种处于本能的模仿,模仿是一种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
两者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抹杀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把教育看成一种无目的的活动,一种不能为人的意识所调节、控制和支配的活动。
(三)劳动起源论——社会起源论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是新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继承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社会所必须。
二、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的非独立性
2、教育的原始性
3、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学校教育的产生,意味着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者
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2、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鲜明
教育的阶级性是一切阶级社会教育的重要属性。
3、教育同生产劳动严重脱离
4、内容丰富,方法落后
(三)现代教育
1、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对象不断扩大
2、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
3、教育终身化
4、教育多样化
5、教育民主化
(四)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1、教育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
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第三节 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任务
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形成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方法体系,为教育实践提供价值理念、理论和方法指导。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
欧洲——古希腊到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公元前5世纪——公元16世纪,约2000年)
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方法的书——《雄辩术原理》(昆体良)
中国——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公元前6世纪——公元19世纪,约2500年)
代表人物:孔子(公元前551——前479),《论语》,“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不愤
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