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行动研究
问题与理论假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新《义务教育法》的核心和灵魂是推动教育公平、均衡地发展,其突出特点是强化政府行为,加大财政投入,均衡教育资源,让适龄儿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目前河北省教育厅对我省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有了新思路:撤弱扶强。到2010年左右,全省将撤并300所左右的薄弱普通高中,基本实现普及高中优质教育。
据统计,我省目前有高中800多所,其中省级示范性高中207所。全省50%以上的普通高中在校生集中在示范性高中接受优质教育。 从学校规模看,校均不足1000名在校生的学校有380多所,校均不足300人的有128所。 据此,河北省决定,对于那些规模小、条件差、效益低的薄弱高中校,除少量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业务指导的办法,促进其向优质高中转化外,大多数将会随着高中学龄人口的减少而被撤并。到2008年,70%至80%高中在校生将集中在示范性高中接受优质教育。同时,河北省把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撤并薄弱高中,帮助优质高中做大、做强、做优。我省还制定了标准化高中建设标准,即20
轨以上,在校生3000人以上,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占地150亩以上,河北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公平,让更多受教育者接受优质教育,而不能单纯地理解为通过“削强扶弱”实现校际间的均衡. 在满足受教育人口规模要求的前提下,削强扶弱实现的是以牺牲优质资源为代价的教育均衡,而“教师编制报考条件撤弱扶强”实现的是“优上加优”前提下的教育均衡。作为历史形成的“重点中学”、“示范性高级中学”,都是当地高中教育的“优质资源”,代表着当地高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但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这些学校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表现在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由于近几年就业压力的增大,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大学教育背景、综合素质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一所高中学校能否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送往我国有限的知名大学,成为了许多家长和学生在高中择校时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其次,生源的减少使学校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据统计到2010年,河北省高中段学龄人口将逐年下降到210万人,这将使这些高中“名校”对优质生源的争夺更加激烈, 第三,一些弱校的迅速崛起也为这些高中“名校”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新的背景下,高中“名校”如何保持自己的传统地位和优势,走内涵发展之路,做时代的弄潮儿而不是被淹没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急需认真研究、谋划出路,使学校沿着科学、持续发展的道路继续前进。为此,必须努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本课题组依据自己长期的实践和目前所了解的研究现状,把提升高中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归纳、假设为以下“五力”: (一)先进的学校文化——学校内驱力;(二)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生产力;(三)领导班子的决策力和中层的执行力——学校行动力;(四)必要的办学条件与和谐的外部环境——学校支持力;(五)教育创新能力——学校创新力。我们认为通过对以上“五力”的整合及对这些方面的挖掘、提高可以提升高中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问卷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研究高中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及提升高中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点环节和有效策略。
二、调查时间,2007年3月—12月。
三、调查对象
全国知名的江苏梁丰高中、浙江湖州中学、山西长治二中、山东聊城一中、河南安阳外国语中学、邯郸市一中等六省名校及河北省内34所优质高中。
四、问卷编制
1.理论假设:问卷编制前课题组通过对许多学校的访谈和查阅相关文献,采取因素分析法假设高中学校核心竞争力主要由五部分(五因子)构成即:学校文化、教师队伍、领导班子的决策力和中层干部的执行力、必要的办学条件与和谐发展的外部环境、教育创新。
2.问卷构成: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影响力等级选择题,根据假设的五个因子共设置了25个选项,四个影响力等级选项(由小到大);第二部分为不定项选择题,根据每个因子具体组成部分设置多个选项;第三部分为开放性题目,针对提升“五因子”的具体措施设置了相关开放性填空题。
五、数据处理
1、第一部分采取等级赋值,“完全无影响”1分;“有点影响”2分;“很有影响”3分;“有决定性影响”4分。对每一个选项的得分进行合计计算出该选项的影响力得分,对同一因子的所有选项的影响力得分合计后计算平均分,得出每个因子的影响力得分。得分越高说明影响力越大。2、第二部分采用选择率百分比统计,计算出每个选项的选择率百分比。3、第三部分采用归纳法,记录下每条措施后进行分类总结。
六、统计结果
六省名校共收回有效问卷26份,省内收回有效问卷34份。其中对第一部分的影响力等级统计如下:在第二部分“五因子”具体组成部分的比较调查中各项选择率为(可多选)
七、六省名校结果统计分析,(一)五大因素之间的比较分析,1、从《表一》可以看出五大因素的影响力省外选择率高低的排列顺序为:
1、学校领导的决策能力和中层干部的执行能力(84.5分)
2、学校文化(77.3分)3、教育创新能力(74分)4、教师队伍建设(70分)5、必要的办学条件与和谐的外部环境。(66分)
(二)从以上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1、先进的学校文化、优秀的教师队伍、领导班子的决策力和中层干部的执行力、必要的办学条件与和谐的外部环境以及教育创新能力构成了高中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调查前课题组的假想是:学校文化(77.3分)是五要素中的核心,应是得分最高的一项,而调查的结果显示的影响力得分最高的是领导班子的决策力和中层干部的执行力(84.5分)。说明在对事物的变化发展上,“人”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关键人物”的主观能动性更受重视。这也符合人们“改造世界”的看法,符合韦纳的归因理论即:在归因上把主要因素归结为通过人的努力可以改变的方面是积极的。其他方面的调查结果基本与假想一致.校领导的决策能力和中层干部的执行能力是影响高中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因素。学校的发展最终都是通过 “人”的作用来实现的,尤其是学校的领导者,掌握着学校的重大决策权,引领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在这一点上,学校和企业是一致的,校长是学校的第一负责人,校长本身的领导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了一所学校发展的方向,而接受校长直接领导的中层干部的执行能力,则直接决定了学校各项活动的落实效果。所以说学校领导的决策能力和中层干部的执行能力是一所学校发展的行动力。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的因素。
2、学校文化和学校的创新力成为影响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第二、三位因素。在学校的发展中,学校文化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积累而逐渐丰富起来的,是形成时间最长,同时也是最不易模仿的一个因素,是学校的“特性”所在、“灵魂”所在,是学校最“内在”、“最根本”的部分,它对学校发展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可以说先进的学校文化是提升高中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内部因素,是学校发展的内驱力。而教育的创新能力恰恰与学校文化相互呼应,是学校不断打破常规,寻求更利于学校发展的途径与方式的一种能力,教育创新的结果又在一步一步地丰富学校已有的文化。可以说教育创新力是学校保持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学校发展的“接力式”发动机。
3、调查中,教师队伍的影响力得分要明显低于学校领导的影响力得分,说明学校的领导者比执行者对学校的影响力更大,这与企业中领导者与员工的关系是一致的。学校中“教师”就相当于企业中的“员工”,是学校最基层的执行者,直接作用于学校的发展成果,是学校的生产力。
4、必要的办学条件与和谐的外部环境是五项当中唯一的一个外部因素,统计影响力得分最低,说明提升高中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最终是要靠学校的内部因素来实现的,外部因素不能
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只能起到促进和支撑的辅助作用。 因此可以说必要的办学条件与和谐的外部环境是学校的支持力。
(三)五因素内部各因子的具体分析对问卷中第二部分题目各选项进行选择率百分比统计, 得出各个选项的选择率,综合第一部分题目中各个因子的选择率,分析结果如下:
1、学校领导决策能力和中层干部执行能力
校级领导的决策能力被认为更有决定性的作用,在第一部分的调查中这项的影响力得分是88分,而中层干部的执行能力在第一部分的统计中影响力得分是81分。在第二部分调查统计中校级领导的决策能力选择率为92.31%。
2、学校文化
学校的学习风气(89分)、教师的工作作风(84分)和学校的校风校貌(80分)这三项影响力得分最高,被普遍认为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这项的选择率为76分,仅次于前三项,这个结果与第二部分普遍认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选择结果一致(42.31%)。
3、教育创新能力
教师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的影响力得分(75分)高于学校管理机制创新影响力得分(73分),第二部分对提升学校创新能力的途径的调查中,教师队伍的创新选择率最高(50%) 由此可见,学校创新的关键在教师队伍,教师队伍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激发教师的创新热情是提升学校创新力的有效途径. 在激发教师的创新热情上,激发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不断进行创新是教师创新的重要方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